《论语》中谁最好问,谁最善问,谁最敢问

翻读《论语》的人会发现,书中到处都是问和答,以及孔子和弟子们的“自言自语”。问的人要么是孔门弟子,要么是诸侯、大夫,做出回答的主要是孔子。那么在这些提问者中谁最好问,谁最善问,谁最敢问呢。

《论语》中谁最好问,谁最善问,谁最敢问

第一个问题——谁最好问,我的回答是子贡。据我的统计,《论语》中记录子贡提问的次数是17次。紧随子贡之后的好问者是子路,提问的次数是15次。

第二个问题——谁最善问,我的回答是王孙贾。那王孙贾到底是怎么问的呢?《论语》原文如下。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从名字上看,应该是周王的宗室,但据《春秋》的记载,他在卫国为官,而且有一段时间是很受卫灵公器重的。《论语》中还提到过一次王孙贾,原文是【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孔子应是很称赞王孙贾的治军能力。

《论语》中谁最好问,谁最善问,谁最敢问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当时的一句俗语,奥和灶应该是人们祷告的对象,属于神灵一类,奥的地位更高,法力更大,灶的地位应低一些,但是直接掌管人们的食物。

据《孔子家语》关于史鱼(卫国大夫)那一段的说法,卫灵公时期的权臣应该是弥子瑕,而且弥子瑕不是什么贤能之士,原文用的是“不肖”。王孙贾此问以“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样一句俗语为喻,说明自己在卫国的处境,请教孔子是否应该巴结权臣弥子瑕。

这样的提问很巧妙,把自己的真实意图潜藏在一句俗语中,表面是请教孔子对这句话的解释,实际是向孔子请教自己未来该如何从事。

第三个问题——谁最敢问,我的回答是宰我。《论语》原文如下。

《论语》中谁最好问,谁最善问,谁最敢问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从17开始就以好礼为人所知,后来入周问礼,之后更是以“礼”学的权威而闻名于当世。孔子说“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三年之丧应是当时就有的丧葬礼仪。孔子最主要的思想是“仁”,而仁之本在孝,三年之丧在孔子看来是一种基本的孝。像孔子这么尊“礼”守“礼”的人,再加上对“孝”对“仁”的推崇,三年之丧之于孔子应该是不容置疑,必须死死坚守的了。

宰我胆敢提出质疑,问三年是不是太长了,而且还有佐证,说的头头是道。他可真是够敢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