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股權稀釋模式?

華為應該是我們中國人非常引以為傲的企業,華為有非常多的員工,但是他們的員工很多人都是有股票的,華為的股權稀釋模式是什麼?

華為的股權稀釋模式?

從根源上追問並尋求解決之道

唯獨是人力資源,是中國最大的優勢,但是偏偏就是在這一點上,中國許多上市企業還沒有找到一套管理的方法論,來把這個資源充分的打開。

做大和做強是企業的兩個根本問題 關於利潤分享和收益分享的研究,我一直特別關注?它涉及到企業的兩個根本問題,就是做大和做強,所有做企業的無不關心這個問題。

如何做大?目前中國公司的做法,除了華為,或者說像少數華為這樣的企業之外,大部分都是採用多元化的、資本運作的方式做大,其結果是在它進入的每一個領域都不能成為優秀者,最後困擾著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結構,進去了退不出來,企業有點被五馬分屍的感覺。

怎麼做強?在我來看,為什麼中國企業做不強,就是因為沒有把財富創造的源泉打開。我們說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做企業一定要把這個財富創造的源頭打開。

所以,我們今天的討論,就是密切結合做大和做強的問題深入進行。

華為價值創造的四個要素:勞動、資本、企業家和知識 在開啟財富創造源泉方面,亞當斯密把財富創造源泉歸納為三個基本的要素:勞動、土地和資本。他認為所有的財富創造,不管採取什麼形式,最終的源頭都是這三個基本的生產要素。19世紀初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又從資本要素裡分離出了企業家要素,他把資本分為兩類,一種是純粹實際性質的資本家,就是生息資本,還有一類就是運用別人的資本來創造財富的資本家。前者獲得的是利息,後者獲得的是利潤,所以他把後者叫做企業家。在薩伊來看,財富創造的要素實際上是四個。而關於華為的價值創造要素,識別價值創造要素,最終是要解決它的價值分配製度。華為的價值創造要素是四個:勞動、資本、企業家和知識。 勞動是華為價值創造第一要素 首先是企業家要素,不多說也能理解,任正非是中國代表性的優秀的民營企業家。 其次是知識要素,華為是創造了許多知識,但是它實際上現在還沒有走到運用標準、運用知識產權來創造財富的階段。它還只是用知識把它凝結在自己的產品中,然後通過產品的競爭力去創造財富,基本上還是在企業範圍內利用知識創造財富。 第三是資本要素,華為也沒有上市,所以它也沒有利用資本去創造價值。在高盛、摩根士丹利看來,華為是世界500強內唯一一家沒有上市的高技術公司,他們認為在華為這個企業裡蘊藏著巨大的價值還沒有實現,因此他們多次慫恿華為上市。但是任正非明確表示,華為不會上市,他解釋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員工現在持股有6萬多人,按照中國的公司法,華為是有限責任公司,發起人不超過50,華為上市的話,發起人也不超過200,按照中國的公司法,現在這6萬多員工沒法通過上市來實現他們的產權機制。大家看來,華為還沒有運用資本要素來創造財富,或者說在資本市場創造財富。 關於土地要素,更不用說了,華為雖然在全國範圍有大量的科技園,比如說華為所在的坂田基地,面積1.4平方公里約2100畝,東莞松山湖科技園佔地1900畝,南京科技園面積2.2平方公里,還有上海的華為研究所、杭州基地、北京環保科技園、廊坊科技園,以及在陝西西安、四川成都、湖北武漢,都有已經建成或者正在建設科技園。凡是在華為開發科技園的地方,不管是商業、餐飲,還是住宅,全部帶旺,華為並非不知道這一點,但是它也沒有參與周邊的房地產開發。華為基本上沒有利用土地去創造財富。

華為成長到今天,它的創造源泉是什麼呢?最核心的要素其實就是勞動。要解釋華為今天為什麼能成長到這種規模,成長速度這麼快,在通信領域已經是和愛立信比肩的世界級領先企業,它靠什麼?簡單地說,就是它把勞動這個財富創造的源泉充分的打開了。 勞動創富源泉亟待中國企業開啟 我們回過頭來看,中國企業在資源上唯一的帶有稟賦性的優勢就是人力資本,其它的資源中國都已經是很緊張,能源、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都非常的緊張,在世界上不佔有優勢。唯獨是人力資源,是中國最大的優勢,但是偏偏就是在這一點上,中國許多企業還沒有找到一套管理的方法論,來把這個資源充分的打開。要打開這個資源,要開啟勞動這個財富創造源泉,它會引出來一系列的管理挑戰和管理問題,第一個是怎麼大規模的吸引、留住和激勵高素質的人才。第二個是怎麼發揮大規模人才隊伍的創造潛能。第三個是你把大規模的優質人才吸引過來了,怎麼去管理。最後就是怎麼驅動企業持續成長。

我今天不可能覆蓋以上四個問題,主要集中在怎麼大規模吸引、留住和激勵高素質人才這個問題上,所以我今天講的主要是從利潤分享和收益分享的角度來解答怎麼來大範圍的激勵員工為企業創造價值。 股權激勵的得與失、樂與痛 這就帶來了企業管理上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勞動的動機,他把企業做大,為這個企業獻身的動機從何而來,他為什麼投身於這個企業,為什麼獻身於這個企業?這個問題從根上不解決的話,這個企業做不好。

一、我為什麼獻身於這個企業

1、企業搞投機主要與私有產權制度不明確有關 大家都很關心股權,我們整個業界都在關心股權的問題,關心所有權的問題,這種關心其實也是很正確的,但是我們看到所有權它其實在企業的運用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它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先來看,人們為什麼要求所有權。我們說私有產權是經濟社會中人們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的動機,再一個,它受法律保護,保護私有產權是社會的穩定機制,我們這個社會不是很穩定,就是因為我們的制度在不斷演進,而這個不穩定,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我們在保護私有產權上整個的態度模糊,在原則上或者法律上闡述得比較模糊。我們的憲法是說保護合法的私有產權,產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一個是合法的,一個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兩個是有矛盾的,怎麼是合法的呢?這要法律去界定,這個沒有真正的確鑿的把它明確下來。為什麼現在許多資本外流,不願意投資於實業,不願意投資於那些本來是持久的、可延續的產業,而去搞那些投機的產業?這裡頭都和我們的私有產權制度不明確有很大的關係。

2、企業到底是屬於誰?是資本僱傭勞動,還是勞動僱傭資本?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說聯想是屬於誰的?聯想創業的時候糊里糊塗的向科學院借了20萬,最後就是科學院的企業了,柳傳志兜大圈,把它繞成屬於民營的,最後繞出來的結果是他管理層持股大約佔30%,還有就是吸收了泛海投資,在裡面參股了29%,這樣把科學院的持股減少到30%多,它這樣也還沒有全繞出來,其實它兜這個大圈子,科學院也看得很清楚,最後兜來兜去,實際上就是要解決這個企業到底是屬於誰的問題。因此我看到這還是資本僱傭勞動,科學院在聯想上做了什麼呢?就是最初的時候,算算它的投資,就是投了20萬,後來就都屬於它了。 2003年,許繼電氣想搞管理層持股,當時因為許繼電氣的資產規模已經很大了,那他怎麼操作呢?就以企業改制的名義,對企業的資產進行重估,這個重估是要打引號的,就是在某種程度上低估企業資產,這樣估下來還是不行,還是買不起,有王紀年為首的,和管理層註冊一家公司,由德隆來炒股,來持有許繼電氣的股份,王紀年就是這家企業的控股人。德隆除了給這家企業炒股以外,德隆還參股百分之十幾,德隆這個方式很明顯,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控制許記,通過這種方式把它的觸角伸到電力裝備上。王紀年當時把我請過去參加了這個會,德隆依據的理論是什麼呢,認為許繼電氣就是你們最初創業的這20幾個人創辦的,最後在許昌這一片荒涼的土地上創造出一個40多億資產的大企業,這個企業是你們創造的,認為這是應該屬於你們的。當時聽了他們的說法,我就很不認可,我說你不能這麼說。實際上我們實行的還是資產階級法權,就是誰投資誰所有,你不能說這個企業是勞動創造的,就歸勞動力所有,或者管理層創造的就是管理層所有,我們經營的理論還是誰投資誰所有。許繼電氣的國有性質是不能改變的,如果你說許繼電氣是這20幾個管理層創造的,那工人還說這是勞動創造的,那不成了勞動者所有?你這就成了造反有理了。 所以這個規則是不能改變的,就是資本僱傭勞動。這個規則如果改變,天下大亂,就是誰投資誰所有。

3、精英文化是企業核心層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這就帶來了企業管理上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勞動的動機,他把企業做大,為企業獻身的動機從何而來,他為什麼投身於這個企業,為什麼獻身於這個企業?這個問題從根上不解決的話,這個企業做不好,只能靠幾個精英做企業。所以我們看到在許多的企業裡,都形成這麼兩極分化,我把它叫做精英文化,就是拼命地給這些精英加工資,而壓制住勞動的薪酬,在那邊把它當做成本來控制,這邊是給精英高薪酬,高到什麼程度?遠遠超過了西方這個人的價值。

部分轉自網絡的文章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版權請聯繫 潮酷15060033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