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得越多,虧得越多!”這是目前中國很多智能手機廠商的現狀,而導火索是全球老大“蘋果”
國際投行摩根大通最新發布的一份中國手機市場報告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Big4”:華為、小米、VIVO、OPPO,累計出貨量全球份額已經追平三星。雖然前四名手機廠商利潤情況良好,但另外幾家中國手機廠商2015年業績出現了明顯的虧損。
事實上,整個智能手機的大浪潮已經過去,而手機廠商競爭才剛剛進入真的熱潮。IDC預計2016年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會同比增長5.7%,相比之下2015年為同比增長10.4%。IDC還預測稱,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個位數增長率將持續到2020年。這也意味著,中小手機廠商生存環境越來越艱難。
手機利潤有下行趨勢
摩根大通的調報數據顯示,OPPO、VIVO營業利潤率約10%,已經追上三星;華為約在7%到8%的區間。中興和聯想則在國內市場遇到很大競爭,但受益於海外市場的溫和競爭,中興營業利潤率約2%,聯想2015年營業利潤約虧損1%;HTC業績表現最差,為-12%。
摩根大通認為,中國手機品牌短時間內難以撼動蘋果,而安卓陣營在營業利潤率上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行趨勢。
顯而易見的是,在出貨量目標的驅動下,以往被視為奢侈品的智能手機,逐漸就變成了快消品和玩物。比如去年,金屬工藝、指紋識別還作為高配旗艦的賣點,今年一下就落到799元產品的標配。成本越來越高,價格越來越低,必然導致利潤受損。
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現象出現?市場供需結構發生變化是一個方面。智能手機從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市場空間在下滑,強勢品牌通過資金優勢,在產品研發、渠道、品牌上的投入,逼退眾多小品牌。
另外一個比較明顯變化是,供應鏈多年積攢的技術“新花樣”被用完了,新技術供應開始缺位。以至於在iPhone 6S壓力觸控技術之後,手機供應鏈在硬件上內生的創新並不突出。iPhone 6S發佈之後,蘋果給中國品牌留下了很大的窗口期,但國產手機的產品技術並沒有突破蘋果和三星創新能力之外。
蘋果犧牲利潤壓對手空間
這和智能手機的領頭羊蘋果不無關係。3月,蘋果剛剛發佈了中國市場售價3800元的iPhone SE,庫克特別提到小尺寸手機在中國市場的機會。事實上,應該是價格更低的蘋果手機在中國市場仍有機會。iPhone SE的物料成本為260美元,按照399美元售價(最低配置版本),蘋果利潤率大約為35%。而蘋果目前正在銷售的iPhone 6S,毛利率在45%左右。這表明蘋果為了刺激淡季的手機銷量,願意犧牲一定的利潤率。
閱讀更多 IT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