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沒了函谷關真的就不堪一擊嗎?

天啟7900


秦國來自西北高原,它的戰略縱深非常大,在強盛的時候可以進入關中平原,並實際佔領關中平原,即使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也可以退回隴西高原。春秋戰國的前期,秦國的主要對手是晉國,晉國發動的幾場大的戰役,對秦國造成了非常大的打擊, 但即使是最大規模的戰役也只打到了涇河邊,也就是關中平原的中部,即便打到了秦國的首都雍成,秦人也仍然可以退回到隴西,在不對山東六國發動戰爭的前提下,函谷關對秦人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沒有晉國的同意,當時的山東國家也不敢貿然越過函谷關進攻秦國。但隨著三家分晉,戰國開始,秦國在秦獻公,秦孝公的治理下,經過商鞅變法逐步走向強大,打敗了韓魏兩國逼迫魏國首都遷到大良,韓國人也主體簽到黃河以南,這個時候情人的主要目的變為東出函谷關攻打山東六國,在這種情況下,函谷關就變得比較重要了,這個時候涵谷關才體現出了進可攻退可守的重要軍事作用,能夠使強大的秦軍更容易地在軍事上對山東六國取得優勢,並最終統一中國


中華基因


山河險固,不及民眾團結,這點在秦國有很深的體現。

秦國丟失函谷關太多次,楚國,魏國,齊國,都曾經攻破函谷關,但秦國敢於堅壁清野,也敢於與入侵者決戰到底。所以,列國攻入函谷關通常秦國會求和,列國也就借坡下驢達成議和!

函谷關只是秦國的戰略要地,能夠阻攔列國大規模的軍事集結,否則小股軍隊可以通過黃河與山中小路越過函谷關,但秦國全民為兵,因此,集中攻擊函谷關,才能達到最穩妥的戰略威脅。

漢高祖劉邦,進關中就不是走函谷關,但抵擋項羽就陳兵函谷關,說明,函谷關更加直接面對關東趙國,魏國,齊國,面對楚國則需要商洛,漢中進行抵擋。

秦國被魏國奪取數百里之地而不屈服,“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只有這種精神,秦國才能披荊斬棘,戰勝犬戎獲得關中之地,開拓西戎在春秋時稱霸。

所以,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不是依靠某個軍事設施,二戰時期的“馬奇諾防線”,號稱堅不可摧,卻沒能抵擋住德軍進攻,舉國投降!而秦國失去函谷關,能夠與列國和談,是秦國軍民意志力堅強的體現!


多臻貴


秦國的強大並不僅僅是因為函谷關,雖然函谷關易守難攻,但是也曾被六國軍隊攻破。在公元前298年,在孟嘗君組織,齊將匡章率領齊、魏、韓三國大軍攻破了函谷關;公元前241年,趙將龐暖率領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繞過函谷關,深入秦國腹地。雖然僅有兩次,但是表明函谷關隨險,絕不是牢不可破。這樣秦國沒有了函谷關,就不堪一擊的論述自然不不成成立。

秦國的強大,固然與其所處的有利地勢有關,但這卻不是主要原因。秦國的強大更主要的是商鞅變法改革,讓秦國成為了強大的戰爭機器。商鞅變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獎勵耕戰,當然最終目的還是“戰”。

商鞅廢除了秦國以前貴族世襲的制度,重新制定二十級爵位。對沒有立過戰功的貴族,一概廢除級別。新的級別按照戰功確定,並且根據戰功的大小,按規定享受土地、住宅、奴隸。比如,在戰場上能夠斬殺敵人一個首級,就受爵一級,可以等那人50石的小官;斬殺兩個,就可以授爵兩級,還可以擔任百石的官,還賜給田地。同時,商鞅嚴禁私人之間爭鬥,如果私人爭執,一律訴諸法庭、如果發生私鬥,一律嚴懲。正是這樣,極大調動了秦人參加戰爭的積極性,讓他們爆發了極大的戰鬥力。


同時,在落實爵位獎賞的時候,秦國更是非常嚴格。先由官員們將敵軍首級陳列三天進行公示,然後由將軍提出準確的戰功和獎賞。如果發生措施,要對官員進行處罰。在作戰時候,一支百人的隊伍如果沒有取得敵人首級,隊長就要被處死。如果有的將士退縮不前,就要處以刺面、割鼻等刑罰。如果一伍之中,有臨陣脫逃的,除了本人要被車裂,其他四人也要同罪,只有斬獲敵人首級,才能免於處罰。軍官陣亡,就要處罰其屬下,要想免罪,也要斬獲敵人首級。

正是重獎和嚴罰的機制,把秦軍打造成了一支”虎狼之師“。正如當時張儀的描述,秦軍在這樣的機制的激勵下,左手提著人頭,右腋夾著俘虜,勇猛地追擊著敵人。韓非子描述。“(秦人)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是故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他的老師荀子評價秦軍“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可見秦軍之精銳。而他們才是大秦帝國真正的”函谷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