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班、還要帶不只一個小孩,這些媽媽用三招辦到了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大爆發,全球已有15億學生受停課影響,也有多國企業要求員工在家上班。在家上班、還要帶不只一個小孩,這些媽媽是怎麼辦到的?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家上班、還要帶不只一個小孩,這些媽媽用三招辦到了

圖源:Shutterstock

「媽媽,陪我玩!」防疫期間,家有小學生或是學前兒的家庭最怕小孩在家,大人就無法工作。偏偏新冠病毒疫情嚴重,許多企業為了避免群聚,紛紛啟動在家工作。

爸媽苦惱,到底大人跟小孩該如何好好地共處一室?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大人好好工作,小孩也能安靜的獨處呢?親子天下綜整幾位多寶媽的成功經驗,看看她們如何透過這三招,達成一邊育兒一邊工作或完成博士學位的不可能任務,趁此機會,也是培養孩子時間管理的好時機。

第一招:以半小時為單位,仿效蕃茄鐘的「時鐘切分法」

面對育兒的時間管理,四寶媽高雅雪和大學教授郭葉珍有同樣的方法。她們不約而同的仿效番茄鍾,使用「時鐘切分法」,以半小時為單位,跟孩子約定好:前半小時自己玩,後半小時媽媽(或爸爸)陪玩。

育有四個孩子的小村子 mama team up 創辦人高雅雪建議爸媽,把安靜當遊戲,孩子自然願意配合。

「時鐘切分法」是前半小時先不交談、各自專注做事或玩耍、不能打擾對方,如果想要發問或是有事情要說,都先寫下來;後半小時再一起活動,解決紙上的問題或是抱抱、一起玩。

她建議可以指著時鐘告訴孩子,「長長的指針從12走到了6的位置,這半小時就要保持安靜。」

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郭葉珍曾一人攜帶一雙子女在海外完成博士學位。

她在孩子的幼兒階段,也是靠著半小時為單位的「時鐘切分法」讓她得以兼顧工作與育兒。

「要跟孩子說清楚:我現在需要你的幫忙」,她認為,與孩子溝通時也要適時的示弱,讓孩子知道媽媽需要幫忙,親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郭葉珍補充,在開始之前,可以先和孩子討論「自己玩的半小時要做什麼?」,「一開始孩子可能會說『吃冰激淋!』,那就要接著引導,『可是吃冰激淋可能5分鐘就吃完了,那剩下的25分鐘呢?』」郭葉珍強調,讓孩子自己決定半小時要做的事,也是引導思考也培養孩子「說到做到」的責任感。

第二招:將時間表寫在小白板,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

十多年來,致力推動閱讀的彰化縣原鬥小學教師林怡辰,家有三名幼兒,她強調,

時間管理要具象化,讓孩子「看到」每日行程,才有辦法實行。

她的做法是,會和孩子討論每天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前一天寫在小白板上,放在大家可以看到的地方。林怡辰建議,一開始要讓孩子自己說說看,每天重要的事情有什麼?思考這段期間要做的重要的事有哪些,引導孩子排出事情的輕重緩急。

她表示,和小孩討論時可以引導小孩像是,「運動不能太熱,幾點適合?看書什麼時候?幾點要起床?幾點需要睡覺?」。一旦小孩有了每日行程表,大人就可以抽空工作。

第三招:夫妻輪流,則每人在半天至少可專心工作1.5小時

疫情進入高峰期,啟動在家工作,雙薪家庭的夫妻兩人就需要輪流照顧孩子。

「看誰的緊急,另一方只好先看顧」,林怡辰舉例,若是擔任一些比較沒辦法深夜做事的工作,譬如採訪、開會等,就得要協調另一半協助顧小孩。

如果夫妻雙方可以互相支持,搭配以半小時為單位的時鐘切分法,累積一人在半天就可以有1.5小時的時間好好工作。

換句話說,若是孩子自己玩半小時,再來是爸爸先陪玩半小時,接著又是小孩自己玩半小時,最後才是媽媽陪玩半小時,那麼媽媽就可以有1.5小時的工作時間;而且,從第一次的爸爸陪玩時間,到下一次的爸爸陪玩,爸爸同樣也有1.5小時專注工作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