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一、“一步登天”的上司好难伺候

从技术专家,一跃成为技术总监,年仅三十出头的Jami一下子成了公司最年轻的总监。鲁朗今年四十多岁,是公司资深的项目经理,是Jamie团队的一员。鲁朗跟朋友喝酒聊天,忍不住说起自己的“小上司”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鲁朗一直想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所以对于这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上司,其实还是很尊重和宽容的,可是最近Jamie变本加厉,好像看着鲁朗好欺负,居然好几次对着鲁朗大喊大叫,说鲁朗办事不利。鲁朗想问问哪件事没做好,怎么改进,结果Jamie居然回答“Evereryting!”这确实让鲁朗困扰不已。

鲁朗的“小上司”的问题,其实很多公司新被提拔的管理者,都有同样的、或者类似的问题,他们曾是某一方面领域的技术专家,在没有被公司认真评估是否时候做管理者的情况下,被强行提升成行政主管。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面对鲁朗碰到的问题,我们首先会联想到“达克效应”。

维基百科对达克效应的解释是: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产生对自己过高的评价,至少会把自己的能力评价在平均水平以上;而能力较高的人,则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而Jamie这种“高估自己”、“过度自信”被成为管理学上的达克效应。

而像鲁朗的上司Jamie这样的人,就显然是把自己的管理能力估计过高,明明还不会管理,却以为自己通过使劲羞辱和批评下属,就可以为自己的管理地位立威。

那么达克效应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作为当局者迷的管理者应该怎么积极改变;作为Jamie这样上司的下属,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小老板”呢?我们会在后边的篇幅一一做一个解说。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二、达克效应在职场中的危害知多少?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1、过高估计自己管理能力对管理者自身的危害

1.1、越无知越以为自己厉害的恶性循环

无知的人,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无知,障碍一个人前进的,不是能力,不是态度,而是有没有“自知”的智慧。如果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天赋才华,知道自己的强项是什么,自然会知道在什么地方下功夫,花力气,就是木桶原理中把长板加长的道理。而如果清楚知道自己的短处,要么有计划地“补短”如果不能“补短”,能“避短”也可以。而如果不会扬长避短,只会因为自己是个管理人员,就强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结果就不会好,结果不好,人就更加看不到问题所在,会导致更加刚愎自用,然后导致更坏的结果。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1.2、危害的自己原本的技术专长

很多被提升做行政主管的技术专家,其实本来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他们的天赋才华就在做好科学实验,或者做好技术专家,而因为思维模式的问题,确实只有比较少数的人才可以既能做一个厉害的技术专业人才,也能是一个卓越的管理人才。而如果把一个根本不懂管理的技术型人才,硬推到管理的位置上,不仅会产生一个拙劣的管理者,还会把很多精力牵扯走,把一个原本可以做精做专的技术人才,毁在不适合的岗位上。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曾羽是公司编程的资深程序员,因为部门主管辞职,老板觉得从外头招人太贵,就提拔了曾羽。可是曾羽一心只喜欢钻研编程,对管理没有任何经验,也不喜欢学习,还听信了朋友让他要时刻立威的错误理论,对原来的同事不是劈头盖脸批评,就是讽刺挖苦,因为大家都不喜欢这个年轻的新上司,他安排下去的任务,就遭到大家的消极抵抗,有时明明都过了deadline, 但是曾羽根本一封回复的邮件也没收到,曾羽异常痛苦的同时,也渐渐无法集中精力钻研自己热爱的编程,不仅没做好经理,也毁掉了自己的专业。

2、高估自己的管理者,会对下属产生的负面影响

而达克效应控制下的管理者,不仅会危害到自己,也同样会危害到他们所辖的那些下属。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2.1、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被打击

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会利用很多方法管理各种各样类型的员工的,他们会对一潭死水的团队,适当用一下激励大家改变的“鲶鱼效应”;会用“蒋巴法则”观察自己的团队,找出最合理的管理方案,需要批评的,也不直接批评,而是使用“肥皂水效应”对员工做“赞美地批评”,达到鼓励员工,提升员工值得感配得感的目的。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而反之,如果一个完全不懂管理的技术专家,见到与自己期待不一样的结果,他们只会一味否定和批评,当然会大大打击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开篇我们提到的鲁朗的上级,对于员工正常的交流,正当的求得上司合理化建议的问题,都没有办法正面回答,甚至使用语言暴力,用你是“everything”都做得不好,来否定自己的下属。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2.2、下属被错误指令带进“沟里”

一个德不配位的管理者,只是在某些方面比较表现突出而被选做管理者,他们无法保证给自己的销售准确的指令,时常因为我们自己的能力问题,过度估计自己水平等等情况,作为领导者,给出一次错误的指令,让员工照做。很多时候,如果员工再不懂得“管理”这样的上司,自然就会被带到“沟里”,到时候就不是领导者一人犯错,而是带领整个团队犯错误,走弯路。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邓筱,公司因为她创意策划做得好,就误认为她其它能力包括管理能力也没问题,从而轻率地提升她做创意总监。创意好,做创意总监,听着合情合理,但是创意好,跟会管理,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邓筱虽然脑子灵活,创意多,思路宽,但是在管理上却一窍不通,不仅一窍不通,还颐指气使,最喜欢对团队的人大呼小叫来显示自己的权威,有次大家讨论H公司的广告创意,结果就因为邓筱坚持用一个非常难调制出来的颜色,而且不听任何劝阻,而让这个团队几周辛苦加班的工作,付之东流,客户投诉,并且拒绝今后的合作。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3、达克效应对组织机构的危害

刚才已经简要提到了如果一个团队让被达克效应困扰的上司管理,会有什么危害,其实这些危害,都是对一个组织机构的危害。如果这样“德不配位”“不懂管理”“高估自己”“刚愎自用”的管理者居多,企业的良性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威胁。

3.1、士气低落、消极怠工

人们会喜欢在一个宽松受尊重的环境下工作,如果一个不善于管理的人做了上司,无法起到管理、激励、带领、辅导等等的管理者的作用,自然会造成员工的士气低落,甚至消极怠工。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因为鲁朗工作时间长,所以尽管心里不舒服,还是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但是部门里的其他人可不吃Jamie那一套,部门迅速分成两派,一派是“不作为”,Jamie说向东,就向东,不管对错,反正错了也是Jamie自己承担责任;一派是“消极怠工”,干脆找各种借口不完成Jamie布置的任务,并且每次Jamie 都能一边骂人一边又无可奈何,因为这些消极怠工的职场“老油条”,编出的理由,都五花八门,但是都无懈可击。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3.2、人才流失、资源浪费

如果一个对自己没有正确认识的人,做了管理者,他也很难意识到管理中的自己的问题,所以就会导致企业资源的被浪费,企业人才的流失。

陈朋的创业公司,大家同甘共苦走到上市的一天,陈朋想一定不能亏待当初跟着自己摸爬滚打一起打江山的各位,颇有点儿登基之后,论功行赏的意思。其它安排都好,但是陈朋却错把技术最好,但是连基本的人际关系都搞不好的老蒋,安了一个技术总监的名头。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这下可倒好,开始跟着陈朋的几个技术骨干,觉得有干劲有动力有希望,因为重新改组,归了老蒋管理,天天怨声载道,直到第三个技术骨干辞职,陈朋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给了老蒋丰厚的股份,让老蒋待在实验室做研究,自己另外聘请了以为技术总监,管理技术团队。这才得以避免公司更大的损失。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三、作为管理者,如何避免达克效应的负面影响?

在不适当的时候,不适当的条件下,被提升成为管理者,会是这个大时代越来越多的问题,大家都求快,求新,求节省成本,所以很多企业在提拔或者招聘管理型人才时,会很草率,只考虑到利益的部分,对管理能力考量和审核不足。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1、相信感觉的力量

如果自己刚好就是这类的人,在某些领域是专家的水平,但是对管理其实一窍不通,这时候,要先在做具体的事情之前,做一个比较“玄学”层面的事情。问问自己的感觉,感觉自己很喜欢做管理,就做,感觉自己不喜欢,就提出来,不要做。这时候,不要走到头脑当中的那些贪欲去,因为贪图管理职位所带来的各种好处,而强行让自己做自己感觉不好的、不喜欢的事情。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这是一条我们信与不信都一直存在的宇宙法则“你给出去什么频率(感觉、情绪)你就收回来什么境遇”,不是外界升职加薪我们高兴,而是我们一直心中和平喜悦,外在才会给我们升职加薪的境遇,很多人就是活颠倒了,就是跟自己的感觉对着干,根本不管自己的感觉,就想着那些人欲,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喜欢和感觉不好,导致外在的不好的结果。既庄子说的“内圣外王”,内在是圣人,外在就是王者的境遇。反之,如果心中是的,外在的境遇就是的,既内苦外厄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如果我们去看那些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的领导者,我们都会看到同样的一条,就是他们做那些成功的事情,背后的感觉是好的,是正面的,是饱含热情的,那些宣传中的大众认为的艰苦奋斗,在他们自己看来,都是甘之如饴。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倒背如流巴菲特的每一本书,如果心中不喜欢不情愿,还是变不成巴菲特第二,但是如果心中喜欢热爱,做什么,什么都可以成功。我们要学的不是成功人事做的那些事情,而是他们做这些事情背后的感觉,好感觉。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2、认清和承认自己的弱势

如果还是从主观上对管理感兴趣,那就要学会正确地评估自己的管理水平。自己虽然是一方面领域的专家,但是在管理上,还是小白的水平,这时候要跟着自己的好感觉做以下几件事:

  • 请专业人士对自己的管理能力做一个评估
  • 自己根据现状做一个德和位匹配程度的评估
  • 评估之后,制定计划,可以是是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也可以是另辟蹊径

对前两条我们不做过多的解释,如果不懂管理,做他人评估给建议和自己我判断做计划是必须的功课。而评估之后,到底要怎么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避免走进达克效应的高估自己的误区,是一个关键。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3、扬长避短

如果是自己通过在带领团队中,给到大家更多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而自己管理能力又确实不足的时候,可以选择用这个方法,用专业的能力和魅力,弥补自己管理上的不擅长。

比如如果碰到下属问自己解决方案的时候,自己并不擅长从情绪上给下属支持,但是可以有条有理地把技术问题解释清楚,打造自己一个技术专家管理者的形象,从而树立威信,是完全可行的。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4、开诚布公,团结下属,得到支持

很多技术出身的管理者,虽然不善管理,但是懂得“诚意”的道理,自己什么能干好,什么不行,主动跟下属开诚布公地交流,团结自己的下属,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当你看清自己确实在管理上还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时候,主动把这个“黑材料”透露给下属,明确告诉他们,我其实也是新手上路,反而会拉近你和下属的关系,非常容易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因为你的诚意,让大家愿意帮助你,给你提供各种改进意见。你可以边学边做,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四、作为下属,如何管理自以为是的上司?

其实作为下属,面对这样一个在达克效应中不能自拔的刚愎自用的上司,第一个方法,跟第三天提出的方法是一样的,而这个第一个方法,是“良知乃吾师”的大道,有大道做依托,我们讲的小方法,小术,才能有效果。

1、不做评判,就事论事

麦克罗奇格西在他的《能断金刚》中,反复强调一切事情都是“空性”或者“中性”的,是我们赋予这些事件的意义,所产生的情绪,决定了这件事请到底是好,还是坏的。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所以作为下属,我们面对这个“自以为是”的上司,其实已经是给了他一个不好的负面的评判了,那其实我们就容易陷入一个“首因效应”带来的错误认知,带着初次不好感觉的有色眼镜看我们的上司,就没有办法做到客观和就事论事。

主管张纯批评路远的话是这样的:“你到底能不能做这个方案,不能做就不要干了。”听到这样的话,一般人都会升起不好感觉的情绪。但是路远却平静地说:“这个是我已经做好的方案,这里边有我已经确定的部分,还有要跟其他协作部门待确认的部分,还有留出您提意见的部分,您看我们从哪里开始看,怎么做调整?”路远没有理会张纯没有建设性意见的批评,而是就事论事,给出方案,给出自己的问题,积极讨论方案本身。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果然,张纯有点儿不好意思,自己口出恶言,但是路远不仅没怼自己,还能这么“中性”地跟自己讨论问题,自己当然要踩着下属给的台阶,走下来,跟下属一起看方案,把可能发生的冲突,消弭于无形。

2、主动沟通,管理期待

对于不太会管理的还觉得自己懂管理的上司,跟他对着干,或者消极对抗,都没用。既然已经如此,与其消极懈怠,还不如积极应对。如果他总是因为不懂这不懂那而瞎指挥,下属完全可以采取主动,并且用管理上司期待的方式管理上司。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段琼的上司就常常被大家诟病喜欢“瞎指挥”,但是段琼就能“对付”这样的“瞎指挥”。她是怎么做的呢?首先,针对上司的“朝令夕改”,段琼每次都是主动跟上司提出自己根据上司的意思做好的方案,事无巨细把所有东西都列出来,同时把可控和不可控因素都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然后,主动约见上司,要求上司对这个方案给出反馈。最后把上司给出的意见,先是跟上司口头回顾确认一下是否理解准确了上司的“难猜”的心思,之后把这些内容,形成文字,发给上司,以便今后的跟进。同时也避免了上司总是空穴来风地说什么“I 've told you many times”而其实压根他都从来没说过这件事的类似事件的发生。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上司被段琼“管理”和“改善”了很多,上司不仅不对段琼朝令夕改,对大家也能给出越来越像上司是合理化建议和积极的激励、带动。

3、理解上司,随时调整

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上司,他们的行为,都有背后的原因,我们如果能学会理解他们行动和语言背后的感觉,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话办事,然后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对策,才是跟上司最好的相处之道。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王之秋这天把自己的助理聂芸臭骂了一顿,甚至提出“你去找另外一份工作吧”,聂芸跟随王总好几年,知道他的脾气秉性,这次冲自己发脾气,或者是遇到了什么事情。聂芸不动声色地说了对不起,默默从王总办公室出来,她打算以静制动,自己要跟老板汇报的事情,就等王总心平气和再去试试。

果然,王总第二天自己找聂芸,先是跟她道歉,说自己脾气太大,说错了话,其次跟聂芸忍不住念叨起来自己老母亲得了老年痴呆,昨天走失了,今天才找到的事情。聂芸说:“我知道您是遇见什么事儿了,您是我老板,但是您也是人啊,没事儿,我反正也没去找别的工作呢,我汇报的事情您看......”

上司比我小十岁,讨论我什么事情需要改进时,他居然答Everything

管理员工也好,管理上司也好,其实方法有很多,如果大家去搜职场的各种效应,各种干货文,方法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也都会在各个不同的情况下,起到不同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听话照做,有人就也成功了,有人却不行,是因为成功的人,是跟着自己的好感觉,显化了外在的成功,而那些不行的人,是因为他不看重自己的感觉,人云亦云,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所以外在境遇,总是时好时坏,别人的成功经验到自己身上,也是时灵时不灵。

万般方法皆小术,唯有良知是大道。自己感觉好,就跟着好感觉的指引去做事;感觉不好,要做情绪的排毒和疗愈,让自己恢复和平,再跟着好感觉(良知)去行动。祝愿大家都能:内圣外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