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發現孩子的亮點》我才明白:尋找個人價值有多麼重要!

知乎上曾有網友提問:自己這一輩子活到30多歲,仍然一無是處,那麼,還有沒有繼續活下去的必要?

臺灣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講述是一個16歲的花季少女,不堪忍受母親的日復一日的施壓,患上抑鬱症最終跳樓自殺的悲慘故事。

無論是知乎網友,還是短劇女孩,他們困惑的產生,悲劇的根源,都是缺乏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可以說,自我價值是我們獲得幸福感的必要條件。身為父母,我們要幫助孩子去找到他們的自我價值,發現孩子身上的亮點,幫助他們擁有幸福的人生。

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尋找自我價值呢?

這是每一個父母都值得思考的問題,而《發現孩子的亮點》這本書就很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詹志宇,是美國德州大學教育心理系博士。現任臺灣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同時是臺灣《親子天下》雜誌的專欄作家。作者寫《發現孩子的亮點》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各位父母能夠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能夠發現孩子的內在天賦,幫助孩子開啟有意義的人生。

下面從三個重點部分來給大家做詳細的介紹。

第一個重點是:尋找亮點。

這裡所說的亮點,是指的孩子內在的天賦。也許有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天賦。那些真正有天賦的孩子,只是很少一部分。實際上,每個孩子至少有一個亮點。

那麼,如何尋找孩子的亮點呢?

《發現孩子的亮點》這本書裡面,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叫“領域特定”。什麼叫領域特定呢?就是說,領域中還有次領域,次領域中還有次次領域。父母不應該在一開始就輕易的就給孩子下結論,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普通大眾,而那些有天賦的孩子都是極少數的。

比如說游泳,我們不能因為孩子不擅長遊蛙泳,就認為他肯定自由泳也不行。有的孩子長跑不行,但短跑特別有爆發力。有的孩子跳舞不行,但繪畫特別有想法。

所以家長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儘可能地從小就多做一些嘗試,支持孩子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

《發現孩子的亮點》這本書裡面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學生,學習成績不行,總是一個人獨自玩耍。有一次,老師偶然發現,他盪鞦韆蕩得特別的好。於是老師想了個主意,她對學生們建議:不如我們來舉行一場盪鞦韆比賽吧!果不其然,這個學生在盪鞦韆比賽當中,過關斬將,獲得冠軍。從此以後,所有的同學都對他刮目相看,這個學生通過盪鞦韆比賽也找到了成就感。

自從盪鞦韆比賽獲得冠軍以後,這個學生的成績竟也奇蹟般地好轉起來,跟同學的關係也相處地十分融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在一個小的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麼我們就找到了自己的亮點,就可以把這種成功體驗擴散到其他的領域,從而建立起自信心。

看了《發現孩子的亮點》我才明白:尋找個人價值有多麼重要!

第二個重點是:呵護亮點。

發現了孩子的亮點以後,如何去呵護亮點呢?

書中提到了兩個觀點,需要引起我們特別的關注。

第一個觀點,就是很多父母常掛在嘴邊的“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己所欲,就應施於人嗎?”正如網上流傳的段子:“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很多時候,家長的自以為是,反而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過多的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等於是讓孩子失去了選擇的機會和拒絕的自由。

我們不難發現,這樣強勢的家長還很多,孩子學什麼興趣班,孩子學文科還是學理科,甚至連找工作,談對象,都必須要按照家長的意願來進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變得不善於思考,沒有主見,不懂拒絕,因為他的一生,都有人替他安排好了,即便他偶爾會有一點自己的想法,但很快便會被否定。

有個男孩子學習成績一般,但對繪畫特別感興趣,也取得了一點小成績。高考填志願的時候,他給自己填寫的是服裝設計專業。正當他對自己的大學生活無比期待的時候,他收到了錄取通知書,但是他發現,錄取的專業並非是他喜愛的服裝設計。

原來他的父母覺得服裝設計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不好,於是趁他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登陸系統把志願改成了所謂就業率高的計算機應用。

整個大學四年,他都對學習提不起勁,每個學期都有掛科,畢業後一兩年,他都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所以,呵護孩子的亮點,請尊重孩子的意願,多給孩子一些嘗試和選擇的機會,他們才能夠迅速地成長。

第二個觀點,就是獎賞未必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發現孩子的亮點》這本書裡面提到,契約式的外在獎賞會侵蝕孩子的內在動機,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動力。家長不妨自我檢查一下,平時在和孩子的對話過程中,“你如果……我就……”這樣的句型是否經常使用呢?“你如果把課文讀5遍,我就獎勵你看一集動畫片”、“你如果這次考試能得雙百分,我就帶你去旅遊”……長此以往,孩子學習的動力就完全依賴於外在動機:為了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而去學習,為了得到自己心愛的玩具而去學習,為了排名靠前讓父母開心而去學習,那麼,這將是多麼的可悲啊!

父母在獎賞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將獎賞和學習區分開。今天天氣好,全家一起出去野餐吧;聽說這部電影不錯,媽媽今天帶你去看看。一切的驚喜和獎賞都是情感的維繫,而學習就是學習,在學習中享受一種前所未有的專注,在學習中體驗挑戰困難帶來的成就,這就是來自學習本身的獎賞,除此以外,無需任何附加條件。

如果要讓你的孩子把遊戲變成工作,那麼盡情的去獎賞他吧!

如果要讓你的孩子把工作變成遊戲,那麼千萬不要去獎賞他。

看了《發現孩子的亮點》我才明白:尋找個人價值有多麼重要!

第三個重點是:點燃亮點。

《發現孩子的亮點》這本書裡面提到:只要幫助孩子找到心流,就能讓孩子學而不倦,即點燃亮點,始終像打了雞血一樣戰鬥。

什麼是心流?

簡單一點說,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即使發生了地震,你也不會察覺。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有一次,父母一整天都沒有看到小比爾的身影,直到吃飯的時間到了,到處喊都沒人答應。父母還以為他失蹤了,滿處尋找。最後在家裡書房的角落裡發現了正在專注看書的小比爾。

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找到了心流的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過程是沉迷的、享受的;而那些沒有找到心流的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過程是煎熬的、痛苦的,所以很難堅持。

所以,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心流呢?《發現孩子的亮點》這本書中介紹了三大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目標清楚可循。

比如我們玩遊戲,目標就是尋找到寶物、或者打倒BOSS即可獲勝。我們學習可以把目標定為掌握某個知識點、破解某道難題。

第二個條件是行動過後得到立即回饋

還是拿玩遊戲來舉例,我們玩一局遊戲,是勝還是敗,結果馬上就能知道。立即回饋的好處顯而易見,贏了,成就感滿滿;輸了,激發我們立即調整行動,再次進行挑戰。因此,立即回饋是能讓我們持續開展動作的必要條件。為什麼很多人在一件事情開始的時候雄心勃勃,沒堅持多久,就放棄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沒有得到立即回饋。

第三個條件是挑戰與技能之間達到平衡。《發現孩子的亮點》這本書中提到:一個人最喜歡挑戰的等級通常是成功幾率大約在50%-90%之間的遊戲。

也就是說,挑戰太難的遊戲,容易讓我們產生挫敗感。挑戰太簡單的遊戲,又讓我們覺得很無趣。

孩子有一位英語老師,上課時偶爾會和孩子下五子棋。有意思的是,這位老師每次都裝做很困難的樣子,每下一顆棋子都舉步維艱,這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很厲害。當然,老師也不是每次都讓孩子贏,偶爾會打成平局,讓孩子覺得和老師下棋還有一定的挑戰性,樂此不疲。

看了《發現孩子的亮點》我才明白:尋找個人價值有多麼重要!

總結

總而言之,《發現孩子的亮點》這本書為我們介紹瞭如何尋找亮點、呵護亮點、點燃亮點。為的是讓更多的父母能夠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意識到,亮點對於人生意義的重要性。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發現一個亮點,搞不清自我存在的價值,活得稀裡糊塗。而儘早地發現孩子的亮點,能夠幫助孩子找到一個有意義的生命主題,他們的人生將會變得精彩紛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