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文本乎道生


符文本乎道生


符籙,是道教修煉的一項重要科目,虛靖天師雲“吾家法籙,上可以動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龍虎,幽可以攝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脫生死,大可以臻邦家,小可以卻災禍。”



足見其用途之廣、靈驗之至。而民間奉請鎮宅符、招財符、保胎符、和合符、護身符、文昌符等等,更是比比皆是。符籙之靈驗自不待言,而其何以有此靈驗者,卻很少人知道。按照天師道的說法,符籙本是兩種,符指的是具有某種神秘力量的符號;籙,則是道士佩之,以劾召神將的牒文,只有授籙道的士才能招遣神將,兩者具有一定的區別,今天本文所要談的是道教靈符背後的哲學理論。



《說文解字》雲“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古代朝廷以符作為憑證,分而為二,兩半能夠重合,才可以指揮兵將,而軍隊中用的就是“虎符”。

《戰國策》有“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所竊者即是虎符。道教的符,當取意於此。蓋道士欲劾召鬼神,役使幽冥,必須有所憑證,而這憑證就是祖師歷代相傳的靈符。要之,符的靈驗,並非在於筆畫之間,而在於幽冥不可見之中。北宋時期,虛靖天師朝覲徽宗,于禁宮畫符之時,徽宗問“這符的靈驗從何而來?”真君對曰“神之所寓,靈自從之”。足見符之靈驗,存乎神明。


但是,符怎麼就可以役使不可見的鬼神呢?


符文本乎道生


符文本乎道生

《雲笈七箋•三洞經教部•符字》雲“一切萬物,莫不以精氣為用。故二儀三景,皆以精氣行乎其中。萬物既有,亦以精氣行乎其中也。是則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氣者也。以道之精氣,布之簡墨,會物之精氣以卻邪偽,輔助正真,召會群靈;制御劫運,保持生死,安鎮五方。”“符者,通取雲霧星辰之勢;書者,別析音句權量之旨;圖者,畫取靈變之狀。”


認為符本是自然而成,即是由道生成。其實這和《文心雕龍•原道》中所論文章之起源的觀點是一致的。其文雲“日月疊壁,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旖,以鋪理地之文,此蓋道之文也。”在劉勰看來,文並非是是《說文》中“單體為文,繁體為字”的文,也並非後世所謂文章的文,廣義來說文即是自然界的一切形狀。如雲霞的色彩、龍鳳的羽毛、泉石的韻致,這些自然而成美,是大自然的傑作。所以文,並非是人才有,自然界本就存在的。

是故《莊子》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成法而不儀,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就是這個道理。而道教的有些符圖,其實就是本乎自然界存在的事物的,比如五嶽真形圖,就是五嶽名山的等高地理輪廓,是故經雲“符者,通取雲霧星辰之勢;書者,別析音句權量之旨;圖者,畫取靈變之狀。”


《太平經》中有《興上除害覆文》、《令尊者無憂覆文》、《德行吉昌覆文》等,其所謂覆文,就是當時文字的疊合而成,有點類似於福德寧德宮奇聯上的字。而《經》中認為其具有興上除害、令尊者無憂、德行吉昌等作用,就不知是因為他是以靈符的形式役使鬼神,還是古人造的字了。道教尚有云篆、鳳章、玉字,同樣是大梵天精氣所結,或許和上古文字有一定的關係,據史書記載秦相李斯就曾創制鳥蟲書。符文發展到後世形式更加多樣化,有以鬼神形狀入符者,如雷法中的小黑煞、救苦尊,以簡明的筆墨勾勒神明的輪廓,非常具有美學價值。有以現行漢子入符文者,有以卦爻入符文者,認為文字、和卦爻代表某個五行之氣或天地某種神秘力量。


符文本乎道生


劉勰繼續說“若乃河圖孕乎八卦,洛書蘊乎九疇,玉版金縷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同樣認為宇宙間的文與符,是自然神理而成。“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筮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易曰:鼓天下而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辭也。”

足見道教對於符文來源的解釋,並非其獨創,而是我國古人對文字文章生成的理解。即是一切萬物皆由道而生,符書(文字)也由道而生,正因為其本乎道,所以具有劾召鬼神、贊化天地的功效。古人有珍惜字紙的習慣,《文昌帝君陰騭文》中教人“惜字一千,延壽一紀。”以前我以為古人如此是希望由此而培養對讀書人的尊敬,而今看來對於文字的敬畏,其實是對冥冥不可知的道的敬畏。


道教認為,符和文字本是同根,都為自然之氣所結;而氣即是道之氣也,於是以生於道的符,來劾召本於道的幽冥,就好比是用磁石吸鐵一樣,自然感應。這是關於符何以靈驗的一種解釋,也是本章所闡述的


神氣同源

虛靖真君雲,“神之所寓,靈自從之”,以符之靈驗,本乎神明。神又何嘗不本乎道呢?道教中雖然有精氣神之說,然依筆者一點淺薄的認識,精氣神雖有三個名字,而其源頭本是一體。是故在同一個太極圈內,精氣神互相轉化,亦相互影響,《心印經》雲“神依形生,精依氣盈”。


既然符文是由道而生,而符文的靈驗在於神明,那麼我們就必須解釋一下符文、道、神之間的關係了,而連接這四者的關鍵就在於“氣”。

《老君想爾注》雲“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


在此將道和人格神太上老君統一起來。廣成先生杜光庭《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中雲“道者,虛無之氣,渾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無,包羅天地。”認為道氣是一切萬物的祖宗,是宇宙生成的根本。但是其在《道德真經廣聖義》中又云“老君生於無始,起於無因,為萬道之先,元氣之祖也。無光無象,無音無聲,無色無緒,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故稱大道。大道之身,即老君也。萬化之父母,自然之極尊。”在這裡將哲學本體——道,生成萬物的精微能量(物質)——氣,和具有人格特徵的神明——老君,統一起來。構成了道、氣、神一體的宇宙觀。這點非常重要,幾乎後世道教一切理論,都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即道、物質世界、神明世界的一元論。


《沖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雲“將者,一氣耳,出吾之氣以合天之氣,一氣而生諸氣。蓋人身所有濁氣也。吸在天之清氣混合既畢,必須煉之。夫煉氣之法,專憑運用五水五火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