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個名句,58個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值得品鑑!

出自《道德經》的126個經典名句


126個名句,58個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值得品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第1章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ao:四聲)。 ——出自第1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出自第2章

聖人處無為之事。 ——出自第2章

行不言之教。 ——出自第2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出自第3章

虛其心,實其腹。 ——出自第3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出自第4章

和其光,同其塵。 ——出自第4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u:二聲)狗。 ——出自第5章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自第5章

天地之間,其猶橐(tuo:二聲)龠(yue:四聲)乎。 ——出自第5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in:四聲)。 ——出自第6章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出自第7章

水利萬物。 ——出自第8章

居善地。 ——出自第8章

心善淵。 ——出自第8章

夫唯不爭,故無尤。 ——出自第8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出自第9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第9章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自第9章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出自第9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出自第10章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出自第10章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出自第10章

三十輻,共一轂(gu:三聲)。 ——出自第11章

五音令人耳聾。 ——出自第12章

五味令人口爽。 ——出自第12章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出自第12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出自第13章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出自第13章

聽之不聞,名曰希。 ——出自第14章

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出自第14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出自第15章

澹兮其若海。 ——出自第15章

曠兮其若谷。 ——出自第15章

致虛極,守靜篤(du:三聲)。 ——出自第16章

太上,下知有之。 ——出自第17章

其次,親而譽之。 ——出自第17章

悠兮其貴言。 ——出自第17章

大道廢,有仁義。 ——出自第18章

國家昏亂,有忠臣。 ——出自第18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出自第19章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出自第19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出自第20章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出自第20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出自第21章


126個名句,58個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值得品鑑!

少則得。 ——出自第21章

敝則新。 ——出自第22章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出自第23章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出自第23章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出自第23章

企者不立。 ——出自第24章

自伐者無功。 ——出自第24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出自第25章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出自第25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自第25章

重為輕根。 ——出自第26章

靜為躁(zao:四聲)君。 ——出自第27章

善行無轍跡。 ——出自第27章

善言無瑕(xia:二聲)謫(zhe:二聲)。 ——出自第27章

知其白,守其黑。 ——出自第28章

知其榮,守其辱。 ——出自第28章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出自第29章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出自第29章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出自第30章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出自第30章

戰勝以喪禮處之。 ——出自第31章

道常無名、樸。 ——出自第32章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出自第32章

知人智者,自知者明。 ——出自第33章

強行者有志。 ——出自第33章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出自第34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出自第35章

將欲歙(xi:一聲)之,必固張之。 ——出自第36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出自第37章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出自第38章

萬物得一以生。 ——出自第39章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出自第39章

反者道之動。 ——出自第40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出自第41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出自第42章

天下之至柔。 ——出自第43章

身與貨孰多? ——出自第44章

清靜為天下正。 ——出自第45章

大直若屈。 ——出自第45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出自第46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you:三聲),見天道。 ——出自第47章

為學日益。 ——出自第48章

為道日損。 ——出自第48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出自第49章

生之徒,十有三。 ——出自第50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出自第51章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出自第52章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 ——出自第53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出自第54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出自第55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出自第56章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出自第57章

我無慾,而民自樸。 ——出自第57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第58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出自第60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in:四聲),天下之交也。 ——出自第61章

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出自第62章

為無為,事無事。 ——出自第63章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敢為。 ——出自第64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出自第65章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出自第65章

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出自第66章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出自第67章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出自第67章

善用人者,為之下。 ——出自第68章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出自第69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出自第70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出自第71章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出自第71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出自第72章

勇於敢則殺。 ——出自第73章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zhuo:二聲)。 ——出自第74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 ——出自第75章

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出自第75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出自第76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出自第77章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自第78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出自第79章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出自第80章

126個名句,58個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值得品鑑!


58個出自《道德經》的成語

根深蒂固

〖解釋〗蒂:指瓜、果、莖、枝相連處。比喻基礎深厚,不容易動搖。——出自第59章

禍福相倚

〖解釋〗指禍與福相因而生。——出自第58章

雞犬相聞

〖解釋〗指人煙稠密。——出自第80章

進寸退尺

〖解釋〗進一寸,退一尺。比喻得不償失。——出自第69章

佳兵不祥

〖解釋〗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出自第31章

愛素好古

〖解釋〗指愛好樸質,不趨時尚。——出自第19章

被褐懷玉

〖解釋〗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出自第22章

長生久視

〖解釋〗久視: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長壽。——出自第59章

寵辱若驚

〖解釋〗無論受寵、受辱,心裡都要振動。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出自第13章

出生入死

〖解釋〗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出自第50章

大器晚成

〖解釋〗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出自第41章

大巧若拙

〖解釋〗拙:笨。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出自第45章

地久天長

〖解釋〗時間長,日子久。——出自第7章

多藏厚亡

〖解釋〗厚:大;亡:損失。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賙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出自第44章

功成身退

〖解釋〗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出自第9章

功成不居

〖解釋〗居:承當,佔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佔為己有。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出自第34章

和光同塵

〖解釋〗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相同。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消極處世態度。也比喻同流合汙。——出自第56章

渾俗和光

〖解釋〗渾俗:與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鋒芒,與世無爭。也比喻無能,不中用。——出自第4章

禍福倚伏

〖解釋〗比喻壞事和好事互相依存。——出自第58章

將奪固與

〖解釋〗要想得到,必先給予。固,同“姑”。——出自第36章

金玉滿堂

〖解釋〗金玉財寶滿堂。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出自第9章

絕聖棄智

〖解釋〗聖、智:智慧,聰明。棄絕聰明才智,返歸天真純樸。這是古代老、莊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出自第19章


來者不善 〖解釋〗強調來人不懷好意,要警惕防範。——出自第81章

目迷五色 〖解釋〗五色:各種顏色。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複雜,不易分辨清楚。——出自第12章

輕諾寡信

〖解釋〗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出自第63章

若存若亡

〖解釋〗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出自第41章

深根固柢

〖解釋〗柢:樹根。使根基深固,不易動搖。比喻基礎穩固,不容易動搖。——出自第59章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解釋〗: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出自第73章

天道好還

〖解釋〗舊指惡有惡報。——出自第30章

天長地久

〖解釋〗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出自第7章

無中生有 〖解釋〗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出自第40章

虛懷若谷

〖解釋〗虛:謙虛;谷:山谷。胸懷象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出自第15章

小國寡民

〖解釋〗國家小,人民少。——出自第80章

知足不辱

〖解釋〗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出自第44章

知雄守雌

〖解釋〗雄:雄強;雌:雌伏,不倔強。棄剛守柔。比喻與人無爭。——出自第28章

知白守黑

〖解釋〗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闇昧,如無所見。這是道家的消極處世態度。——出自第28章

知足常樂

〖解釋〗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出自第46章

抱朴含真

〖解釋〗抱:保;樸:樸素;真:純真、自然。道家主張人應保持並蘊含樸素、純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虛偽、狡詐而玷汙、損傷人的天性。——出自第19章

兵強則滅

〖解釋〗指依恃軍隊強盛則毀滅。——出自第76章

寡信輕諾

〖解釋〗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出自第63章

禍福相依

〖解釋〗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出自第58章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解釋〗:走一千里路,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出自第64章

相差無幾

〖解釋〗彼此沒有多大差別。——出自第20章

玄之又玄

〖解釋〗形容事理非常奧妙,不易理解。——出自第1章

餘食贅行

〖解釋〗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贅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出自第24章

芸芸眾生

〖解釋〗芸芸:眾多。佛家語,指一切生靈。後多指世上大群無知無識的人。——出自第16章

知榮守辱

〖解釋〗守:安於。雖然知道怎樣可得到榮譽,卻安於受屈辱的地位。——出自第28章

自知之明

〖解釋〗明:明智。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出自第33章

被褐懷珠

〖解釋〗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寶珠。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出自第70章

多言數窮

〖解釋〗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時。——出自第5章

民不畏死

〖解釋〗畏:懼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氣慨。——出自第74章

去甚去泰

〖解釋〗指做事不能太過分。——出自第29章

若烹小鮮

〖解釋〗意為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後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出自第60章

老死不相往來

解釋〗指彼此不聯繫,不交流情況。——出自第80章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解釋〗來的人不是善良的,善良的就不會來,須提高警惕。——出自第81章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

〖解釋〗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出自第58章

知止不殆

〖解釋〗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出自第44章

見素抱樸

〖解釋〗現其本真,守其純樸。表示不為外物所牽。——出自第19章

注:圖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