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伏羲篇第01集:道的啟蒙



道,自然也。自然是道,道是有規律的,找不到是自然,找到就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一切事物如此,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

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東西某種規律,無有例外。它即變化之本, 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其始無名,名曰:"道"

道,可以說,可以名,不是我們所說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那不是永恆的道。大道產生於天地之先,是開闢天地之始;大道產生於萬物之前,是生育萬物之母。所以這個"道",難以徹底講述出來,只可體驗。同時也說明,"道"不是口頭上的空談,而是實際的存在。道,覆蓋上天運載大地,擴展到四方,延綿到八極;高度不能夠到達,深度不能夠測量。包容天地,施予萬物;像泉水涓涓流淌,由空虛卻能逐漸充實;似急流洶湧,由混濁卻能逐漸澄清。道,無形無象,無聲無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卻是產生天地萬物,主宰天地萬物的總能源。道,又名真空、性、靈、炁、金丹、佛性,在不同的宗教和經典裡,名稱叫法不一,但本質指的都是一個。道是產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人們唯有去除一切的形式,才能夠見道,此謂“為道日損”。可惜,大多的修道者和學術研究者,不是“為道日損”,而是“為道日增”,總想通過有為的方式,形式上的手段認識和了解大道,如此只能背道而馳。道,對一切的認知,一種完美且優美的認知,或者認知、認識無法形容,有的還有體悟。

道可道、非常道,道有先天道亦有後天道,而道之末即為“道”自已的變化和接觸改變的運化,先天之道表現為:無中生有,有中改而變、變可異亦可無,道之本和後天道同時含左右之道合而為一,道之末的變數無窮無盡。道:無所不包、無形無象、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有變則正之、過而變之亦可過而不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為根本、一為變化的基礎、二為基礎變化、三為全部變化。若人真要明道,先離道名,既離道名,唯有體會,既有體會,體道同一,體會已過,道之背景若有變,則體會不存,體道已同,已無同與不同,無彼無此,無我亦無道,身體自己已如此,名為得道。實得所體會而可思所變。“道”是世界的萬物的始基。它是最初的存在;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實在。道本身是不可描述的、沒有任何屬性的抽象實體,但是,人們在說它時給它附上了各種屬性,如全智、全能等等。由此,便產生兩種道:一個是無屬性、無差別、無制限的道,稱為不可說“道”這種道只可直觀體顯與體悟;一個是有屬性、有差別、有制限的道,稱為可說的“道”。恆道是絕對的實在,是萬物的本原和規律;而非恆道則是經過人主觀化了的恆道,是一種現象或經驗的東西。“道”即是道體,是一形而上意義的實體,道體並不是孤懸獨存,與世間截然分離的,”道“是超越時空等一切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道體本身所涵蘊的性質,正是世人進行自我修養的依據。


《易經》伏羲篇第01集:道的啟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