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中的淺見(二)


讀道德經中的淺見(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解讀:1,道是萬物產生的根本,為萬物之母。2,萬物生成不是一步到位,有從簡到繁,從小到多的過程。3,萬物生成有規則有秩序。4,道為體,無邊無際,無窮無盡,不知其來 不知其去,故恍惚故玄妙。5,生為用,為變化,為規則的體現方式,萬物為道運行生成的結果。6,生我者為道,與人而言祖先為道,父母為道,我為子孫道。

道的體現之一:萬物的相對性——相對有度

道生萬物,萬物均有規則秩序,各有差異。有無,善惡,美醜,高低,前後…。人類始祖畫像就有了規和矩這兩樣東西,規為萬事萬物的活動範圍,靜腳為法則,動腳為範圍,矩為範圍的度量衡工具,數據測定。以動物壽命為例,有生存一天的蜉蝣,有生存一個月的蒼蠅,有些能生存幾年,幾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物種的不同決定了其上限,物種就是規則,畫一個圓就無法突破。人類一直想破圈,期待渡劫飛昇與天地壽,但尚無得道法門。

道的體現之二:運行的閉環性——周行輪迴

春夏秋冬四季輪迴,生老病死命運,成住壞空生滅。

在規則中,天體運行在輪迴,生物命運在輪迴,物質變化在輪迴。

規則不滅,物質不消失,是變換其相。

道逝而遠,遠而返。返者道之動。道亦輪迴。

道的體現之三: 一物一小道,萬物一大道——相對統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既以生為道,萬物各有其道,各行其道,道上有道,道下有道,可推一物一小道,萬物一大道,萬法歸宗,萬道歸一.。

道的體現之四:道有好生之德---利他無私。

道生萬物,越是柔弱,低下,謙虛,嬰兒,越接近道;越是強壯,高大,飽滿,壯大,越偏離道。

譬如春天之嫩芽,初生之嬰孩,去道未遠。

道不自生,用之而不絕,生萬物,萬物復歸於道。

老子認為自然界中,唯水比較接近於道,1,生物之所必需。2,足夠多,用之不絕,循環往復。3,柔弱,可以無往不利。4,包容一切,不論骯髒惡臭。5,處低位,不爭。

道的體現之五:以萬物為芻狗——一視同仁

道生天地萬物,天地以萬物為芻狗,沒區別心,無差別性,不論善惡美醜,一視同仁。生成萬物同時生成生存法則和秩序。有如畫地為牢,不出圈順其自然,出圈必觸發規則懲罰。

道的體現之六:無相無形,用之不絕,附麗與萬物——和光同塵。

道是很樸素的,沒有稜角,沒有紛擾,無處不在,無物不存,在高山在大海在塵埃在屎溺

道的體現之七:為人處事不以唯心,一切以規則為準則——大道若簡

表現總是紛繁蕪雜,偽道流言橫行,讓人模糊了目的和考證,被人牽引了慾望,不知自己想要什麼。失去了對道(真正的規則)的認知。失去了實事求是的心態。

如何認知道?格物致知也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以運行規則發現其不為認知的部分及背後的原理,格實物發現其運行軌跡規則。也就是格物致知。

如何運用道?

1,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事萬物,各行其道,為上者言行順道不逆道,以身作則即可。

2,道無差別心,消除人為差別心。

不貴賢,不貴難得之貨,不現欲。清理複雜紛繁之心思及貪慾。衣食無憂心思單純即可。

3,返者道之動,物壯則老,道忌過滿,過銳,過盈。物極必反。

4,守道,靜心,謙虛,無私,不貪感官享受,守赤子之心,以道御物行事。

5,致虛極,守靜篤。保持極虛寂清靜的心態才能專注無二,才能明察萬物輪迴的規律,認知規律才能遵循規律,不妄為,不惹禍上身。

6,忠孝仁義各種規範制度是失道時迫不得已的替代品。道之所行,必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7,事物是對立統一的,相互轉變的,能曲得全,能枉得直,能窪得盈,能少得多。欲取之先予之,欲亡之,先捧之。欲揚之先抑之。返者道之用也。

8,遵循道的變化發展規律,順其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事物是永恆變化的,唯道不變。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不要自作,順其自然。

9,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先自辱而不受人辱,先自黑而不受人黑,守拙守下,先蹲下才有利躍起。

10,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奉有餘。人類天生就有貪慾,貪慾促進文明發展,過於貪慾又會觸犯天道。天道於人道之間需保持平衡。然由檢入奢易,由奢複檢何其難也。

10,人的貪慾越多,人類文明越發展,離道越偏離;慾望越多,事物越繁雜,思維越複雜,假象越多;慾望越少,心靈越安靜,思路越清晰,越能發現道執行道,越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