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敌仍犯险境,其实只是高义罢了

春秋战国时期在儒家伦理正在雏形阶段的形成时期,人们心中对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知遇之恩这种珍视是非常的看重和珍惜的。经常会看到为了报答朋友的高义而舍去自己的生命,就像孟子所说的舍生而取义者也。不管他们或许面临的一个情景多么的险恶,或者说前途有多么渺茫,但他们依然会毅然决然头也不回的走下去。

明知不敌仍犯险境,其实只是高义罢了

就像这样的人,他们有很多,给他们没有那些王公贵族的高贵出身,但是他们身上的品质却也同金子一般干净纯良。在春秋战国这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任何一个人的命运都或许并不能说得上是完全的属于自己,因为社会巨大的漩涡会把每一个与大事有关的人,卷进去。或许他们身不由己,这也是完全没有办法进行避免的。

这个时期曾经诞生了非常多的刺客,而这些刺客虽然是背负着刺杀这样不为人所称道的任务,但他们的身上的确是有着一些人非同一般的品质。秦始皇本人作为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在他继位的早期,他的历代祖先就已经给他完成统一大业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而他所做的就是英雄祖父所遗留下来的政策继续的壮大秦国。那么统一自然就是指日可待了。

明知不敌仍犯险境,其实只是高义罢了

当然他本人身上所拥有的才能也是非常让人羡慕。因而他才能够虚心地接纳六国前来投奔给自己的名人贤士,正如同他采纳李斯的建议并重用李斯一样,任何人才在他的眼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他也提供给了他们足够的发挥才华的空间。仅仅凭借这一点来看他就与当时六国的君主有着巨大的优势可言。

在采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之后,很快一些诸侯国就表现出来了,他们原本脆弱的一面。至少是完全不能够和秦军相提并论。因为在经历了变法之后的秦军战斗力大幅上升,在这一次和六国的交战当中,都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而自居的,不管是公元前262年的赵秦长平之战还是说由齐国牵头而组织的五国仅仅攻打到当时的函谷关,这几个国家的军队,便再也不敢向前一步了,因为他们甚至秦军厉害,因此为了避免自己的损失,谁都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

明知不敌仍犯险境,其实只是高义罢了

当然从本质上来说,这其中的每个国家都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的,企图能够在这场面前的战斗当中分得一丝的利益,但是却都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轻易的做出牺牲,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联盟必定是非常松散而不坚固的,这也给秦军他们逐一突破的机会。所以就会有这样荒诞的历史,明明是多个国家的联军,却在秦军一方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最终被秦军追杀殆尽,而那些数以10万计的联军也只能仓皇的散落而逃。

也正是他这样的一个非常让人锐不可当的实力,给了其他诸多国家带来了极大的恐慌,于是在公元前230年的公元前228年,他们就率先国灭了当时的韩国,因为韩国地处战略要冲,也同时是七国当中最为弱小的国家,采取这样的一个措施无疑是给其他诸侯国以很大的震慑,让他们在心中不得不对秦国有所警惕和防范。

明知不敌仍犯险境,其实只是高义罢了

在此之后,赵国和燕国也慢慢的危在旦夕,尤其是针对燕国来说,他们当时虽然远居在北方,并没有和秦军有过多的直接接触,但是他们却是主要讨伐的一个对象。为了挽救国家紧张败亡的方式,因太子丹虽然并没有雄厚的军队可以供自己来指挥,于是乎他便想出了刺杀这一条,接进来,尽管当时秦国内部对于秦王的保护是非常周到的,但他还是愿意冒险一是因为这样刺杀的结果带给太子丹的诱惑是非常大。

但为了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任太子的也是网罗天下人才。最终还是让他给找到了荆轲,这样一个侠客对于前途来说他根本不清楚,这他刺杀行动的凶险,但是他却听说过秦朝军队的威严,因而他能够选择答应,因太子丹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托付自己性命的举动。而他为什么愿意将自己的性命托付给一个太子,而且还是一个落魄诸侯国的台子,这其中的原因就非常的耐人寻味,如果不是因为太子们对荆轲的知遇之恩,恐怕荆轲也不会如此心甘情愿的为他卖命。

明知不敌仍犯险境,其实只是高义罢了

如果没有太子丹的存在,那么荆轲可能只是一个浪迹天涯的剑客而已,谈不上有什么特别出名的成就,但此刻他选择成为太子丹手下的杀手,帮助他去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就足以见是他个人的勇气以及担当。当然不管荆轲的武艺,再怎么高强让他赶赴秦宫的时候,他本身就应该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倾国士兵,要想凭借一个人在这样险恶的环境当中达到刺杀他们秦王的目的,这样是非常艰难的。

可以说只要踏入秦国,自己可能就屡屡被暗中监视了。而自己孤身一人身处虎狼之境,并且还要完成这么高难度的任务,在对任何人来说都像是一种天方夜谭。也许在荆轲的眼中,他也曾经没有想过自己有能力担当这样的任务,但是自己的实力也许并不是那个时候最为重要的抉择因素了,而是自己是否愿意真正的豁出一切去为太子忧。这其中就牵涉到那个时代最为珍贵的侠义精神和朋友之间的情谊。

明知不敌仍犯险境,其实只是高义罢了

​当然从那个时代狭义的家国观念来看,荆轲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大侠,他为国为民。至少他为了燕国人民的安危,甘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不管燕国会在日后的日子里灭亡,燕国里的老百姓也不会记住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但他却是实实在在的在这个世界上走过一回。更重要的是他凭借自己一己之力干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凭借这一点,他原本不到四五十岁的人生就足以光彩夺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