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歷史文化學院蒼銘教授為學生講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2016年9月20日晚,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蒼銘教授在文華樓西區1327會議室為學生開講,講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此次講座既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史系列講座中的第二講,也是我院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講座的第一講。歷史文化學院新生及校內外的歷史愛好者參與聆聽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蒼銘教授指出,之所以選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作為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因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與國家統一、邊疆問題有密切聯繫。這一理論由費孝通先生在1988年提出,它概括了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闡述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的民族關係,是當代民族史、民族學界最有影響力的理論,曾多次被我國的領導人運用到有關民族工作的講話中及國家處理民族關係的相關問題上。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民族大學的學生,我們應該對這一理論有所瞭解。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講座正式開始後,蒼銘教授首先向同學們解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含義。第一,現在中國境內的所有人民是一個整體,稱為中華民族。其中“現今中國境內”體現了現代民族國家的特點,它與封建王朝國家不同,民族國家的邊界以條約形式確定,我國作為現代國家將堅決奉行條約精神,對外,我們是以“中華民族”為民族主體的民族國家。第二,中華民族之內包含56個民族。指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缺一不可。第三,都稱為“民族”,但認同“層次”不同。每個國人都可以有多個民族認同,既認同本民族,又認同“中華民族”,這之間不矛盾,因為民族認同有多個層次,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環境下,人的民族認同會發生變化,但“中華民族”是我們在面對其他民族國家時應具備的共同的最高的認同。講座過程中,蒼銘教授結合《史記》《元史》《大義覺迷錄》中多則史料和自身經歷進行講述,使講座變得生動有趣。

之後,蒼銘教授以雲南歷史上“莊蹻入滇”“白族融入漢族”“蒙古族與彝族的結合”“雲南回族的形成”的史實和貴州歷史上漢族、少數民族融合形成穿青人、龍家,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融合形成革家、三撬人等多個案例為同學們講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關係,強調了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特徵。

最後,蒼銘教授重申,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並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為例,證明各族文化相互影響這一事實。比如棉花的引進使傳統服飾的面料發生很大改變,又如辣椒、西瓜、胡蘿蔔等農作物的引進對中華民族飲食習慣的影響也顯而易見。

講座後,蒼銘教授又與現場師生進行了交流和討論,現場氣氛熱烈。通過本次講座,同學們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有了進一步認識,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校訓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有助於新生更好的融入到民族大家庭中,講座效果甚佳,取得圓滿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