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名家讲座“视野·理论·方法:民族史学科的创新与发展”纪要

史学名家讲座“视野·理论·方法:民族史学科的创新与发展”纪要

2018年4月24日19点,作为历史文化学院“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的第六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刘正寅研究员应邀做客我院,在文华楼1106教室做了题为《视野·理论·方法:民族史学科的创新与发展》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尚衍斌教授主持,我院部分教师、全体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部分本科生以及其他高校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刘正寅研究员本硕博均就读于南京大学,师从陈得芝教授,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工作,长期从事民族史、边疆史、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出版有《西域和卓家族研究》(与魏良弢合作,1998年;维吾尔文版,2006年)、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作者之一, Paris, UNESCO, 2003)、《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作者之一,2000年)、《中华民族精神研究》(作者之一,2009年)、《族际认知:文献中的他者》(主编,2009年)、《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墨玉县卷》(主编,2015年)等著,发表论文近30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民族志文献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2&ZD136),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波斯文《五族谱》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0&ZD116,子课题负责人)。

刘老师开篇讨论的是理论重要性的问题。理论对民族史学的意义有两个,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民族研究的指导意义。民族平等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刘老师讲道,五十六个民族一律平等并非是所有的民族理论的原则,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政策就不是这样。

第二点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传统与近代新理论、新方法的推动作用。刘老师首先梳理了传统边疆民族的记述与研究,从《山海经》、《二十四史·四夷传》到晚清边疆危机与西方民族主义影响下的边疆民族研究,并指出传统研究虽然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处理边疆问题民族问题时仍显得力不从心。之后谈到了有关历史比较语言学对边境民族研究的作用问题。西方以沙畹、伯希和为代表的东方学家们,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知识与方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元史三大家韩儒林、翁独健、邵循正皆曾赴西方学习,并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历史,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总的来说,20世纪上半叶我国在包括边疆民族研究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取得的突破与创新,实端赖于新理论、新方法、新视野的传入。

第三点是历史上的中国的问题。刘老师讲道,从事历史研究尤其是民族史研究的人都应该关注这个问题,而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争论的。白寿彝和谭其骧认为我国最后形成的疆域为历史上中国的疆域,而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中国的疆域是不同的。刘老师认为不能否认我们的中国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边疆历史是有延续性的,强调要有历史中国的概念。

第四点是关于边疆的问题。其中谈到了王朝边疆与中国边疆。刘老师强调核心与边疆是相对的概念,回到历史上,王朝时期看待边疆与我们现在看待边疆是不一样的。例如蒙古不会把蒙古高原看做边疆,清朝前中期也不会把东北看作边疆。我们需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边疆。

史学名家讲座“视野·理论·方法:民族史学科的创新与发展”纪要


第五点是关于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问题。刘老师先梳理了对此问题的一个认识过程:从“五族共和”的同化整合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到蒋介石“中华民族宗族论”,再到中共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刘老师讲到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时,提及了翁独健的观点:历史上无论是友好合作还是战争,都使得不同地区的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得以交流,从而关系越来越密切,最后联系成一个整体。这样越来越密切的交流的趋势,就是我们民族关系的主流。刘老师也说到了费孝通的不同观点,他是从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来来谈的。费先生提出汉族是核心,而翁先生认为应是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刘老师认为费先生对汉族为什么是核心的表述似乎不太充分,就在之前刚刚召开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暨纪念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发表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提出只强调汉族和其他民族关系,而没有强调其他民族之间是怎么凝聚的。这其实就是一个问题。所以理论还值得进一步探讨,更加可以完善。

刘老师总结道,如果说历史比较语言学进入到历史学是一个理论的变革的话,那么现在,民族学、人类学、分子人类学进入历史学就是第二次飞跃的变革。接下来就谈到了新清史。新清史就是用新的理论与方法来重新理解清朝的历史,重新理解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刘老师强调民族语文献对民族史研究的价值,同时也强调文化的视角、人类学的视角。比如在考虑边疆问题时,要有边疆的视角,不要只用内地的视角。而面对多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史研究,刘老师以诈马宴的例子来说明要注重当代文化误读的现象,强调史料是有文化性的,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要用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的文化与历史。最后还是谈到民族史研究的民族学人类学视角。刘老师认为要注重历史学理论的学习,用最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老问题与新问题。

讲座结束后,尚老师做了十分精彩的点评。尚老师说道,刘老师的讲座可以用两个最重要来总结,第一个最重要的是理论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第二个就是包括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问题、民族关系的问题、研究的视角问题、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在内的诸多问题都是最基本的问题,但是过去我们似乎关注得不够。例如边疆与核心的问题,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同时也要用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在提问环节,我院师生都积极发言,刘老师一一予以细心的解答。整个讲座听下来大家都如沐春风,收获颇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