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名家講座“視野·理論·方法:民族史學科的創新與發展”紀要

史學名家講座“視野·理論·方法:民族史學科的創新與發展”紀要

2018年4月24日19點,作為歷史文化學院“史學名家”系列講座的第六講,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劉正寅研究員應邀做客我院,在文華樓1106教室做了題為《視野·理論·方法:民族史學科的創新與發展》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我院尚衍斌教授主持,我院部分教師、全體中國史專業碩士研究生、部分本科生以及其他高校師生參與了本次講座。

劉正寅研究員本碩博均就讀於南京大學,師從陳得芝教授,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民族歷史研究室工作,長期從事民族史、邊疆史、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出版有《西域和卓家族研究》(與魏良弢合作,1998年;維吾爾文版,2006年)、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作者之一, Paris, UNESCO, 2003)、《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作者之一,2000年)、《中華民族精神研究》(作者之一,2009年)、《族際認知:文獻中的他者》(主編,2009年)、《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墨玉縣卷》(主編,2015年)等著,發表論文近30篇。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古代民族誌文獻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2&ZD136),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波斯文《五族譜》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0&ZD116,子課題負責人)。

劉老師開篇討論的是理論重要性的問題。理論對民族史學的意義有兩個,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意義,二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對民族研究的指導意義。民族平等的原則是馬克思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劉老師講道,五十六個民族一律平等並非是所有的民族理論的原則,新中國建立之前的政策就不是這樣。

第二點是中國民族史研究的傳統與近代新理論、新方法的推動作用。劉老師首先梳理了傳統邊疆民族的記述與研究,從《山海經》、《二十四史·四夷傳》到晚清邊疆危機與西方民族主義影響下的邊疆民族研究,並指出傳統研究雖然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在處理邊疆問題民族問題時仍顯得力不從心。之後談到了有關歷史比較語言學對邊境民族研究的作用問題。西方以沙畹、伯希和為代表的東方學家們,運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知識與方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元史三大家韓儒林、翁獨健、邵循正皆曾赴西方學習,並運用這些理論與方法來研究歷史,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總的來說,20世紀上半葉我國在包括邊疆民族研究在內的諸多學科領域取得的突破與創新,實端賴於新理論、新方法、新視野的傳入。

第三點是歷史上的中國的問題。劉老師講道,從事歷史研究尤其是民族史研究的人都應該關注這個問題,而關於這個問題一直是有爭論的。白壽彝和譚其驤認為我國最後形成的疆域為歷史上中國的疆域,而有學者認為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中國的疆域是不同的。劉老師認為不能否認我們的中國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我們的邊疆歷史是有延續性的,強調要有歷史中國的概念。

第四點是關於邊疆的問題。其中談到了王朝邊疆與中國邊疆。劉老師強調核心與邊疆是相對的概念,回到歷史上,王朝時期看待邊疆與我們現在看待邊疆是不一樣的。例如蒙古不會把蒙古高原看做邊疆,清朝前中期也不會把東北看作邊疆。我們需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邊疆。

史學名家講座“視野·理論·方法:民族史學科的創新與發展”紀要


第五點是關於中國各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問題。劉老師先梳理了對此問題的一個認識過程:從“五族共和”的同化整合到“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討論,到蔣介石“中華民族宗族論”,再到中共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劉老師講到關於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係問題時,提及了翁獨健的觀點:歷史上無論是友好合作還是戰爭,都使得不同地區的擁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得以交流,從而關係越來越密切,最後聯繫成一個整體。這樣越來越密切的交流的趨勢,就是我們民族關係的主流。劉老師也說到了費孝通的不同觀點,他是從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的角度來來談的。費先生提出漢族是核心,而翁先生認為應是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劉老師認為費先生對漢族為什麼是核心的表述似乎不太充分,就在之前剛剛召開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暨紀念費孝通先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發表三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人提出只強調漢族和其他民族關係,而沒有強調其他民族之間是怎麼凝聚的。這其實就是一個問題。所以理論還值得進一步探討,更加可以完善。

劉老師總結道,如果說歷史比較語言學進入到歷史學是一個理論的變革的話,那麼現在,民族學、人類學、分子人類學進入歷史學就是第二次飛躍的變革。接下來就談到了新清史。新清史就是用新的理論與方法來重新理解清朝的歷史,重新理解多民族中國的歷史。劉老師強調民族語文獻對民族史研究的價值,同時也強調文化的視角、人類學的視角。比如在考慮邊疆問題時,要有邊疆的視角,不要只用內地的視角。而面對多文化視角下的民族史研究,劉老師以詐馬宴的例子來說明要注重當代文化誤讀的現象,強調史料是有文化性的,在運用的時候要注意這個問題。要用不同的視角來理解我們的文化與歷史。最後還是談到民族史研究的民族學人類學視角。劉老師認為要注重歷史學理論的學習,用最新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我們面臨的老問題與新問題。

講座結束後,尚老師做了十分精彩的點評。尚老師說道,劉老師的講座可以用兩個最重要來總結,第一個最重要的是理論的問題,即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第二個就是包括中國各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問題、民族關係的問題、研究的視角問題、新的理論新的方法在內的諸多問題都是最基本的問題,但是過去我們似乎關注得不夠。例如邊疆與核心的問題,我們要歷史地看問題,同時也要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在提問環節,我院師生都積極發言,劉老師一一予以細心的解答。整個講座聽下來大家都如沐春風,收穫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