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战:传统制造业转型方法论;华为狼性全球突围背后的秘密

转型之战:传统制造业转型方法论;华为狼性全球突围背后的秘密
心法:中国制造华为狼性全球突围背后的组织文化: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

第一章 中国制造业趋势分析

企业过去3年,预测未来3年年均增长能保持在 30% ,年净利润在50%左右,这个企业发展得挺好,只需要把管理做好,效率提高,现金流控制好,就不需要转型。转型是企业从原来模型发展到今天突然间发现失去动力,进入一个迷茫期,就需要转型。

一、中国制造业的四次大转型

(一)1949—1978年:军工优先的计划经济

(二)1978—1992年:“轻小集加”的乡镇工业+专业市场

(三)1992—1998年:服装饮料和家电产业的崛起,第一次消费升级和品牌大战

(四)1998—2015年:房产+汽车Made inChina,第二次消费升级

二、中国制造业转型的背景

当今世界最可怕的是核心竞争能力突然间丧失。所谓转型,是我们要获得新的能力、新的工具、新的商业模式。这个是中国制造业今天所面临的问题。

通货紧缩是全球性的经济现状。通货紧缩最大的问题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最大的原因是没有提供好的商品给消费者。现在买任何东西,都是现有的,缺少革命性的产品出现。

据2015年相关数据显示,百度净利率为 50.6% ,阿里巴巴为 59.78% ,腾讯为 28% ,可见互联网行业对传统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互动、联接、网络”是互联网的三大特征,而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改善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和方式。

“互动”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和用户之间关系改善的关键。今天的用户更注重情感需求,用户、企业、社会公众充分互动的本质是人与人充分互动,进而产生信任、产生情感倾向、产生熟人思维、产生感性价值。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市场的基本规律。企业尊重市场有三重境界:

第一种是具有预见性和快速应变的能力,反应敏捷,行动迅速,抢在变化之前变化,这种境界的企业会站在风口上,能快速成为行业巨头,比如IT时代的微软、移动互联时代的苹果;

第二种是以积极心态去改变自己,适应变化,以跟随者的身份积极改变,学习进步,从而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比如移动互联时代的三星和小米;

第三种是以抗拒、漠视态度应对变化,这类企业会在市场趋势下逐渐被淘汰,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

归根结底还是以用户为中心,回归人性。商业本质 —— 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更好地提升效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为用户提供超预期的产品与服务。

20世纪90年代初,宏碁电脑创始人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理论:曲线左侧是全球性竞争,胜败关键在于技术、制造与规模;右侧是地区性竞争,胜败关键则是品牌、营销渠道与运筹能力;中间下凹处为附加值最低的“生产制造”环节。如果把视野放到全球产业链之中,就会发现“中国制造”处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始终在全球产业链低附加值区域缓慢提升。

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路线图

“狼性文化”是华为早年的发家之宝,曾一度被企业家奉为圭臬,我们在华为的国际化征程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特点。

早年间华为在国际上既没有品牌,也没有渠道,但任正非定下一条死命令:只要是国际通讯大展,华为一个不落都要参加。

从1996年到2000年,华为几乎每年都要参加20多场大型国际顶级展览会,每年为此投入上亿元,让国外的电信运营商了解并认同华为。

为了在困境中生存下来,任正非说:“活下来是我们真正的出路,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法则是优胜劣汰,难做的时候,你多做一个合同,别人就少一个。”

另外,华为虽然少有并购,却不断与跨国公司合作,借船出海,避免失败的风险,也少走弯路。

第二章 中国制造模式创新之路

意识到库存问题的时候,我开始跟所有的同事一起去拜访ZARA、优衣库等全世界的优秀案例,看它们是怎么解决的。解决库存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没有库存,让用户去直连制造。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既然用户可以直连制造,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必要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的理论模型就清晰了。

建立这个理论模型整整花了6个月的时间。假设一个人想要购买一件T恤,如果这个人的消费能力是100块钱的话,因为几倍的加价(T恤没有几十倍的加价,但也有三五倍的加价),只能买到成本20块的产品。反过来,在用户消费力不变的情况下,用C2M模式,可以寻找到更好的制造商。也就是说,中国金字塔顶端的制造商跟我们合作,就确保了性价比。

我对生意的理解叫“生生不息的创意”,我认为这是对生意最精准的解释。

未来的企业竞争一定要重视设计,不管做任何行业,设计是未来贯穿整个生意的核心。

任正非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在同等技术支持之下,便宜才是王道。这是中国最顶级的研发制造业讲的话。

优衣库有服务吗?每个人都很忙,只有当你需要服务的时候才会给你服务,不需要的时候不会打扰你。宜家也是, Costco 更是。

衡量一个品牌有两个角度,一是大家都知道,二是大家都在用。如果光有知名度,没有人使用,是没有用的。有无敌的商业模式才有品牌。

为什么说创变时代对于有勇气、有胆量、有能力的人,是一个好时代?所有的转型都不要忽略坚守一个企业的基本能力。学会坚守至关重要,很多企业根本不是在这个时代干不下去,基本上都是企业主陷入自我恐慌,向前走的时候乱了方寸。一部分企业家觉得我们不适宜转型,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不学别人的方法根本干不下去。但是你会发现,那么多年都用右手吃饭,忽然换左手,夹个花生米都困难。

一个把服装产品变成每个人服务的解决方案, 365 天什么场合穿什么,永远有人管,这就是把一个产品服务化。当然,产品服务化还有一个巨大的价值,就是真正的产品黏性。

产业模式成功或失败,很多时候不是由员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企业家的心智模式。

活在每一个消费者心中,才是每个企业家最应该着重关注的事。要有底气地告诉自己,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不是为了一时的火,要坚守品牌的持续创新能力。

从一出生开始就思考自己的品牌,这个能力叫讲故事的能力。有人讲,我没故事。即使你没有故事,但是你的客户有故事,让你的客户讲故事更有说服力。

造人的能力是一个创业者最该具备的能力。企业本身就是造人,这也是企业本质的重要使命。

我们必须打造出好产品未来才有机会,未来垃圾商品越来越没有机会。打造好产品需要发生什么变化呢?需要在研发角度发生变化,不能像原来那样去研发。

互联网已经不是一种思维,而是一种时代的力量;这种力量正在改变着一切。移动互联不但重新解构行业,重塑公司的竞争能力,更扩展和模糊了整个行业的边界,竞争的焦点从独立的产品,可能到包含相关产品的系统。

第三章 中国制造资本和营销的新部署

慕思的品牌塑造和营销战略。如何打造行业第一品牌?如何能够迅速拓展市场,本质是什么?我分享一些我在实践工作中的经验。主要有四个层面。第一,通过整合创新的方法开拓一个新的品类;第二,做好品牌的定位,有一个好的产品,必须要有品牌的辅助才能把它做到位;第三,价值营销,高端品牌的必走之路是价值营销;第四,核心粉丝,就是如何打造核心粉丝。

第四章 中国制造对新技术的探索

一直以来,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我们都存在一个可怕的误区,认为创新就是做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推崇开天辟地的路径,追求一鸣惊人的效果,但创新的精髓在“创”而不在“新”。所有改变世界的发明以及全球顶级品牌的创新,几乎全部遵循“渐进式改良”的模式,先模仿、学习,再创新、超越。就是微创新。

“Win10免费”的背后是微软以用户为中心的新理念。忘掉以往的4C、4P,拥抱产品经理,让产品自己说话,变成自媒体。微软通过免费获得大量用户,然后收集用户体验数据,根据用户反馈找准痛点,不断改善升级,对产品继续创新,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最终成为主流移动端系统,实现PC、手机、平板、XboxOne甚至即将推出的小屏智能硬件完美兼容,成为一个超级平台,最终实现万物互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