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民居建築凝聚著中國人與自然相處的集體智慧以及人文精神,也承載著中國人所特有的對"家"的歸屬和情結。然而,傳統建築在逐漸消失,不同地域的城市面貌正變得愈發相似,我們能做點什麼呢?

近日,鳳凰網家居與蒙娜麗莎瓷磚聯合推出全網首檔關於傳統民居建築保護傳承的微紀錄片——《印象中國家》。該片走進傳統的街巷裡弄和民居宅院,展現了中國不同地域民居的建築特色和歷史文化,幫助我們完成對中國"家"文化的印象構建,呼籲傳統民居建築的保護與傳承。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如何去思考傳承的意義?城市化和全球化愈發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根在那裡,我們應該去尋找和保留中國人血液裡的文化和精神。傳承,也是為了找到我們自己。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走進江南的夢裡,叩開四合院的悠遠時光,聆聽鑊耳牆的家族傳奇,一起欣賞中國傳統建築的豐厚篇章。時間的更迭讓傳統民居漸行漸遠,今天的我們,該如何尋回打開"家"門的鑰匙?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印象中國家·江南夢悠長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江南,是中國人的夢,在小橋流水中緩緩入夢。江浙一帶自古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歷代風流匯聚,他們在自己的生活居住地周圍經營兼具山水之美與文人趣味的小環境。

受唐宋寫意山水傳統的影響,結合當地水系發達的優越條件,形成了以水景、疊石、古樹和花木有機組成的詩意居所。

江南園林因靠近水系,建築規模難以展開,所以"以少勝多"是其一大特點:智慧的江南人巧妙運用粉牆、花窗、長廊來分割空間,割而不斷,掩映有趣;"巧於因借"是江南園林另一特點:無論是近處的亭臺樓榭,還是遠處的山巒塔寺,都被江南人信手拈來地融進園林美景中,形成"迂迴不盡致,雲水兩相忘"的美妙體驗。

而江南民居依水而立,以橋相連, 因此"小橋、流水、人家"成為江南水鄉最經典的畫面,水牆門、吊腳樓、落水廊棚形成河街集市。房舍間以造型別致的馬頭牆和觀音兜作為隔斷,既能防火,又有著祈求風調雨順的豐富涵意;江南民居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雕刻裝飾極為繁複,卻極少彩畫,牆用白瓦青灰,木料為棕黑或棕紅色,顯得十分淡雅脫俗。這一切,構成了輕盈靈動的江南村鎮輪廓線。

耳邊是如儂軟語的咿呀小調,河邊是洗衣淘米的人間煙火,匆匆歲月已換新顏,但江南民居的意趣和智慧卻一代代傳承下來……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FCD·浮沉設計工作室創辦人 萬浮塵

"中國民居的魅力,從古至今來說,它是和人息息相關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之前也生活在江南,江南這裡小鳥依人。這種煙雨江南的生活,是很多人嚮往的。"

"江南的粉牆黛瓦,我們一片片的瓦,它燒製的時間是需要三個月以上。那這個的魅力在於什麼?就是我們要有耐心地,讓這個建築賦予生命的時候,瓦,就有生命感。"

"江南是一個魚米之鄉,所以造就了這裡的人的,平穩、安詳的一個生活環境。它的建築就產生了這樣的文化特點。我們把傳統的文化怎麼進行深化,把一個很古老的建築變得堅固,變得耐久而且變得有文化價值;讓這裡的山水更加自然,讓鳥兒回來,讓年輕人回來;把旅遊,把再就業問題也都一併解決掉,讓它有可再造血的功能,那整個自然生態的美麗鄉村自然的,就呈現了。"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江南民居,飽含著天人合一的智慧,寄託著世外桃源的夢想。

印象中國家·京城舊時光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人們說北京的魂,藏在四合院的歲月流光裡。陽光漫過屋脊,四合院穿越800年的時光,與我們在一片燦爛中相遇。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北京的四合院脫胎自典型的華北民居,可上溯至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至元朝定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將京中要地,按照經緯佈局劃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宅,北京傳統四合院隨即大規模形成。明清以來,四合院在漫長的時光中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模樣。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實的院,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從空中鳥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圍合一個院落。在這個院落可以聽見歲月的回聲起伏滑落,隱匿在院牆四角的記憶被重新點綴顏色。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緩緩推開宅門,邁出去又是另一番天地。這便是四合院的建築智慧——"合"與"敞"。"合"是保存自我的一片小天地;"敞"是擁抱天地自然的大世界。"合"與"敞"在建築上的有機結合,寄託著古人在有限的空間裡實現與天地自然相互往來的願望,也是中國人對"家"的最高理想。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當建築與文化在時光的磨礪中愈發醇厚,四合院的身影卻漸漸模糊,甚至被遺忘,但總有人承接著它的新生。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建築營設計工作室創始人及主持建築師 韓文強

"傳統建築,我認為就是這個城市歷史的一部分。它承載了城市的記憶,它又包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也包含了現實人的一些生活。同時它又是現代城市發展當中,必須要去解決的問題——就是現代人的生活的質量問題。因為畢竟傳統的房屋,受制於它的時間,歷史的階段,包括它特殊的這樣一種結構,跟當代人的生活不是能夠完全去滿足的。"

"我要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種連接吧,就把現代人的這樣的一種生活的特徵,跟傳統空間能夠有效地結合起來。所以我覺得,那些優秀的東西是可以在現代的城市生活、在我們未來的設計當中去借鑑的,然後去把它進一步提升的。"

"比如像四合院很多的地方,其實面積並沒有那麼大,但是你卻覺得你擁有很大的一個空間,然後你覺得很舒服、陽光會照射下來;然後有植物,隨時感受到自然的變化;然後這個院子也很豐富,比如說朋友來了,大家可以在這吃飯、聊天,有很多公共性的空間。因為只有在這樣一種狀態中,人才能夠徹底地去放鬆,能夠實現一種詩意的居住。"

"所以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要做的事情是用當代的語言,去繼承和發展傳統的建築,而不是一味的保留它不變的這種狀態。有很多智慧、有很多優秀的東西,我們要把它真正消化在現代建築的語言裡面,然後讓新跟舊、能夠真正地產生一個共融,最終能夠促成一種比較積極的當代生活。"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有人在遺忘,有人在追憶,有人在奔忙。只要四合院的燈悠悠亮起,便能照見回家的路——那是北京城獨有的溫暖。

印象中國家·嶺南家榮光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在嶺南人心中,人必歸族,宗族是他們的精神依歸和生存支撐。

千年以來,中原戰亂引發的數次移民潮,無數中原士族南遷並落戶嶺南; 到了近代,兩廣地區經濟迅速繁榮,積累了大量的宗族財產。無論是為了安全還是發展,都使嶺南民居形成了宗族聚居的格局。時光流轉,一輩又一輩宗族故事傳奇上演。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提到嶺南民居,第一個被想到的一定是鑊耳屋。相傳只有出過高官的村落,才有資格在屋頂豎起鑊耳狀的封火山牆,它不但寄託著嶺南人獨佔鰲頭的自強精神,也可以擋風入巷、隔火防災,是嶺南民居最顯著的文化符號。

趟櫳門是嶺南建築的又一特色,身處在悶熱潮溼的嶺南,廣府的工匠們別出心裁地設計出了趟櫳門,既通風透氣,也保護了一定的隱私,盡顯嶺南人的智慧。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在建築結構上,嶺南民居最典型的是"三間兩廊","三間"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間房屋,中間為廳堂,兩側為居室。三間房屋前為天井。天井兩側的房屋即為"廊"。"兩廊"一般用作廚房或門房。這種廊簷相間的佈局,為嶺南人營造出虛實結合的意境:一方面便於空氣流通、消暑散熱;另一方面隔絕風雨、遮擋陽光。這是嶺南人最大的建築智慧之一,也是家族凝聚的有效方式。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豎梁社建築設計聯合創始人及主創建築師 宋剛

"中國的很多民居,它的一些空間的屬性,以及它在歷史上,能夠去承載著我們的鄉愁記憶,仍然會成為我們很重要的一種居住的可能性。傳統民居里面蘊含了非常多的智慧,也應該被我們現在的住宅設計去借鑑和學習。但是呢,現在的生活,它必然會有一些對於空間的要求。"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傳統民居,確實是它在有一些生活設施上,遠遠趕不上現代生活的變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確實要重新地升級和改造傳統的民居。如果對它的基礎設施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同時,把一些新的居住的要素加進去,也許傳統民居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居住形態。"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一般建築的活化,不僅僅是我們看到的把它進行翻新,這種物理層面的活化,其實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層面,就是讓新的人群、新的業態、新的產業進入老的空間。那麼永慶坊裡頭還是有些很好的苗頭。"

"有些年輕人,他比較喜歡這樣的居住形態,或者他比較喜歡這樣的一種街道的感覺,他把他的一些小店、一些文創的內容加進去了,或者相應的商業環境,更加的適應當前的需求,他可以重新地放置在這些老院子裡頭,從而實現這個比較高層次的一個盤活或者活化。"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開放創新的嶺南人廣泛吸收著各種文化,千年光陰浸潤在嶺南民居的方寸之間,家族傳奇上演在嶺南民居的開闔之中。何以歸族?家在族在。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各具特色的民居異彩紛呈,

傳統民居是中國建築文化的縮影,更是老百姓匠心與智慧的凝結。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時光讓世界改變了模樣,

但根植於中國人心中的"家"文化卻歷久彌新。

印象中國家 | 中國人的魂,藏在傳統建築的流年裡

某種意義上,

我們在尋找的並不僅僅是傳統民居的身影,

而是生生世世留存於中國人血液裡的文化歸屬感,

走再遠的路,它也能讓我們找到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