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见闻录,当年民国顶级大师又是怎么填报大学志愿的

“ 一位有作诗天才的人,不进中文系学做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么,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而国内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外科医生,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你们自己的损失。”


这是胡适在台湾大学任教期间就“我们大学里该学什么”发表的演讲,他试图唤醒学生们对于大学学习的认识,为大家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大学专业填报的指南。


近几年当越来越多的专业排名和就业前景的信息映入眼帘,父母的苦口婆心,使我们很容易心慌。是选专业还是选学校,是选择外省还是留着当地,让很多人一时之间不知怎么做出选择。


其实大家都想一劳永逸,但报考一个好的专业,是否就不用担心就业压力?听父母的决定或是学长的推荐,缺乏一定个人的主见,是否就一定能获得最优的结果?


恰逢最近在看近代史,遂总结了几位大师们选择志愿时做出的选择,希望能帮到正准备高考报志愿的小朋友。


方式一:根据兴趣选择专业


代表人物:胡适


专业究竟应该怎么选?是追求热门和就业前景,还是哪科成绩好就学哪科,或者说全凭兴趣?


历史见闻录,当年民国顶级大师又是怎么填报大学志愿的


胡适先生幼年时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在临行前他的哥哥们劝他“你出国要学些有用之学,帮助复兴家业,重振门楣,他要我学开矿或造铁路,因为这是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千万不要学些没用的文学、哲学之类没饭吃的东西。”,胡适应允了下来。


所以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一直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但是胡适却常常觉得不开心,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科学的农学在国内派不上用场,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兴趣并不在此。


于是备受煎熬的胡适拷问了自己四个问题:

我的兴趣在什么地方?

与我性质相近的是什么?

我能做什么?

对什么感兴趣?


得出答案的胡适,遂决定从农学院转到了文学院。学起文史哲这个他哥哥眼中的“没用的”“没饭吃的东西”,但胡适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转系到了文学院,后来的他的成就也证明了他的决策正确。


在胡适看来,选择专业要“依着自我的兴趣——即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只有兴趣才能决定一个人真正的高度。


历史见闻录,当年民国顶级大师又是怎么填报大学志愿的

学问与人生:新编胡适文选(中文版)胡适


方式二:追求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钱伟长


专业,择国家需要而攻


历史见闻录,当年民国顶级大师又是怎么填报大学志愿的


钱伟长先生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领域涉足十几个行业,有坚持下来的,也有中途放弃的,但每一次转折和改变,都仅仅只是因为国家需要。


钱老在晚年回顾这段历史时,他说:“回顾我这一辈子,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为了心中科研强国的梦想,他弃文从理。


1931年,钱伟长以优异的国文、历史双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但随着918的一声枪响,日本占领东北全境,民族危难前,钱伟长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原有的大学志愿,改学物理系,并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试读一年后,克服了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补上了原本总共考了25分的数理化课程,因为他要学造飞机大炮,抗日救国。


1946年,他在美国和“导弹之父”冯·卡门合作发表论文《变扭率的扭转》,后以回家省亲为由悄然回国,在大学任教期间又因大学缺少力学老师改变专业方向。


1955年,三钱在巨大压力下,推动了原子弹、宇航、计算机和自动化四个项目的落地,而没有提自己的专业。


拨乱反正后,年届60的钱伟长学起了计算机,不是为了追时髦,只因为一个最简单的理由:“国家需要我干,我就学。”


方式三:选择更优秀的大学


代表人物:吴晗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少时曾在胡适先生门下求学多年。


历史见闻录,当年民国顶级大师又是怎么填报大学志愿的


而胡适先生同样对这位史学才子青睐有加,于是便怂恿吴晗报考北京大学。但吴晗却不负众望,国文和英语考了满分,而数学却考了零分。


于是胡适先生有意效仿当年特招罗家伦,又想怂恿招生处破例将吴晗收入北大。却惨遭校方拒绝。


由于当时是自主招生,吴晗虽在北大碰了壁,却仍可报考其他学校。


吃了闭门羹的吴晗也在心里下定决心,若不能在国内最顶尖的学府中读书,实在无言以对父老,不如不上。


但在胡适的劝阻下,隔了两天吴晗又去考清华,再次拿下国文和英语的“双百”和数学的“零蛋”。


尽管清华也有“零分者不得录取”的规定,但考虑到吴晗人才难得,还是给他放了行。


这也让中国史学界留下了这位未来巨匠。


历史见闻录,当年民国顶级大师又是怎么填报大学志愿的

中国人的生存规矩吴晗


翻看三位大师在当年报考时做出的选择,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绝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点,恰恰相反而是起点。而无论你选择那种方式都要有一颗恒心,并做好下苦功的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