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昌汪公起书楼

巩昌汪公起书楼
巩昌汪公起书楼

李亮屏

第二十四章 巩昌起书楼(节选)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春天,巩昌便宜都总帅汪惟正在自己的府邸开始安顿下来,在家族故老和巩昌士民的积极倡议下,决定在巩昌城南山脚修建汪氏家庙,以示不忘先祖功业遗训,永志纪念。汪惟正于是在城南盘龙山山脚与昌谷河之间的一块高台坪坡上选了一处地方,请人精心设计,遍植松柏、杨柳、牡丹、沙柳、丁香、芍药,就势随形,开始建造家庙,并将祖父、父亲及自己在江南战争中搜集的两万卷南宋藏书整理收藏,一部分贮于巩昌私邸,一部分贮于蓼川别墅(今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

落成后的汪氏家庙位于巩昌城南边盘龙山西端山脚坪坡,与盘龙山半山腰上的南极行宫(南坛)相邻,西枕盘龙山,南依昌谷河,东望文峰塔,北眺渭水与火焰山相依穿境而过,方圆占地三十余亩,院落整体呈长方形,坐南朝北,从北面牌楼门进深三丈便是照壁,照壁丈余高,转过照壁便是阔丈余的神道,神道笔直向南延伸,两边松柏掩映,花草缀落,砖石铺路,整洁无尘。神道南端便是一排祭祖享殿座落在三级青石装砌台基上,前柏后松,青草点缀,轻淡相宜,左右箭楼拥立两耳,享殿斗拱承重歇山顶式挑檐,轻巧灵动,雕梁画栋,简洁高雅,气势雄伟,令人肃然起敬。正中先祖享殿坐南朝北,殿内正中供奉汪氏先祖歙州刺史唐封上柱国越国公华公画像牌位,正位白素,左边是四十五世祖巩昌始迁祖唐上柱国越国公达公画像牌位,右边是元封义武公世显画像牌位,再左边是元封忠烈公德臣画像牌位,两侧若干子孙侍立,享殿左侧是义武公祠堂,坐西朝东,堂内正中供奉义武公画像牌位,正位白素,绘七子于两翼,享殿右侧是忠烈公祠堂,坐东朝西,堂内正中供奉忠烈公画像牌位,正位白素,绘六子于左右,先祖享殿外五座高大的石碑也坐南朝北,彼此相距两丈,从享殿堂前由东往西依次排列家庙中央,庄严肃穆,青烟缭绕,五座碑依次分别是元封义武公仲子汪忠烈公神道碑,元封忠烈公敕诏碑,唐封上柱国越国公诏书碑,元封义武公敕诏碑,元封义武公神道碑。

唐封上柱国越国公诏书碑正面上书六寸楷书大字曰:

唐封越国公诏

门下汪华,往因隋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近欸诚,宜以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主者施行。

武德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中书舍人 颜师古行

元封义武公敕诏碑正面上书六寸楷书大字曰:

长生天气力里,皇帝圣旨:故巩昌府便宜都总帅汪世显,英声盖世,义气超群,镇彼遐陬,忠于故主。审灭亡之已验,犹拜泣而后降。逮事我家,益宣而力。石门归矣,保首领者数十万人,蜀累战多撤藩篱者五十余郡,幸孙枝之益茂,诣禁阙以哀祈。宜焕丝纶,用光泉壤。可特追封陇西公,谥曰义武。噫!两朝驰誉,实臣子之至荣;一代追崇,亦国家之殊宠。魂兮不昧,钦此无穷。

宜令准此。

中统三年三月十四日

元封忠烈公敕正面上书六寸楷书大字曰:

长生天气力里,皇帝圣旨:故巩昌便宜都总帅汪德臣,才兼文武,世笃忠贞。当先皇开拓之初,任益昌进屯之责。宝峰始筑,南人不敢加兵;苦竹既平,山寨继来输款。俄得疾于崇庆弗归,疗于巩昌,竟至云亡。所宜加卹,可特封陇西公,谥曰忠烈。噫!志坚金石,尚期百世之传;爵誓山河,尤足九泉之慰。英灵如在,宠数其知。

宜令准此。

中统三年三月十四日

五座碑均高二十二尺,宽五尺,厚尺余。义武公神道碑正面上书六寸楷书大字“故巩昌路便宜都总帅本路兵马都总管知府事赠陇西义武公汪公神道碑”,末署“便宜都总帅府参议巩昌奥鲁都总领门下潘珍书”,背面碑文分别记载了义武公生平勋迹,末署“杨文宪公撰,大元至元四年(丁卯)月”, 汪忠烈公神道碑正面上书六寸楷书大字“故巩昌路便宜都总帅本路兵马都总管知府事赠陇西忠烈公汪公神道碑”,末署“门下潘珍书”, 背面碑文记载了忠烈公生平勋迹,末署“翰林学士承旨资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王鹗撰,奉政大夫中书省参知政事商挺书并拜题额,大元至元四年(丁卯)月”。由于汪氏家庙高居巩昌府南城坪坡,五座大碑屹立家庙中央,远观近仰,醒目异常,给世人以震撼的影响,百姓便称呼汪氏家庙为“大碑院”。

当年汪世显入川作战,所占之地,不掠金银财货,专爱搜罗图书文物,随后捆臧运归。汪德臣在蜀之日,同样以此为重,又增添了不少。为了保存父子所得图书之类,汪德臣曾经设想应创建一书院,一则作为臧书之地,二则用作儒生讲习及子弟读书之所,但因战争紧迫,戎马倥偬,生前未能如愿而英年殉职。

所幸汪惟正从小最喜读书,少年时代就已注意收藏善本,及至领兵入蜀作战,长期戌守,都不忘此爱好,几次回家,不携带其它,只有数箱图书带回。对这次收藏计划,汪惟正格外重视,利用闲暇之时,在巩昌私邸东南命人开辟出一片荒地,背靠城墙专门修建一座藏书楼收藏所爱。七个月之后,汪氏祖庙与万卷楼始成,汪惟正分别亲题匾额曰“汪氏家庙”和“万卷楼”。万卷楼竣工之后,汪惟正亲自布置陈列,请当地最好的木匠设计制作不同栉式架格,所有图书,按经史子集分类编号,排列整齐有序,另有不少琴剑鼎砚珍宝穿插横陈于书架,其中既有古蜀国、巴国遗物,也有魏晋时期书法碑刻,唐末五代时期蜀国王建、孟昶的宫廷珍玩,皆是稀世珍宝。并请自己的回族幕僚名士清真老人冉南翔素斋先生为万卷楼落成撰文,专录了藏书经过,勒石记录,称《万卷楼记》,以俧其事:

国家创业以来,披舆地图,启土西南。越岁丙申,维我陇西义武公,佐命之初,总戎先驱,比岁浑入蜀。承平日久,文物繁夥,户有诗书。于是,诸将士争走金玉财帛,为公所至,独搜典籍,拥载以归,常曰‘金帛世所有,兵火以后,此物尚可得耶?吾将以遗子孙耳?’

厥后,仲子忠烈公世其官,补所未足,雅欲创书院,集儒生,备讲习,以建、油、益昌,戎事倥偬,未遑也。

舣斋相公方妙龄,袭祖父爵任,于书尤笃好而宝藏之,凡遇善本,又极力收致。既而,即府治东南隅隙地,摒瓦砾,铲荒秽,因城闉,建书楼。列架于中,签整排比,条为之目,经史子集,亡虑万余卷;图画、琴剑、鼎砚、珍玩,横列其间,皆稀世宝。匾颜曰‘万卷’,万,取盈数也。

昔杜兼聚书至万卷,每卷必题其末云:‘清俸买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夫兼之用心远矣,惜子孙无闻焉。公今创斯楼,可谓克念厥绍,而无忝乃祖矣!

然公之于书,非惟藏之,而实宝之;非惟宝之,而又详读之,明辨之,克之于行己治政,非直为观美而已。敢请刻之坚珉,以示将来云。

至元四年岁强圉单阏相月七日,门人素斋冉南翔谨记。

清真老人书

七月初七,汪氏家庙、万卷楼陈列布置已毕,汪惟正邀请当地名儒,巩昌府部分官员,世交亲朋共同庆贺汪氏家庙落成,举行了开光祭祖和五座神道碑揭碑仪式,随后与众亲朋好友来到城内府邸观赏万卷楼,还特别请了李庭玉夫人,即当年救出李节的那位小女仆撒旭奴(后恢复其姓林),时年已过五十,仍强健灵敏,不避男客,一起谈笑,并特意要汪惟正夫人耶律昼錦陪她鉴赏。

面对彩画雕楼,绿影斜阳,风和日丽,客人们愉快欢兴,一起谈诗吟歌,好不尽兴。李庭玉夫人先吟一首:

时逢七夕喜心头,登临汪家万卷楼。图书太多览不尽,识字太少一生愁。

众人捧腹大笑,也觉有意。耶律昼錦夫人一气吟成一首:

七夕登临万卷楼,四顾山河感清秋。

西望首阳念夷齐,北临渭水入海流。

东眺文峰塔影斜,南瞻仁寿翠屏幽。

高朋雅士无虚座,图书琴剑横金瓯。

莫笑女流亦题咏,淡云疏雨思悠悠。

众人对耶律昼錦夫人的诗作在淡雅之中能让人感受到隐含的情意和大气人格,非常赞赏,连称佳作。

接着,十一岁的汪惟纯吟出一首:

图书万卷集一楼,

陇山蜀水共九州。

千古兴亡多少事,

览毕史集双泪流。

众人惊讶年幼的汪惟纯思维之敏捷,悟性之高乘,正显少年之睿智深远,视其将来决非等闲之辈。冉南翔先生不禁为之感叹:“昔日杜兼臧书万卷,每卷末皆题四句云‘清俸买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汪氏子弟如此俊才,总帅想必不会这样题写警示的。”

与万卷楼相对应的北面是一座古典精巧的三层亭台,中间一弯池水上架着一座回廊小桥,亭台上悬挂汪惟正的好友政奉大夫中书省参知政事商挺书写的“望云亭”牌匾,楹柱上也挂着商挺撰写的一幅古人楹联: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心境淡泊,望天上云卷云舒。

黄昏之后,汪惟正设家宴招待客人致谢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