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濞组织的七国之乱,气势汹汹,却不料汉文帝早留下了平乱的武将

在某经典烂尾美剧的开篇,描述了一场因国王乱砍丞相脑袋而引发的五王之战。而在两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有一场更加恢弘的七国之乱。不仅比他们多了两个王,战争规模更是比他们高了个数量级。

要说七国之乱必须先提及一个人,就是全力主张削藩的晁错。晁错本是太子刘启的老师,备受文景两代皇帝的尊重信任。后来刘启登基成为皇帝,晁错作为老师兼智囊,自然高官厚禄,并且一跃进入大汉王朝的核心决策层。

刘濞组织的七国之乱,气势汹汹,却不料汉文帝早留下了平乱的武将

刘启剧照

事实证明,晁错在治国理政方面还是颇有建树的,让大汉王朝的盛世图景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在农业方面,他的《论贵粟疏》至今都堪称经典。

对于晁错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这样描绘: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晁错所主张的削藩,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早在刘邦时期,诸侯王们就不安生,到了文帝时期,已经出现明显的诸侯王做大的迹象。贾谊曾向文帝提出了柔性削藩的策略,只是这个类似于推恩令的方法仅在赵国、齐国做了部分试点,并未被真正大规模施行。

刘濞组织的七国之乱,气势汹汹,却不料汉文帝早留下了平乱的武将

晁错图

晁错也多次上书文帝,但为政谨慎的文帝并未采纳。此番晁错旧事重提,原因也很简单,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为代表的诸侯王们势力实在太大了,大到足以威胁到长安中央政权的安全。也就是说,刘邦当年面对的窘境再次出现;中央政权的军队如果推向汉匈边境的话,诸侯王的军队真的有可能且有实力去函谷关送去问候,差别仅是诸侯王们从不姓刘的变成了姓刘的。黑暗森林再次灵验,对中央政权而言,削藩在客观上已经不得不进行。

地处北方的中央政的军队不仅要无偿为南方的诸侯王们抵御匈奴,还要时刻提防诸侯王们背后捅刀。本身就肩负国仇家恨且胸怀大志的景帝越想越觉得窝囊,也越来越觉得老师说得对。只是同样一个问题必然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对于削藩既可以有爷爷刘邦的物理方式,也可以用老爹刘恒的柔性方法。该怎么办,景帝召集大臣们开会商议。

刘濞组织的七国之乱,气势汹汹,却不料汉文帝早留下了平乱的武将

晁错剧照

如此重大的问题当然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晁错主张强行削藩,但以窦婴为首的多数人却认为晁错的削藩手段过于激进粗暴,绝对会惹大乱子。可人家毕竟是皇帝的老师,加上皇帝本身就是削藩派,大臣再争也吵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对于削藩的重要性司马迁在《史记·吴王濞列传》中有记载:

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郄,诈称病不朝,於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于是,削藩策盖章施行。削藩策不是向诸侯们全面开战的宣战书,而是借口诸侯王们所犯的过失一点点剥夺其封地,最初还算顺利,实力比较弱的诸侯王都纷纷破财消灾,直到晁错遇上个硬茬。

刘濞组织的七国之乱,气势汹汹,却不料汉文帝早留下了平乱的武将

这个硬茬就是我们先前提到的吴王刘濞,他本就是个被刘邦预言会反的主儿,后来吴太子被刘启误杀,更是在野心之外加了重仇恨。此时的他有钱有粮有地盘有军队,具备造反的一切条件。在听到一些风声之后,就开始联合胶西王刘昂"共谋大事",两兄弟一拍即合,还分别拉拢了一波小弟,组成了"七国联军"。

随后,削藩诏书不出预料地被送往吴国,刘濞都懒得翻开,直接砍了使者,干净利落地告诉天下,谁敢削我叔给我的地,我就削丫的脑袋,哪怕你是我叔的亲孙子!老子反了!

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晁错。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胶西正月丙午诛汉吏二千石以下,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史记·吴王濞列传》

刘濞组织的七国之乱,气势汹汹,却不料汉文帝早留下了平乱的武将

七国之乱

随即,刘濞处死了吴国境内中央政府派驻的官员,其他六国的小弟们纷纷效仿,一时间小半个大汉王朝都不认景帝这个大当家了。除了前期的军事准备和政治准备外,吴王刘濞还与匈奴勾搭上了,以汉奸的方式给自己做了波"外交准备"。匈奴的军臣单于一看,简直乐得做梦都要笑醒。

景帝和晁错不论如何都想不到,本来只是削块地,现在居然真的搞出了内战来了。其实削藩本没有绝对的对错,采用何种方式削藩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不论任何方式,你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尤其是牵涉到国家安危的事情,更是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既然是要削夺诸侯王们的封地,那就要做好相应的军事准备,毕竟兔子急了还会咬人。

晁错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当刘濞真的反了的时候,他反倒慌了手脚,拿不出什么切实有效的策略。

刘濞组织的七国之乱,气势汹汹,却不料汉文帝早留下了平乱的武将

景帝剧照

不过还好,景帝并没有慌了手脚,他第一时间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此时大汉王朝另外两位牛人出场了,他们成为了平定七国之乱的最大功臣。

首先是周亚夫。周亚夫有多重要,司马迁在史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这样写道: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由此可见,周亚夫是文帝留给刘启用来平乱的武将。

周亚夫是平定诸吕的大功臣周勃的次子,原本他没有机会继承父亲的爵位,也没想过会像父亲那样拯救大汉王朝。他早年遇见了一个会相面的老妇人,老妇人说他会继承爵位,也会建功立业,会位极人臣,也会活活饿死。

刘濞组织的七国之乱,气势汹汹,却不料汉文帝早留下了平乱的武将

周亚夫剧照

周亚夫对此并不相信,但这些预言却在后来一步步应验。他哥因为犯罪被削夺了爵位,但文帝格外施恩,赏周亚夫一个侯爵。随后他进入军队,在一次与匈奴的对峙中,他统领精锐镇守京师。恰好文帝来了一次没有通知的检阅,周亚夫的细柳营因为军纪严格、阵容齐整,获得了文帝的赏识,他也由此发迹。在匈奴退兵之后,他被提拔到中尉的关键岗位,负责整个京城的防务警卫。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兒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於亚夫,可得而犯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刘濞反了,景帝想起来他爹临终前给他的建议,正式启用周亚夫统领全国兵马,对抗吴楚七国联军。周氏家族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拿到了那个象征最高军权的虎符,也再次获得了拯救大汉王朝立不世之功的机会。

刘濞组织的七国之乱,气势汹汹,却不料汉文帝早留下了平乱的武将

周亚夫剧照

周亚夫的战略其实相当简单,因为叛军要攻打长安必须要过函谷关,但函谷关之前有一个梁国,城池坚固且军备齐整。可以让梁国拖住叛军主力,周亚夫收拾掉山东地区的几股较弱的反叛势力后,绕到叛军后方切断其粮道,由此让叛军不战自溃。

周亚夫的策略很切合实际,也是当时能拿得出来的最优方案,只是这一军事部署会将函谷关前的梁国置于万分凶险的境地。而镇守梁国的,就是笔者所说的另一位牛人,那人是谁,笔者下回慢慢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