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專家教你這些手法,讓孩子常年不生病

小兒推拿專家教你這些手法,讓孩子常年不生病

許麗:

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省中山醫院小兒推拿科主任。浙江省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小兒推拿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十二五”“十三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小兒推拿學》副主編。

這裡介紹了幾個治療小孩便秘、腹瀉以及助睡眠的手法。各位奶媽奶爸耐心看完,肯定會有收穫。

退燒

劍指直推天河水穴

小兒推拿專家教你這些手法,讓孩子常年不生病

前臂內側的中間,從手腕到肘關節,中間呈一條直線,是天河水穴。可用食指和中指直推這個穴位。

從手腕到肘關節的方向,單方向直推。推的時候可以用一些介質,如礦泉水,沾上水後在皮膚表面推,有散熱作用。速度每分鐘要達到200次以上。堅持10分鐘以上,可以看到寶貝出汗。溫度沒有降下來,可以反覆做,不會損傷機體。

一般建議38.5℃以下,孩子精神狀況還好,可以在家做這個手法。高燒39℃以上,也可作為退燒的方法之一,但不能作為唯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查明病因。

咳嗽

把握“三部曲”原則

第一步:止咳,點揉天突穴。

頸部下端,胸部上端的凹陷處,是天突穴。天突穴下面就是氣管和食管,直接按下去,反而要引起咳嗽。所以,媽媽在做的時候,手指要稍微勾起來一點,輕輕的點揉,一般做20次。

小兒推拿專家教你這些手法,讓孩子常年不生病

對小朋友來講,點揉可能稍微有點不舒服,畢竟是在喉嚨部位,有時候會拒絕。有些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數數,跟著他數數的節奏,1、2、3……做20次就可以了。有些比較敏感的孩子,點揉20次,可能會有嘔吐的感受。那就讓他吐,一口痰吐出來,咳嗽就會好很多。

第二步:化痰,按揉膻中穴。

這個穴位在兩乳之間的正中,用手指按揉一兩百次,或者用拇指上下來回擦。

小兒推拿專家教你這些手法,讓孩子常年不生病

第三步:溫肺,搓前胸後背。

很多孩子,特別是一些體質比較差的孩子反覆咳嗽,其實是因為肺功能比較虛弱,或者容易受涼引起。晚上睡覺前,坐在孩子的側面,一手放在胸前,一手放在後背,兩手相對沿著前胸和後背來回地反覆搓,搓到他感覺到發熱為止。

小兒推拿專家教你這些手法,讓孩子常年不生病

便秘和腹瀉

推大腸穴

許麗主任從事小兒推拿已經20餘年了。從臨床來看,以前是腹瀉的孩子多,一是因為小孩子先天脾胃虛弱,二是吃得不衛生、受涼。

“現在城市裡的孩子,父母都很在意孩子的衛生,腹瀉也少了。”她說,這幾年反過來了,便秘的小孩子越來越多了。一方面和環境有關,另一方面和生活習慣有關,條件好了,吃得太精細,白開水喝得少,整天吃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

“食指上的大腸穴,同一手法不同方向,一個穴位可以管腹瀉,又管便秘。”許主任說。

食指橈側的線狀穴是大腸穴。

治療腹瀉的手法,可以用“補大腸”。從指尖到指根,直推食指上的大腸穴;

小兒推拿專家教你這些手法,讓孩子常年不生病

治療便秘,則反過來,從指根到指尖,直推大腸穴。

每次做10分鐘到半小時,就可以。時間不要太長,如果超過半個小時,有些敏感的孩子可以從腹瀉變成便秘,或者從便秘變成腹瀉。

小兒推拿專家教你這些手法,讓孩子常年不生病

睡眠

掐揉小天心摩囟門穴

有些孩子睡眠不好,晚上容易醒來。其實,你可能不知道,

手上的小天心和頭頂上的囟門穴是小兒推拿中助眠的兩個重要穴位。睡前和寶寶一邊講個睡前故事,一邊握著他的手掐揉小天心,摩一會兒囟門穴,既是寶貴的親子時光,也能夠幫助寶寶安然入睡。

小兒推拿專家教你這些手法,讓孩子常年不生病

小兒推拿專家教你這些手法,讓孩子常年不生病

手掌掌根部位,兩塊肌肉的當中凹陷的穴位是小天心。可以先掐10次,輕輕掐一下會留下指印,那就再往兩側揉10次,掐揉為1組。每次做10組,掐揉各100次。

囟門穴,很多媽媽可能不知道這個穴位,但都知道寶寶在生下來後頭頂有一塊骨頭可能沒長好,是軟的,有些孩子哭得時候還會一跳一跳。這個部位,是不會讓他人輕易觸碰的。摩囟門穴,就是在頭頂上方按摩,每次做3-5分鐘。

最後提醒家長,給孩子做推拿按摩,要在愉快的環境下進行。你可能要給他唱兒歌,可能要給他跳舞,可能要給他講故事,得讓他覺得很親近,讓他覺得你在跟他玩。

注意事項

(1)室內溫度不冷不熱,感覺舒服為度。室內空氣保持新鮮,增加室內氧氣的含量,可更好地濡養人體。

(2)推拿者修剪指甲,手上皮膚保持滋潤光滑,以免刺激孩子的皮膚。推拿前要洗手,講究衛生。

(3)只需推拿一隻手上的穴位,氣血就可以通達五臟六腑,起到全身調理的作用,不需要兩隻手同時推拿。多推拿左手上的穴位,是因為心臟在左側,推拿左手可使血液循環和能量傳遞相對快一些。左手如果有問題可以推拿右手,但右手有些穴位的方向跟左手是相反的,當注意。若手上局部皮膚破潰、起水泡、骨折、出血等,禁止在該處推拿。

(4)取穴準確,用力適度。切記:不要給孩子推疼了,不要推出水泡,不要推青或推腫了,是否有效不在於用力的大小,而在於穴位的選擇是否正確,是否對症。不過,用力也不能過輕,否則就沒有效果。推拿速度以每分鐘100~120次為宜,輕症或是虛寒證的病人,用力宜輕,速度宜慢,每日推拿1~2次;重症或是“火大”的人,推拿療程宜長,適當用力,速度要稍快些,每日多次推拿或連續推拿,根據情況隨症加減。

(5)新病、舊病都有的人,哪個病重就先調哪一個。

(6)推拿後出汗者,要注意避外邪,以免加重病情。

(7)關於推拿穴方的選擇,可以選擇一個穴方,每天一次或多次推拿;若是多種病因導致的疾病,可以選兩個或多個穴方配合推拿,每個穴方的推拿次數視病情而定;推拿過程中或推拿之後,若有不適感,應重新辨證和選擇穴方。判斷病情時有時會有一些假象和個體差異,使推拿者難以正確判斷,因此需要推拿者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推拿過程中,病人若感覺體內氣行、旋轉、麻、脹、跳、熱、輕鬆舒適感、飄浮感等為正常現象。有些患者不太敏感,怎麼推也沒感覺,此時不要去追求感覺,推拿之後以症狀消失為有效。

(8)推拿時避免皮膚摩擦過度,可用爽身粉、澱粉等塗到推拿部位,以免皮膚出泡、磨破等。

附:養子十法

下面我們看看著名的養子十法,裡面有幾點,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極有現實意義。

(一)要背暖

肺腧在後背,受涼之後特別容易引起小兒咳、嗽、喘、嘔,故宜溫暖。

(二)要肚暖

陳先生說:肚無熱肚,就是多熱的肚子都不算熱。胃為水穀之海。冷則物不腐化,《黃帝內經》說:胃熱則消谷,所以要肚暖。

(三)要足暖

(四)要頭涼

陳先生說:頭無涼頭,就是多涼的頭都不算涼。

(五)要心胸涼

心胸如果熱,輕則口乾舌燥,腮紅面赤,重則啼叫驚掣,所以心胸宜涼。

(六)勿令忽見非常之物

陳先生說:小兒忽見非常之物,或見未識之人,或雞鳴犬吠,或見牛馬等獸,或嬉戲驚觸,或聞大聲,因而作搐者,緣心氣乘虛,則精神中散故也。

這一點要特別拿出來說明一下,小兒的多發病中,驚嚇絕對是一個重要的、卻經常被忽略的因素。而在中醫領域,從古至今都非常重視這一點,因為中醫強調“恐傷腎”。今天的世界,產生驚嚇的因素比古代多出何止十倍?而且很多人喜歡用新奇玩具嚇唬孩子,往往孩子哇哇大哭,大人哈哈大笑,這純屬作孽。

遊樂設施也是這樣,商家為了贏利,往往光怪陸離無所不用其極,我們應該記住,我們的初衷是為了給孩子帶來快樂,而不是滿足我們自己的好奇心,我們認為好玩的,孩子未必喜歡,甚至會討厭、恐懼。

(七)脾胃要溫

關於脾胃,已經說的夠多了,這裡只貼陳先生的一句話,送給經常縱容孩子吃冷飲的父母:溫則固養元陽,冷則敗傷真氣,是以脾土宜溫,不可不知也。

(八)兒啼未定勿便飲乳

陳先生說:兒生之後,因悲啼未定,便與乳奶,與冷氣蘊搐於腹內,久而不散,傷兒脾胃。輕則嘔奶,糞青,重則腹脹肚鳴,氣逆涎潮,以致難愈。

其實,不只是初生小兒,大一點的孩子也是這樣。我們仔細觀察孩子,因為飢餓啼哭,和因為其它原因啼哭,身體狀態是全然不同的。因飢餓啼哭,大多是一種目的是索取的哼哼唧唧,而有的啼哭,甚至可能是孩子的一種鍛鍊方式。孩子在激烈啼哭時,身體狀態處於向外開放狀態,忽然哺乳,特別容易氣逆。

陳先生特意提到“兒啼未定”,不但啼哭時,就連大哭之後的抽動狀態也不宜飲食。

(九)勿服輕朱

這是古人去胎毒的方法,現在基本不用了。

(十)宜少洗浴

前面提到少洗澡,這裡陳先生再次強調,並且給出了詳細的原因:

小兒一週之內,皮毛、肌肉、筋骨、髓腦、五臟六腑、榮衛氣血皆未堅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狀,未經寒暑,嬌嫩軟弱,今嬰孩稱為芽兒故也。一週之內,切不可頻頻洗浴,恐溼熱之氣鬱蒸不散,身生赤遊丹毒,俗謂之赤流,片片如胭脂塗染,皆腫而壯熱。若毒入腹者,則腹脹硬氣,以致殺兒,此因洗浴而得也。

若肌肉寬緩,腠理開洩,包裹失宜,復為風邪所乘,而身生白流,皆腫而壯熱也,或增寒壯熱,鼻塞腦悶,或上氣痰喘,咳嗽吐逆,種種之疾皆因洗浴脫著而得也。為兒父母宜鑑之哉。

這段話的意思,是或者溼熱燻蒸,致使邪氣內陷,或者腠理開洩,風寒直入,都可能給孩子帶來健康方面的嚴重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