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經歷的三次分離


龍應臺在《目送》中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經歷的三次分離

世界上的大多數情感關係,都是以相聚為目的,唯獨親子關係是以分離為目的。

分離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人的一生會經歷三次重要的分離。

第一次分離——分娩。

在呱呱墜地的那一瞬間裡,一個新生的嬰兒就已經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無比痛苦的分離——離開母親溫暖而無比舒服的子宮,來到這個由冰冷的風、嘈雜的環境組成的世界,最糟糕的是,你完全無能為力。

但儘管如此,嬰兒一開始仍然以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餓了,母親會立即為他提供食物,冷了,母親會將他擁抱在溫暖的懷裡。作為一個弱小的嬰兒,他還下意識的以為母親和自己是同一個人。

但很快,嬰兒們就會發現自己和母親其實是兩個人,從而經歷人生中的第二次分離,即與母親的心理分離。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經歷的三次分離

第二次分離——與母親的心理分離

此時,稚嫩的幼兒們發現,母親並不是自己,而自己完全無法指揮這個世界,甚至也無法指揮母親,於是他們不斷的哇哇大哭。

美國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是研究人的自我發展的重要學者,同時也是兒科醫生和客體心理學理論家。她在觀察了眾多兒童心理發生發展的過程之後,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總結,提出了心理發展階段性的理論。

她認為,3歲以前兒童的心理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正常自閉期。從出生到1個月,這個階段的嬰兒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睡覺,他們和外界沒有任何交流和交通。用精神分析的說法,這個時期的嬰兒和客體是不建立關係的,沒有交流的。

第二個階段是:正常共生期。2個月到6個月,此時嬰兒開始和母親交換信息,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這個時期的兒童會朝著母親微笑,微笑代表著社交活動的開始,和自閉狀態的結束,

有的學者將嬰兒的第一次微笑稱為人類的第一次社交反應。

然而,這個階段的嬰兒仍然將母親和自己視為一體,孩子會覺得母親是自我的附屬,母親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母親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同樣這個時期的嬰兒也無法區分母親和外人的區別,典型的表現就是,這個時期的嬰兒微笑不分人。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經歷的三次分離

第三個階段是:分離期。

6個月到2歲,在這個時間裡,嬰兒要完成一個非常長的心理過程,即分離個體化的過程,這個時期的嬰兒逐漸意識到,母親是母親,自己是自己,他們開始明白母親和我是不一樣的人。

這個時候,孩子開始發現,我咬母親一口,我不疼,這個時候,他就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和母親不是一體的,也開始發現,自己完全無法指揮這個世界。同時,這個時期的孩子也開始區分母親和別人的不同,開始害怕陌生人,開始探索陌生人與母親的差別,很多精神分析學家也把這個時期稱為陌生人焦慮期

第三次分離——與家的分離

接下來,他們不得不在沒有母親和親人陪伴的情況下獨自闖世界了,這是一個更加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幼兒園小班開學時,總能看到這樣的景象,第一次離開家的孩子們總是哭成一片,哭是因為心疼,因為分離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疼。

這種分離在孩子進行青春期後形成一次高潮。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經歷的三次分離

在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庭中,爭吵總是無休無止,孩子和父母之間突然形成了一種針尖對麥芒的緊迫氣氛,過去非常的依戀父母的孩子,現在父母摸他的頭不行,進他的房間不行,碰他的東西也不行,他開始為自己的權利較勁。

我們通常把青少年的這種行為稱為逆反,那麼為什麼,青春期會叛逆呢?

其實青少年們並不是真的非要跟父母過不去,他們只是迫切希望嘗試自己的力量,這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只有充分的探索自我,他們才能最終發展成為擁有獨立人格的人。

埃裡克森在人生髮展八階段理論中提出,青春期孩子們的重要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亂。他們需要知道我是誰?我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我在集體中佔據什麼樣的情感位置?成功的解決了這些問題,他們就能發展出良好的自我同一感。

埃裡克森說:“這種統一性的感覺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即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經歷的三次分離

然而,對於很多母親而言,比起為孩子做出犧牲,更難以忍受的是與孩子分離。

很多母親都會下意識的阻止這種分離的產生,最常見的一種方法是挑剔。即不停的挑剔兒女身上的毛病。

兒女再怎麼成長,也不是完美的,什麼時候都會有問題,既然孩子身上有問題,那麼父母就理所應當的可以管教,也就可以理所應當的黏上去。

不但如此,母親還會用“瞭解兒女的想法”從而達成拒絕分離的目的。

或許你會想,難道母親瞭解兒女的想法不是應當的嗎?

無數的母親就是用這樣的邏輯成功的控制住了兒女。

如果這種控制是有利的倒也無妨,但事實證明,兒女可能會掙扎在愛與恨的分界點上,一方面,他們會感到個人空間受到侵犯,自我同一性受到破壞,另一方面,卻又無力逃脫母親影響。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經歷的三次分離

一般來說,處理分離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成熟分離。母親一邊給予孩子愛和幫助,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你是你,我是我,我們是不同的人,我們既親密又各自成為自己。這樣一來,雙方關係仍然親密,但父母和子女都有一個獨立和健康的人格。

第二種是拒絕分離。處於這種關係中的親子雙方,並不一定親密,甚至可能關係還非常惡劣,此之間不能有不同的想法與意見,結果誰也無法做自己。儘管關係中的兩個人必然會黏在一起,卻彷彿在演愛與恨的雙簧戲。

第三種是單純分離。雖然名義上是親人,卻拒絕愛與親密,有一部分父母片面的認為,要讓孩子長大成人,就要把他推出家門,讓他到社會上去闖蕩,卻忽略了給予孩子支持。這樣親子關係就會難以維持,甚至形同陌路。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經歷的三次分離

在這裡給各位母親一些建議:

1、不要渴望進入孩子的世界,只要守住“不能做壞事”的底線即可。

2、不要總盯著兒女的“問題”,尤其是青春期的兒女,這是他們成長的特點所致。

3、尊重分離的自然特性,為孩子提供充分的獨立空間。

4、豐富自己的生活。

5、改善與丈夫的關係,把情感重心放回到夫妻關係上。

最後,很多母親之所以難以忍受分離,是因為自己本身缺乏獨立,需要無時無刻的關愛另一個人的感覺,這種黏在一起的感覺,消除了孤獨,也消除了人們生命中經常要體驗到的無意義感。

然而,分離和愛同樣重要,愛讓孩子們健康成長,而分離則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