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爲什麼孩子總在半夜驚醒?

暗中觀察

「科普」为什么孩子总在半夜惊醒?

默默關注

「科普」为什么孩子总在半夜惊醒?

典型事例

「科普」为什么孩子总在半夜惊醒?

小明現在已經是個5歲大的孩子了,在幼兒園的時候他一向表現的乖巧可愛,老師總是覺得小明是個性格內向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的老實孩子。小明的幼兒園是全託式的,即便是這樣每到週末媽媽也常常不來接他回家。每當這個時候,他就依偎在老師的懷裡睜著大大的眼睛,嘴裡不停的唸叨:“媽媽什麼時候來接我呀?”老師聽著小明的詢問,眼淚總是在眼眶裡打轉,因為老師知道小明的命運太坎坷了。

詳細

情況

小明的出生是一次意外,本就生活拮据的爸爸和媽媽根本無力撫養他,隨著小明的出生,家庭矛盾也愈演愈烈,爸媽的爭吵與廝打已經成為小小明習以為常的噩夢。

在這樣的環境中,小明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小明爸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小明和媽媽,留下孤兒寡母獨自生活,為了生活只能將小明放在幼兒園讓老師代管。

一天夜裡,小明渾身抖動著大叫:“啊!媽媽,大灰狼來咬我了!”老師費力的把小明從噩夢裡喚醒,小明一臉的驚恐表情和發呆的眼神,也嚇壞了老師。老師知道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最近一段時間小明常常會在夜晚發出怪異的聲音。這讓其他小朋友的睡眠受到了影響,也讓老師對此憂心忡忡。

小明在夢中常常驚醒,面部表情驚恐,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出汗,躁動不安。往往這個時候老師想喚醒小明也比較困難,在噩夢襲來的時候,小明常常對老師的呼喚不加理睬,不停的哭泣和叫喊,似乎是正在遭受著某種強烈的痛苦。

老師對小明的表現感到擔憂,同時老師也明白這與小明的成長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小明早年的生活環境中,充斥著打罵聲,這讓一個小孩子感到恐慌沒有安全感,也常常會因為父母爭吵而受到驚嚇,神經總是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3歲左右的時候,爸爸又突然離開了他和媽媽。隨之而來的是媽媽‘無情’的將其寄託在幼兒園內長期與小明分離。這對於一個稚嫩的生命,無異是一次又一次致命打擊。

「科普」为什么孩子总在半夜惊醒?

案例分析

小明的問題是一個較為典型的兒童睡眠障礙,一些有經驗的撫養者把小明的這種情況稱為“夜驚”。夜驚症又稱夢恐症或夜間驚悸,常常發生在夜間入睡30分鐘至2個小時之內,多見於3到7歲兒童。發作頻率不定,有一月或數月一次。患兒常被噩夢驚醒,有時突然坐起,雙眼睜大直視或緊閉,常伴有大聲吼叫或自言自語,成年人往往無法分辨其內容。

夜驚症發作表現往往也會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出現恐懼、出汗、瞳孔散大、呼吸急促、面色蒼白、心悸等情況,有時也會出現幻聽、幻視、神志不清、不認家人的情況。一般情況下發作持續時間為1至10分鐘不等,之後可繼續入睡。喚醒後,患兒對清醒前的內容不能回憶或只能表達感到很害怕。這種幼兒期的睡眠障礙,與情緒緊張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幼兒5--7歲的幼兒較為常見,男性幼兒的發生率較高。夜驚症為發育成熟過程中的某些因素所致,發生率約佔正常兒童的1%--3%,成年後可自行消失。研究發現,本症發作的原因可有以下幾點:

1.遺傳因素:

約有一半的夜驚症兒童有家族史,其父母某一方也有過這種情況,因而推測可能與大腦發育缺陷有關。這樣的兒童在心理因素作用下比較容易發作。

2.心理因素:

一些心理刺激因素也會成為夜驚症患病原因,比如孩子受到驚嚇,突然與父母分離,父母爭吵,發生意外事故,受到嚴厲的批評或聽到看到一些恐怖的事情等,均可引起夜驚症。

3.其他原因:

研究發現一些幼兒由於患有饒蟲等寄生蟲病,也可導致夜驚的發生。

夜驚症的發生程度與頻率和兒童的年齡、性格有一定關係。往往敏感、膽小的兒童容易發生或經常發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夜驚的現象也會消失。

「科普」为什么孩子总在半夜惊醒?

小貼士

針對兒童夜驚症,家長首先要了解其發作的原因。在孩子睡覺前避免兒童造成恐懼和不愉快的情緒,讓孩子在寬鬆、心理平衡的情況下入睡。

經常發生夜驚的孩子存在持續的焦慮狀態,因此對於經常發生夜驚的兒童,因進行心理疏導。可採取家庭治療、遊戲治療、支持性療法等方式進行干預。於此同時,家長也不必對幼兒夜驚發作過於緊張,家長的緊張焦慮情緒也會在不經意間傳遞給孩子,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

夜驚發作後,要對兒童進行必要的安撫,幫助兒童繼續入睡等。幼兒夜驚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但若反覆發作,並次數較多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鎮靜類藥物。

在預防上,父母溫暖如春的陪伴是最好方法,避免兒童聽到一些能夠產生緊張恐懼情緒的故事或看到緊張恐怖的影視作品等。本病一般會隨著年齡增長,誘因解除逐漸消失自愈。

微信號:bjhlgyy62715511

勿須獨自承受

讓我為您分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