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经历的三次分离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经历的三次分离

世界上的大多数情感关系,都是以相聚为目的,唯独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

分离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重要的分离。

第一次分离——分娩。

在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里,一个新生的婴儿就已经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无比痛苦的分离——离开母亲温暖而无比舒服的子宫,来到这个由冰冷的风、嘈杂的环境组成的世界,最糟糕的是,你完全无能为力。

但尽管如此,婴儿一开始仍然以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饿了,母亲会立即为他提供食物,冷了,母亲会将他拥抱在温暖的怀里。作为一个弱小的婴儿,他还下意识的以为母亲和自己是同一个人。

但很快,婴儿们就会发现自己和母亲其实是两个人,从而经历人生中的第二次分离,即与母亲的心理分离。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经历的三次分离

第二次分离——与母亲的心理分离

此时,稚嫩的幼儿们发现,母亲并不是自己,而自己完全无法指挥这个世界,甚至也无法指挥母亲,于是他们不断的哇哇大哭。

美国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是研究人的自我发展的重要学者,同时也是儿科医生和客体心理学理论家。她在观察了众多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之后,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提出了心理发展阶段性的理论。

她认为,3岁以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正常自闭期。从出生到1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睡觉,他们和外界没有任何交流和交通。用精神分析的说法,这个时期的婴儿和客体是不建立关系的,没有交流的。

第二个阶段是:正常共生期。2个月到6个月,此时婴儿开始和母亲交换信息,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这个时期的儿童会朝着母亲微笑,微笑代表着社交活动的开始,和自闭状态的结束,

有的学者将婴儿的第一次微笑称为人类的第一次社交反应。

然而,这个阶段的婴儿仍然将母亲和自己视为一体,孩子会觉得母亲是自我的附属,母亲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母亲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同样这个时期的婴儿也无法区分母亲和外人的区别,典型的表现就是,这个时期的婴儿微笑不分人。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经历的三次分离

第三个阶段是:分离期。

6个月到2岁,在这个时间里,婴儿要完成一个非常长的心理过程,即分离个体化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婴儿逐渐意识到,母亲是母亲,自己是自己,他们开始明白母亲和我是不一样的人。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发现,我咬母亲一口,我不疼,这个时候,他就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母亲不是一体的,也开始发现,自己完全无法指挥这个世界。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也开始区分母亲和别人的不同,开始害怕陌生人,开始探索陌生人与母亲的差别,很多精神分析学家也把这个时期称为陌生人焦虑期

第三次分离——与家的分离

接下来,他们不得不在没有母亲和亲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闯世界了,这是一个更加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幼儿园小班开学时,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第一次离开家的孩子们总是哭成一片,哭是因为心疼,因为分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疼。

这种分离在孩子进行青春期后形成一次高潮。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经历的三次分离

在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庭中,争吵总是无休无止,孩子和父母之间突然形成了一种针尖对麦芒的紧迫气氛,过去非常的依恋父母的孩子,现在父母摸他的头不行,进他的房间不行,碰他的东西也不行,他开始为自己的权利较劲。

我们通常把青少年的这种行为称为逆反,那么为什么,青春期会叛逆呢?

其实青少年们并不是真的非要跟父母过不去,他们只是迫切希望尝试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只有充分的探索自我,他们才能最终发展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埃里克森在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提出,青春期孩子们的重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乱。他们需要知道我是谁?我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我在集体中占据什么样的情感位置?成功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就能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同一感。

埃里克森说:“这种统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即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经历的三次分离

然而,对于很多母亲而言,比起为孩子做出牺牲,更难以忍受的是与孩子分离。

很多母亲都会下意识的阻止这种分离的产生,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挑剔。即不停的挑剔儿女身上的毛病。

儿女再怎么成长,也不是完美的,什么时候都会有问题,既然孩子身上有问题,那么父母就理所应当的可以管教,也就可以理所应当的黏上去。

不但如此,母亲还会用“了解儿女的想法”从而达成拒绝分离的目的。

或许你会想,难道母亲了解儿女的想法不是应当的吗?

无数的母亲就是用这样的逻辑成功的控制住了儿女。

如果这种控制是有利的倒也无妨,但事实证明,儿女可能会挣扎在爱与恨的分界点上,一方面,他们会感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自我同一性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却又无力逃脱母亲影响。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经历的三次分离

一般来说,处理分离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成熟分离。母亲一边给予孩子爱和帮助,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你是你,我是我,我们是不同的人,我们既亲密又各自成为自己。这样一来,双方关系仍然亲密,但父母和子女都有一个独立和健康的人格。

第二种是拒绝分离。处于这种关系中的亲子双方,并不一定亲密,甚至可能关系还非常恶劣,此之间不能有不同的想法与意见,结果谁也无法做自己。尽管关系中的两个人必然会黏在一起,却仿佛在演爱与恨的双簧戏。

第三种是单纯分离。虽然名义上是亲人,却拒绝爱与亲密,有一部分父母片面的认为,要让孩子长大成人,就要把他推出家门,让他到社会上去闯荡,却忽略了给予孩子支持。这样亲子关系就会难以维持,甚至形同陌路。

「科普」你的孩子一生所必要经历的三次分离

在这里给各位母亲一些建议:

1、不要渴望进入孩子的世界,只要守住“不能做坏事”的底线即可。

2、不要总盯着儿女的“问题”,尤其是青春期的儿女,这是他们成长的特点所致。

3、尊重分离的自然特性,为孩子提供充分的独立空间。

4、丰富自己的生活。

5、改善与丈夫的关系,把情感重心放回到夫妻关系上。

最后,很多母亲之所以难以忍受分离,是因为自己本身缺乏独立,需要无时无刻的关爱另一个人的感觉,这种黏在一起的感觉,消除了孤独,也消除了人们生命中经常要体验到的无意义感。

然而,分离和爱同样重要,爱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而分离则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