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拜大将军有哪些步骤?

年纪轻轻已经到了


在秦汉朝大将军多为战事临时而设,战必而罢。例如韩信是在刘邦和项羽斗争的时候封的,《汉书韩信传》载

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那时候刘邦还未称帝,所以拜大将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韩信


而在西汉时期,卫青拜大将军则有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这个时期是处于汉武帝时期,这个时期拜将显得礼轻了。

霍去病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拜将更加的随意了,魏国均是以迁大将军。魏国大将军多为驻守阵地,如夏侯惇、曹仁、曹真、司马懿。曹爽、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有实权的大将军,也是以字一笔带过的。



蜀国的大将军含金量更大,如蒋琬、费祎、姜维,但也是以迁字结尾的。吴国大将军没有什么价值,大将军上面还有一个上大将军。

姜维


西晋的时候为八公之一,可开府置僚属。到了后期更是名誉称号,作为加授给大臣、重要州郡长官的戎号。凡加戎号者,可开军府。唐宋皆是虚职,如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宦官)。

清朝时期作为军阶。


大将军也在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来,不断弱化,从原来的斋戒设坛到持印封将,再到迁字代过。


三天鱼头


简单来说,看时代。


大将军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武将封号,始于战国,直至清朝,但不同的时期的大将军职权相差极大,有的只是高级武职后缀,有的却是军队最高统帅甚至军政一手抓,拜大将军的步骤也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汉朝以前:庄严隆重

“将军”一词的意思就是统军者,春秋时期列国常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说明他们一军之帅的身份,并不是正式官名。

到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把将军当成正式官名,并且出现了前将军、后将军、上将军这些职务,常以上将军为最高军事武官,比如白起就曾是秦国的上将军。

大将军在战国时期是不如上将军的,但这一情况在秦末出现了逆转,因为日后统一天下的汉国,将大将军定为最高军事武官,其核心事件就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他想把韩信叫过来给个大将军印就差不多了,可萧何觉得这样太无礼,为了表示对韩信的尊重,一定要按照礼数来,选个良辰吉时,事先斋戒,然后封坛拜将,这样才行。


萧何本人不是儒生,这套规矩也不是他现创的,显然在此之前正式的拜将流程就是如此。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而不是上将军,可能是因为项羽曾经当过上将军,而上将军的翻身,要等到隋唐了。

汉朝:使者送印

西汉前期大将军并不常置,只在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韩信在垓下之战后被刘邦剥夺军权,封为楚王,显然已经卸任汉朝的大将军;七国之乱时,窦婴被任命为大将军,叛乱平定后即解除。

到汉武帝时期,大将军这个称谓有了一点变化,虽然它仍然是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之上,但却跟最高的行政官职有了勾连,这源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

鉴于相权过大,汉武帝开始让自己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分享丞相的行政权。这些人直接对皇帝负责,不需经过丞相,被称为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则是外朝,朝政大权逐步由外朝转入中朝。


一开始,中朝的首领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他的职务正是大将军。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卫青率领三万骑兵进攻匈奴,大破匈奴右贤王部,俘虏小王十余人,匈奴人一万多,牲畜达千百万头。得到捷报,汉武帝应该是欣喜若狂的,立刻派人加封卫青为大将军,这是对其战功的褒奖,不过于礼仪来说,已经简略得多。

大将军是军职,所管多为军务,虽然卫青的建议常被汉武帝采纳,但一向谨慎的他并不经常插手内政,此时大将军还算不上中朝领袖。

霍去病崛起后,汉武帝特设大司马,加在卫青和霍去病两人身上,大将军和骠骑将军视为平级。卫霍二人都善于明哲保身,并不恋权,直到汉武帝去世,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当政,权力远超丞相,大将军才真正成为中朝领袖。

《文献通考》载:“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

之后西汉的最高行政官就由丞相变成了大司马大将军,汉成帝后期将大司马由加官转为本官,大将军被废置,大司马成为最高行政官。


东汉初年大将军改为在三公之下,汉和帝时期窦宪任大将军,因为勒石燕然的功绩和外戚的权势,百官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东汉的大将军开始也不常置,常常是战乱需要或者奖励战功,而且担任者多为外戚,比如汉安帝时期西羌叛乱,外戚邓骘率军出征,班师后出任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也正是汉安帝坏了规矩,始终以外戚耿宝为大将军,且常年在京师处理政务,汉顺帝时期皇后的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位同三公,大将军走向了西汉大司马的位置了。

东汉开始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比如开国功臣景丹为骠骑大将军,还有建威大将军、中军大将军等等。

汉朝以后:诏书任命

汉末以后战乱频繁,将军号泛滥成了白菜,大将军也不再具备唯一性,东汉开创的冠号法被发扬光大,各种大将军如征西大将军、安东大将军横空出世,南北朝时侯景更是自封宇宙大将军。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将军已经从唯一的最高武职贬值成了高级武职的尾缀。隋朝时,大将军是统率禁军高级将领,唐朝时被改为了二把手,位居上将军之下。同时从唐朝开始,大将军是武散官的最高级,虽无实权,但听着很威风。

宋朝时大将军已经成为空衔,再无统率军队的权力。但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现象又出现了反复,明清时期又像汉朝那样,在战争时期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作为统兵者的后缀,比如徐达、冯胜都担任过大将军,清初豪格也曾为靖远大将军,也都是战后即撤。

很显然,汉朝以后大将军先是从中央到地方,接着又从地方到中央,但职权的变化,基本昭示他们不再需要封坛拜将这种繁琐的程序。


平沙趣说历史


《拜将辞》

古代打仗之前会广泛选将,选好主将后拜将有几个步骤:

一,国君离开正殿,在偏殿会见这个主将,跟他说,现在国家有危难,需要你作为主将去应战,你意下如何。如果主将同意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

二,国君命太史占卜,选择吉日,选好日子后君王要在仪式前三天就开始斋戒。

三,立将地点:太庙。当着列祖列宗的灵牌举行立将仪式。

四,仪式如下:

1)、站位要求:国君进太庙后,站在东面,面向西方;而主将则是站在南面,面向北面(所谓北向称臣);

2)、国君手拿“钺”(代表将军的权柄),先拿钺的头部,把柄递给主将,说一句话:“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这就授权,明确授予将军生杀大权。

3)、然后国君再次手拿钺的柄,把刀刃递给主将,再说一句:“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刀刃向着主将而说的这句话,其实也是告诫主将自重。

4)、国君接着向主将交待作战的原则如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之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之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主将义务)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不要轻敌;二,不要轻死冒进;三,不要自持身份而鄙视他人;四,不要把自我意志强加给别人;五,不要固执己见;六,要与士卒同甘共苦。

到这里,国君立将算是完成。

5)、主将接受斧钺之后,也要说话:

“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主将权利)

这段话的意思是,主将说既然我这么大的权力,我就不敢怀有二心,我一定会以死报国。我只要求你,要授权就授我全权,不然我不敢为将。

6)、国君听到之后,答应授以全权,表示不干预军队的指挥。

于是,立将成功。可见,立一个将,是何等的神圣及干系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