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韩信大将军究竟有多厉害?

松青追梦人


我看秦末和楚汉这段历史,人物是根据个人能力水平依次出场的。

自从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最大的功臣王翦将军逝世以后,天下也算是太平了一阵。除了北方蒙恬跟匈奴的战事,南方赵佗跟百越的战事,其他基本上一片太平的景象。而太平,也就造就不出赫赫有名的兵仙。

于是,始皇帝驾崩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一带起义了。

如果我们按照段位来给楚汉时代的英雄们排位的话,陈胜吴广算是黄金级别的吧。

但是陈胜派出去的将军——周文,算是有一些本事的人物。他率领一支义军直插函谷关并迅速攻下了函谷关,向咸阳进发。这个周文的段位应该在铂金水平。同时代的铂金水平的将军,最有希望的算是楚国的项梁将军。

秦朝这边眼看着敌人都打进函谷关了,这种情况从秦惠文王以后就没有发生过。于是钻石段位的章邯出场了。当周文打进函谷关的时候,章邯还在骊山修建陵墓。他的军队便由数万骊山刑徒临时组建而成,按道理来说战斗力应该不是很强。可是章邯就是带领这样一支部队,先是击败了来犯的周文,紧接着收复了函谷关,并且出关,追着一众义军,各个击破。而黄金级别的陈胜最终也被章邯灭掉了。项梁也在跟章邯的战斗中,阵亡了。至于其他各地复国的反王,明显水平都在青铜白银段位,自然也都等着被章邯所灭。

此时,章邯貌似已经是无敌的存在了,眼看义军就要被章邯平定了。星耀段位的项羽出场了。项羽诛杀了踟蹰不前的宋义,夺取了楚军的指挥权,紧接着在巨鹿城下,破釜沉舟,率领先锋队直接冲击章邯和王离互相联通运粮得甬道,并最终打乱了王离的节奏,一波带走了王离军团。章邯眼看着队友被打的尸横遍野,只得向项羽投降。

下面的事情大家都熟悉了。司马迁写的项羽坑杀了20万降卒。但其实应该是收编了他们。因为巨鹿之战之前,项羽仅有数万军队。而这之后,项羽的军队已经增加到20多万的规模了。

刘邦趁着项羽在巨鹿打团的时候,偷偷发育了一波,并且轻松取得了关中。等到项羽来到关中,请刘邦去鸿门赴了宴,然后主持分封了十九路诸侯。其中刘邦被封到了汉中巴蜀之地。并且,将关中之地分封了三个诸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这样封很明显,就是让这三人互相牵制,并且还能帮忙抵御汉中的刘邦。

以上部分为故事的大背景。这时候,我们故事的主角才开始正式登场。

韩信最初投奔项羽,可是项羽没有重视。因为项羽的个人段位太高,一般也不会去注意比自己段位低太多的人。而韩信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他的表现实在是太不像一个王者级别的人了。反倒像一个青铜白银。

幸得萧何慧眼识英才,发掘了韩信并且推荐给了刘邦,要知道,萧何推荐韩信的时候对刘邦说:”如果大王只想安心做汉王,那你不需要韩信,如果大王想得天下,就一定需要韩信。“这可以说是很高的评价了。接下来,就是王者级别得韩信虐菜的时刻了。

首先,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派出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军队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项羽所封雍王章邯属地)。并且从陈仓迅速击败章邯,另外两个黄金白银级别的角色更是不在话下。一举夺得了关中的大部土地。要知道,诸葛亮六次北伐,姜维九伐中原,都没有做到的事情,韩信其实在400多年前就给他们打了样。

刘邦领汉军主力号称六十万人在彭城被项羽的三万楚军打得落花流水。退回到荥阳一线。

然后韩信领一支汉军,在平定了魏王豹的叛乱之后,与刘邦分道扬镳,北上去平定代地、赵地。背水一战就是在跟赵国交手的时候做出的战术。很快又平定了燕国、齐国的叛乱。并且顺手灭了项羽手下第一猛将的龙且。等于是砍断了项羽的一只右臂。其实龙且的段位也不低,至少是钻石级别,但是谁让他遇到了王者韩信呢?

这些战事其实很激烈,只不过被我们简单一说就显得故事很单薄。但是就当时的环境来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胜利,确实是前无古人的。

最后终于迎来了王者之间的巅峰对决。不过,即使手握六十万汉军的韩信,在面对只有十万楚军的项羽时,也是不敢掉以轻心的。最终,凭借人数上的巨大优势,并且使出了四面楚歌的计谋,韩信完胜了项羽。

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这样一位王者兵仙,他不荣耀谁能荣耀呢?


历史U意思


导言

能够被列入武庙十哲中,足以说明韩信的强悍。刘邦对韩信的评价是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韩信在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所立下的功劳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或许无法战胜项羽。

分析

  • “稳重”是韩信的第一大用兵特点

“稳”是一个杰出军事家需要具备的第一品质。出奇制胜固然精彩,但那也并非常态。

《孙子兵法》中曾提到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可见,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军事理论的开创者孙武,他是十分重视兵力问题的。他并不主张以少胜多这种打法,以少胜多固然是能够证明统兵将领的强悍。但打仗不是过家家,没有任何一个统帅在明明兵力充沛的情况下会选择以少对多这种方式。韩信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才会有我们所熟知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个成语。而最能体现韩信打仗稳重特点的,就是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韩信以三倍的兵力围困项羽,如此优势兵力之下韩信都不急于进攻。要先想办法消磨楚军的意志后在进行作战,这一战把他“稳”这个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 “纪律”是韩信得以取胜的必要保障

在古代,军队纪律并不被所有统帅注意。所以只要是能够注意军队纪律的统帅,他所领导的部队就是战无不胜的。

一场战争的胜利需要的是将士一心。军队统帅的指挥能力,士兵的综合素质都是胜利的必要保障。在《孙子吴起列传》中就有记载,孙子为了证明自己的十三篇可行,而训练女兵,因女兵队长不服从而以军法从事: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这足见兵圣孙子对纪律的重视。韩信,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自然也不能忽略纪律的重要性。据说在他所著的兵书中就有过对练兵的详细记载,只可惜已经失传。

  • “灵活”是韩信用兵的信条

戏法谁都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古往今来所有的军事大家之所以能够在作战中取胜,一个根本原则就是灵活。

韩信绝对可以说是灵活作战的典范。韩信的灵活体现在他兵力的配比上,也体现在他对部队心理素质的把控上。韩信作为一个军事大家,最为擅长的就是以“奇”取胜。《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以正合,以奇胜,在韩信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作战,韩信都会准备出一支“奇”兵。这里要跟大家解释一些,这里的“奇”是“多余、多出”的意思。通过韩信所指挥的作战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永远要准备出一支“奇”兵。被后人一直传颂的“背水一战”,大家都把这一战的重点放在了“背水”上,而忽略了取得这次作战胜利的另一重要安排,也就是韩信提前布置好的“奇”兵。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者,候赵空壁逐利,即驰入赵壁,皆拔赵旗帜,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耳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大惊,以汉为皆已破赵王将矣,遂乱,遁走。

这是背水一战中的重要环节。韩信所安排的两千奇兵在赵兵空虚的情况下突然出击,把赵旗更换为了汉旗,正是这一更换,让赵兵以为赵王被破,都逃走了。这才有了“背水一战”的最终胜利。

  • “因地制宜”是韩信的一个重要特点

对韩信而言,什么样的环境打什么仗,没有环境创造环境也要取胜。

那个时候的战术战法相对比较单一。在一般人指挥作战的时候,还是习惯于面对面的直接较量,往往会忽略战术战法,更不要说利用地理环境了。可韩信毕竟是韩信,这些教条主义的打法对他毫无约束力。在于龙且的作战中,他就开创性的通过利用地势条件,制造作战机会而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

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


  • “谦虚”是韩信胜利的一大助力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虽然说韩信是名副其实的军事大师。在楚汉争霸的年代里,没有人能够超越他。但再强大的人都会有考虑不周到的时候。韩信能够做到常胜不败就是因为他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遇见厉害的军事将领,他都是非常尊敬的。

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这一番话是韩信对李左车说的。之所以说这一番话的原因就是因为在韩信对赵国作战的时候,赵国的成安君陈余因为没有听取李左车的建议而导致赵国的失败。作为对手,赵国失败就意味着韩信的胜利,但是因为李左车的意见是一个合理的军事意见,如果听了这个意见这次作战的结果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韩信非常的尊重李左车,而且在之后也多次听取李左车的军事意见。


结语:

用萧何的话来说,韩信是国士无双。在刘邦统一天下后,他也曾评价过韩信是战必胜,攻必取。可为了维系汉王朝的统治,韩信还是无法摆脱被杀的命运。韩信之死,让后人为他感叹。在我看来,韩信与刘邦就是历史的命运让他俩相互成就。没有刘邦韩信不会受到重视,才华无处发挥;没有韩信,楚汉争霸最终花落谁家还真不好说。


再言春秋


自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后,汉朝国土三分之二是韩信独立平定的,在这期间刘邦两次突然夺走兵符印信,带走主力部队,只给韩信留下一两千人马,还要求他继续攻城略地。即便是在这种情况,韩信仍然能击溃对手,招募新兵,快速发展新的力量,兵仙的战略战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主导的战争几乎每一场都是给敌人以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垓下之战的谢幕之作,更是无懈可击,十面埋伏的排兵布阵,再加上四面楚歌的心理摧残,让项羽连逃跑的勇气都没有了


下面大略说一下韩信自出任大将军以后的征战过程。他首先拜见刘邦,透彻的分析了楚汉双方的优势劣势,未来走向,然后制定了刘邦领军抗击项羽,韩信分兵先去北伐,最后合击项羽的长期计划。

而后,韩信先是大败楚军,从讨伐魏国,代国,开始推进,平定魏代之后,刘邦大败,几乎打光了家底,就来把韩信的主力精锐全部拉走,仅留下一小部分人马,让韩信继续攻打赵国,韩信四处招募新兵,越过井陉口,以胡乱拼凑的三万乌合之众战胜赵国二十万训练有素的精兵,平定赵国以后派人去燕国陈述厉害,燕国惧怕投降韩信,不战而屈人之兵。接着韩信帅军突袭齐国,平定齐国以后,一举掌控了天下局势,而后韩信为主帅,在垓下消灭项羽,为刘邦建立汉朝扫清障碍。


非想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军事家,他一生征战无数次,攻无不取,战无不胜,难求一败。且多次是在以少对多,以弱敌强的情况下取得大胜,是当之无愧的"兵圣"。

能取得如此的傲人战绩,韩信必定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过人之处。中国的成语有关韩信的就有三十几个,其中的″胯下之辱"就很有名。韩信面对无赖的极具侮辱性的挑衅,并未如常人一般暴跳如雷,前去拼命,也沒有去躲开,而是气定神闲的给无赖相了相面,从容的从胯下钻了过去。在″士可杀而不可辱"的中国古代,这可是比丢掉性命还要严重的事,但韩信爬起来,只是掸了掸身上的尘土,便扬长而去。韩信得志后并沒报复无赖,还让他做了一个小官。

通过此事可以看出韩信的心胸之宽,格局之大。遇事能做到为常人之所不能为,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所以,韩信的成功绝非偶然。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给刘邦分析了天下大势,以及刘邦和项羽的优缺点,坚定了刘邦夺取天下的信心。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一月,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名将章邯,并很快就取得了平定了三秦的胜利。

汉二年(前205年)韩信又大败楚军于京县、索亭之间。

不久魏王豹叛汉,韩信率军讨伐。韩信在河边摆了一些船,设疑兵假意要在临晋渡河,主力却以木桶和木盆等物在夏阳偷渡成功,直扑魏都安邑,俘虏了魏豹,灭魏地设置河东郡。

刘邦又令张耳和韩信一道领兵攻击赵、代两国,并击破代国,俘虏了代相夏说。

韩信和张耳又率军攻赵,在井陉口背水一战,大败赵军,斩成安君陈余,俘赵王歇。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六月,被楚国打得狼狈逃窜的刘邦渡过了黄河,和夏侯婴一起来到张耳驻扎在修武的军中。张耳和韩信还在梦中便被刘邦收了印信兵符。刘邦夺了二人的军队,命张耳守赵,韩信为相国,令韩信集合其它地方赵兵去攻齐。

韩信袭击了齐国,齐王向楚求救。项羽听说韩信已经攻破临淄,便派大将龙且率二十万大军救援齐国迎战韩信。韩信设计全歼救援的楚军,击杀龙且。不久齐王田广也被杀死,齐地皆平。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韩信会合刘邦等各路汉军四十万人,将项羽率领的十万楚军包围在垓下,韩信指挥军队大举进攻,全歼楚军,项羽退至乌江边,自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羞愤自刎,从此天下大定。

天下平定后,刘邦收了韩信的兵权,并借故把韩信贬为淮阴侯。

有一天韩信路过樊哙的府邸,烦闷之下便走了进去,敢在项羽面前大块吃肉,大声谈笑的樊哙,此时却极为小心殷勤,行跪拜之礼迎接,并说"大王乃肯临臣",态度极为恭顺。能让樊哙如此敬重的人,全天下也只有韩信一人而已。





大河桥下流


说到韩信,就能想到一个典故: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分析韩信,我们不需分析那些耳熟能详的战役,单就这个“多多益善”就能概括他的强大。

现在的很多小说迷都会幻想如果自己穿越回古代做一名将军会如何如何,但带兵远不是想的那么简单。

我们用一个数学的知识来慢慢了解一下。双方士兵素质对等的情况下,假设你手下有一个兵,敌人也有一个兵,那么很简单,单挑就可以了。那么假设敌我双方各有十名士兵,那么你就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个进攻队列或者防御队列,还可以用点小计谋。假设敌我双方各有一百人,那么你就可以排列阵法,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若干小队,搞一些偷袭策略。

好,现在也许你还很乐观,我们再把这个数字上升到十万,那么接下来你会发现你带的不是十万名士兵,而是十万个麻烦,因为现在你所考虑的不再仅仅是如何排兵布阵,你要了解部队的粮草问题;要了解敌我士兵的武器装备;要了解双方的特长和弱点;要制定部队的军纪军规;作战时什么时候该进攻,胜利了是该追击还是休整;战败了是该后退还是固守;你的身边会有若干的参将军师,他们会叽叽喳喳的提出不同的作战意见,作为统帅你要自己分析采纳。如果再算上士兵来自五湖四海所存在的语言问题、手下将领的忠诚度和执行能力、每名士兵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士气高低所激发的哗变可能……方方面面林林总总,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多多益善”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数量!

如果你所带领的这支队伍是一百万呢?…………

因此,韩信的强大,不仅仅是因为他取得了多少战争的胜利,恰恰是因为他喊出的这句“多多益善”,而纵观中国历史有资格喊出这句话的名将更是少之又少。


斜月我就吟风


古代战场上,谋略计策就写在兵书上,为何,有的将领依计行事一败涂地,有的将领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呢?实际上,每种计谋都有其适用的战况,计谋必须符合战场上的天时地利,否则,使用起来势必事倍功半,甚至,召来无妄之灾。

“背水一战”是韩信的经典战术,然而,这种战术古往今来鲜有名将敢用,当同事们簇拥在韩信身边问他为何能够借此取胜的时候,韩信是这么解释的:“当人被逼入绝境之时,求生的欲望会让人爆发出远超平时的潜能,借着这股劲扭转形势,摆脱逆境,就能打赢处于劣势的战争。”

韩信的话很有道理,却隐藏了其中关键,那就是,置之死地后有两种必然结果:一个是“生”,一个是“死”。对战争形势的判断,直接决定了这两种结局。若看不透战场形势,套用背水战术,最终难逃死境。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井陉东),可以说,此时的赵军占据有利地形,随时准备与韩信决战。

在古代,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反观韩信,麾下只有万余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人马疲惫,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那么,韩信是如何将战况导向“生”的呢?我们不妨探究一番。

其一,韩信的对手是赵国大将陈余,这个家伙善于正规作战,对野路子一窍不通。什么是正规作战?其实,就是双方将战场约在一处视野开阔的宽场,然后,针尖对麦芒的大战一场,有点君子决斗的意思。赵军帐下谋士李左车曾向陈余献策,建议偷袭韩信军的辎重部队,使远道而来的韩信军断绝补给。

但是,陈余严词拒绝了这种做法,他仗着自己人多,且优先占据了有利地形,所以,十分自信。当韩信摆出背水之阵的时候,陈余还嘲笑韩信不会用兵,松懈了下来。倘若陈余不固执己见,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韩信凶多吉少。战后,韩信拿出千两黄金缉拿李左车,抓到他后请到帐下做了汉军谋士。

其二,韩信清楚敌军将领的为人。历史资料表明,韩信提前派出探子,在确定陈余并未采纳李左车的战术后,这才敢排兵布阵。韩信深知,两军交战前夕战场情报的重要性,所以,在知己知彼后才敢布局。倘若,韩信对敌军形势毫不知情,他是不会贸然出击的。

其三,在背水列阵的主战场外,韩信特地安排了两千多名骑兵搞了一波“敌后活动”。这两千个轻装上阵的骑兵每个人都准备了一面汉军的战旗,在绕到赵国军阵后方的时候,他们拔除赵军战旗,插上自己带来的汉旗。这个举动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背水列阵的汉军虽然牢不可破,但是,占尽人数优势的赵军仍可以采用围困的办法,活活饿死汉军或采用车轮战等逼死韩信。可是,汉军骑兵将赵军大后方的军旗全部改换后,前方的赵军定会认为汉军有伏兵偷袭夹击,心理崩溃后的赵军哪里会想到围困韩信呢?这样,背水列阵的汉军勇士们可以进一步蚕食“腹背受敌”的赵军。

其四,背水一战中,韩信虽然将精锐全部摆在前线上,但是,仍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在暗处,用于埋伏赵军。史籍记载,韩信挥兵数万人前往赵国,但是,背水列阵的时候只有一万余人被安排在正面战场上,就算加上两千插旗的轻骑兵,也远没达到部队开拔时候的人数。

实际上,剩下的几万人,都被韩信布置在暗处,用来夹击赵军。历史资料中并没有表明韩信设置了伏兵,但却有这样的记载:“汉军前后夹击,击溃赵军,在泜水斩杀了成安君,并俘获了赵王。”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安排了大量的人手用于夹击,而并不止先前插旗的两千骑兵。

毕竟,赵军号称二十万之众,若用两千人夹击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呢。由此可见,韩信不但派人在赵军后方插旗,还额外设计了伏兵,虚实结合。

其五,背水列阵,必须得让麾下士兵陷入绝境,但还得给他们希望。韩信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他挑选了不论战斗素质还是心理承受能力都过硬的一万精锐,然后,早餐时仅配发少量的军粮,让每个人都饿着肚子。最关键的一点是,韩信特地说了一句:“今天,打赢赵军我们就去赵军的家里吃饭!”

食物的量很重要,配发太多达不到效果,太少又让士兵们饿的头昏眼花耽误作战,食物的配给量必定经过周密的计算。唐代诗人王涯在《从军行》里,生动描述了背水之战,盛赞韩信的高超谋略和指挥艺术:

“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

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古往今来,没有几个将领能将韩信的背水战术在战场上还原,就是限于以上几处对天时地利等战场形势的约束。马谡错误的估计了战场形势,带着将士们跑到山上,将兄弟们的性命置之死地,想模仿一出韩信的经典战术,结果却万劫不复,就是这个道理。








歪嘴说历史


仅举一个韩信打仗的例子,厉害不厉害*大家自己定。

韩信乃是汉初三杰之一,著名军事家,一生经历百战,可谓是“攻必克,战必胜”,因此有兵仙之称。在他的一生中,经典战例可谓数不胜数。作战中,韩信脑洞奇大,屡出奇谋,其智谋甚至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韩信连续消灭代、赵、燕等国,率领数十万大军兵临齐国。其后,韩信出卖刘邦重臣郦食其,一举歼灭齐国。当时,楚霸王项羽正率领主力与刘邦在荥阳地区进行激烈的拉锯战,而他的老巢——彭城却直接暴露在韩信所率领的汉军面前。

由于自身被刘邦拖住,因此他不得不派自己的爱将——龙且率20万大军去阻止韩信。十一月,龙且与韩信在潍水对阵,史称潍水之战。战前,韩信命人紧急赶制一万多条沙袋,随后将之投入潍水之中,阻挡了一大半的流水。

随后,韩信派出一半的军队渡河袭击龙且,随后又命他们假装不敌,“仓皇”地逃过河对岸。看到此景,龙且高兴地说:“我和韩信是老同事,早就知道他不行,等我灭了韩信,连齐国都会是我们的!”

随后,龙且率全军渡河攻击韩信,谁知楚军刚刚渡过一半人,韩信便命军士在上游挖开由沙袋组成的临时堤坝,河水疾驰而下。潍水中的楚军被河水冲走,化为鱼鳖,而幸免于难的楚军却被分为两部分。尚未渡河的军队见情况不明,拔腿便逃;而渡河的楚军却遭汉军三面合围,最终全军覆没,而龙且也被灌婴的部下——丁复所斩杀。

此战之后,韩信全据齐地,刘邦三分天下已有其二,项羽的灭亡已呈不可避免之势。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潍水之战被视为韩信的典型战例,一直为后世所推崇,并被记载到司马迁的《史记》之中。

对于潍水之战,后世兵家一直深信不疑,并有不少人试图效仿。然而结果却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到了晚清,曾国藩在对阵太平军的作战中,也曾试图复制韩信的神迹,然而最终却输得灰头土脸。

痛定思痛,曾国藩逐渐认为,韩信的“潍水之谋”或许出于司马迁的杜撰。他在日记中写道:

“沙囊壅水,下可渗漏,旁可横溢,自非兴工严塞,断不能筑成大堰”。

简单翻译来就是,沙袋塞堵不了大河的水流,因为下面会渗漏,旁边会横溢,除非是严格的堵河工程,否则根本堵不住河水。如果是小河流,堵住的可能性大,但又不可能对敌军形成杀伤力,连让人站不稳的力道都没有。

因此,曾国藩判定,韩信的“潍水之谋”不可信



一蓑烟雨任平生jkl


“汉初三杰”之一,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的实施者。

楚汉之争时,本有机会和项羽 刘邦成三足鼎立之势,后全力辅佐刘邦,擒魏国,灭代国,破赵国,击燕国,东袭齐国,南灭楚国,为汉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著有《韩信兵法》三篇,并留下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流浪猫加菲呦


首先我们要知道秦朝一统天下,把六国都全部打趴下了,秦朝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然而秦二世让赵高祸害得厉害,最后还被赵高害死。虽然这段历史,秦朝内部毕竟动乱。但是秦朝军事实力还是不弱的,而秦朝当时的主力部队,都是是给项羽解决的,项羽一生也是有诸多经典载入史册的战例,素有有战神之称。

刘邦得天下,可以说韩信居功至伟。在项羽当楚霸王分封下的情况下,六国贵族逐步复国。而这些都是韩信一一剿灭的,最后剿灭项羽,所以兵仙当之无愧的军事奇才。


疗养师刘sir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韩信自然是个军事天才,但自古兵家不少,没帝王相辅相成,最终实现不了自己的才华横溢的梦想;因为君臣相辅相成最为难得!韩信遇刘邦就又如商秧遇秦孝公,名垂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