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代大将军与大都督哪个权力更大?为什么?

用户8619077301045


自然是大将军权力更大!看到很多回答都在说大都督高于大将军,估计是受了三国演义之类小说影视剧的错误影响。实际上,大都督只是战时临时加官(他们还有各自的本职官职),属于特殊时期军事统帅,只负责该战争的战局。而大将军则是常设的官职,并且长期属于国家最高官职,职权范围甚至不限于军事,可以压制包括丞相在内的“三公”,绝非大都督可以比拟。

(汉武帝设大将军为武将第一,凌驾于三公之上)

先说大将军,早期,大将军为一国最高军事长官。比如汉初刘邦以韩信为大将军。但并不常设,西汉早期制度确定的最高军事长官还是太尉。直到武帝朝,武帝刘彻以卫青为大将军,并定下制度,大将军为武将之首,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这时候开始,大将军就已经凌驾于包括丞相在内的国家最高官员之上了。

(霍光开始,大将军加大司马成为独揽军政大权的官职)

此后又设大司马,作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高级武将加官,掌管内朝,与三公主管的外朝分庭抗礼,甚至说直接剥夺了外朝的权力。而大将军加大司马就是名副其实一人独揽军政大权!比如著名的霍光,及东汉各种外戚,都是以大司马大将军官职总揽军政大权,甚至将皇帝架空为傀儡。

东汉后期,大司马成为单独的官职,可以凌驾于大将军之上。从此,大将军不一定再是国家最高官职。但是,由于大司马也不常设,所以很多时候,大将军依然是掌握军政大权。

然后说说大都督。很多人受了诸如《三国演义》等小说和影视剧影响,认为大都督权力多大。其实有很大的误会。说大都督前先说说都督,汉末三国,都督就是朝廷设置在各地的军政长官,但与地方州郡的长官刺史、太守等不同,都督累死与朝廷直接委派,临时驻扎 有“钦差大臣”的感觉。

(东吴只有陆逊曾在夷陵之战任大都督,属于军队司令,战后解除)


都督很多,但大都督并不多。《三国演义》中东吴有“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好像他们一个个权力很大。实际上,这四个人中只有陆逊做过“大都督”,其他三个人并没有担任过大都督。其他三个只是做过“都督某地”,也就是主管某地的军政事务。是一种有较高权力的地方长官而已。而唯一获得“大都督”的陆逊,只是在夷陵之战防御刘备时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其实就是吴蜀之战的东吴总司令。在对战中的军队,陆逊都可以节制,但是不在吴蜀之战中的其它东吴各地,他就无能为力了。所以,这个大都督是一个战争中的军事统帅而不是国家最高军事长官。等到夷陵之战结束,陆逊也就自然免除了大都督一职。

陆逊这个大都督是东吴仅有的例子,蜀汉没有设立过大都督。而曹魏,大都督也是和东吴的情况接近,不过数量要多很多。简单来说,曹魏在各场战争中的高级将领都有可能加大都督。甚至,大都督都有可能不是主帅,而只是副帅!

(曹真伐蜀,司马懿加大都督,只是曹真的副帅)


举个例子,太和四年,曹魏命大司马(最高官职)曹真出兵攻打蜀汉,同时,将骠骑将军司马懿升为大将军(官职次于大司马)加大都督与曹真一同出征。所有的史书都会告诉你,这场战争的主帅是曹真,而司马懿最多只能算是副帅,可他也加了大都督。这就告诉你了,大都督实际上不值钱,连副帅都可以给。其实,这个大都督不加,可能司马懿权力更大!因为大将军仅次于大司马,大司马出征了,如果大将军镇守国都,就等于是代理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了,现在加了这个大都督,还只能跟着大司马曹真做副帅,只有权力小了!

(蜀汉、曹魏的大将军往往是军政第一大臣)


三国时期,蜀汉在诸葛亮死后,丞相官职被废,蒋琬、费祎先后以大将军身份接替诸葛亮主掌军政大权。曹魏方面,魏明帝曹叡驾崩后,曹爽以大将军身份一直压制司马懿,司马懿只能靠政变才能翻盘。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先后也是以大将军官职独揽大权,小皇帝都是他们的傀儡,足见大将军这个官职远非一个出征时临时获得的大都督可以比拟的。

三国之后,都督也都是负责各州郡地方事务,级别高的称大都督。大将军官职被废,只有“某某大将军”,属于国家高级将领。到了隋唐时期,有“十二卫”或者“十六卫”大将军,属于国家最高级别的武将,而唐代在各地设都督府,其中最高级的是“大都督府”,由皇室成员兼任各州大都督,数量比较少。但这时候只有“某某大将军”(如左卫大将军、右武侯大将军等)和“某州大都督”(如扬州大都督),已经和早期的单纯的大将军、大都督有很大区别了。


伊耆角木


1:大都督大于大将军

2:大将军是常设官职 而大都督一般是临时性的

3:大将军管军事 而大都督管所辖所有军政

4:以夷陵之战为例子,吴国最常出现大都督,为什么是大都督统领军团抗蜀,而不是大将军呢?个人认为大都督权力非常的大,特别是战争时临时性的委任大都督不仅掌握特别大的杀伐大权,而且可以调动所辖区域所有军政力量,甚至如同皇帝亲政,关系大一国或区域性的生死存亡,而大将军不足以调动所辖区域所有力量进行大规模军事作战,只能调动军队作战!




颍川vlog


大将军,一般来说,是古代军队的最高统帅。始于战国,至汉、三国,自东晋及南北朝时,地位开始下降,至宋代已经属于闲职,没有统兵的实权了。明清时,大将军作为外出征战的荣誉称号,最独特的是康熙十四子曾被封为大将军王。

大都督,即都督中外诸军事,即为全国最高之军事统帅。都督即都督诸州军事,作为几个州的军政首脑。大都督的官职主要出现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后的官职就只有都督了,作为某个地区的军政一把手,类似唐朝的节度使。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将军官职在魏晋后逐步没落。而大都督官职则兴起于三国魏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将军和大都督实际上权力是相等的,都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只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而已。比如汉武帝时卫青为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三国时魏国,曹真、司马懿均担任过大都督,总领全国军马。


子不语乎


古代皇帝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这一点无可辩驳,但除了皇帝,天下的很多事情,皇帝是根本完不成的,所以,历朝历代都会设立一些位重权高职位,代替皇帝处理政务,比如:丞相、尚书等职位。这些官职的权利范围各有不同,但都是为了给皇帝更好的做事而设立的。

大将军是全国军队最高统帅,在西汉之前统称为上将军,比如:上将军乐毅,上将军项羽等等。西汉第一个官拜大将军的人是韩信,他的权利已经超过了丞相。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将军一职才被恢复,而卫青就是汉朝第一个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在三国时期,被任为大将军的人有:何进、袁绍、夏侯惇、曹仁、曹真、曹爽、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陆逊、诸葛恪、孙峻、孙綝、丁奉等,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到了南北朝时期,又增设了柱国大将军等职位,此时的大将军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此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大将军才成为军队最高的统领,徐达、蓝玉都是明朝时期的大将军,他们都有大全在握。清朝设置的是大将军王职位,主要是因战事而临时设置的,战后立即废除。

大司马职位的出现比大将军更久,比如:西周的大司马就是姜子牙。秦汉时期大司马职位被废除,太尉职位就相当于大司马。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司马职位重新被启用,比如: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可以成为大司马,这是尊崇虚号。在三国时期,夏侯惇、曹仁、曹休、曹真等,蒋琬,吕岱、陆逊之子陆抗等,都曾做过大司马,通常都是由大将军升迁为大司马。晋朝以后,废除了大司马一职,改为了兵部尚书。

大都督为“都督中外诸军事”的简称,理论上比大将军、大司马权利更大,非常设岗位,也为加官。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东吴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前三位事实上并没有取得的正式大都督的职位,只有陆逊一人才是实至名归。另外,东吴的权臣孙峻,蜀国的李严,魏国的司马懿,都是正式的大都督,都行使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

总之,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理论上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理论权利几乎不分彼此。但军权含的金量,大都督排第一,大将军第二,大司马排第三。但是大将军却是常设岗位,其他两者都是视情况而定的。


公元前


不论是大将军还是大都督都是古代皇帝为了分担自身事务,并能管理好军队、政权所设立的职位,都属于位高权重的要职。

首先先说大将军一职,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有了大将军这一准确职位,当时的大将军是汉武帝亲自任命的卫青,他的地位比三公还要高。随 着朝代的更迭,也在发生变化,如清朝的大将军,全都是暂时性的,只是为了战争才设立的,没有战争的时候就没有这一官员。

而大都督。在官职上,大都督要比大将军都要高上一些。历史上做过这一官职的如周瑜、鲁肃、吕蒙等人,不当管理全国军队,还可以负责政务管理,有对官员的任免权,可以说全国上面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个人认为排名的话应为:大都督〉大将军



端着板凳看电影


这个太简单了!大都督一般都是指国家在战争时期,掌握着一个作战方向的最高军事长官,并不是官职的一个级别。但是,由于这个方向有可能长期敌对,因此,有必要稳定人事方面的临时性制度,才有了大都督的称谓。担任大都督的人,大到太尉、大将军、甚至丞相。小到校尉也可以临时担任大都督。举例说明:

大的就不用举了,都知道。张郃就是一个校尉级别的将领,但是,夏侯渊在战场上意外身亡,郭淮、杜袭们马上上奏曹操,提出要由张郃担任西南方向的大都督,其实就是临时接替夏侯渊的指挥权,获许。

至今没有再小的大都督了,没听说过还有都尉担任大都督的。

大将军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国家的军政最高首长!皇帝为了制约丞相的权利,增设了大将军的官职。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既有丞相又有大将军的时候,那么,这个丞相基本就是摆设!实权都在大将军手里。所以,大部分时间国家是没有大将军和丞相同时存在着得。要么就是有丞相,没有大将军,例如诸葛时期;要么就是有大将军,没有丞相,例如蒋碗、费祎时期。

大将军就相当于丞相了,大都督是不能比得。


公明淏


中国的官制一直是纷繁复杂的,特别是魏晋三国时期,汉代官制不能很好地适应乱世需求,便衍生了许多莫名其妙的官职。官职增多只是官制混乱的表现之一,级别高低的变动才最让人头疼。

其中尤其以乱世中掌握最重要权力的军事官制最为混乱。

一般来说,武官最高的便是大将军,往下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再往下便是熟悉的四方将军(四镇、四征、四平),将军的最末等是杂号将军。

魏晋三国在大体军官制度上没有颠覆汉朝官制,只是为了适应乱世加了“外挂”。

在三国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听到别人对周瑜的称呼——都督,这就是所谓的“外挂”。类似的还有护军和领军。

那这些“外挂”官职和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官职,谁的权力更大呢?

按照汉代官制,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都不是常设官职,而是战时任命。比如东汉的邓鸷、窦宪出征,便临时任命了“车骑将军”的名号。

到了三国乱世,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因为长期处于战时,便成为了常设官职,或者说延续近百年的临时官职。但是这三个最顶级的官职,实际上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力,只是官位上处于最高。具体权力,全在于“外挂”。

汉代便有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区别。

中央军自然便是归朝廷直接指挥的军队,此类军队众多,以营为单位出名的便有“射声营”“越骑营”等,理论上是汉朝最精锐的军队,负责驻守都城哥外出平乱。

地方军就是各郡县的郡兵了,主要职能是维持治安。后来,汉灵帝放开州牧制,地方军才有了州兵——一支富有战斗激情的地方武装。

都督便是管辖地方军权的“外挂”。有时候还不止于地方军权。

周瑜的“都督”早已有之,其规定了周瑜的权力范围——水军大都督。而后来的曹魏大将军曹真却很尴尬,因为大将军在理论上是统辖全国军队的,但他实际上没有这种权力。

据《三国志》记载,在黄初三年,曹丕命大将军曹真为“都督中、外诸军事”。

“都督”到了最高级,所有军权都归它管了,这时候的曹真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将军。

地方军权大体就是这样,至于中央军权,就要说到“中护军”“中领军”了。

“中护军”“中领军”并不是新创的官职,而是早已有的。只是到了三国乱世,它们变成了重要的“外挂”。

中军的统帅便是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负责皇宫、城内防务,中护军负责京城外部防务。司马懿借助中护军的职务之便,才能私养3000死士,最后有了发动高平陵之变的资本。

中军常年驻守都城内外,自然成了争权夺利的最有力武器。掌握了“中护军”的外挂,那么都城内外,你说话便最大声。这样的官职,皇帝只会授予最亲信的大臣,通常是宗亲才有资格担任,但也有例外,比如蜀汉便任赵云为中护军。

司马氏篡魏过程中,加紧收拢地方军权,同时为了对抗曹魏的忠臣,不断将中军规模扩大,到了后期,司马氏手中握有20万中军,实力远比许多地方军大。


肚腩神


这个太简单了!大都督一般都是指国家在战争时期,掌握着一个作战方向的最高军事长官,并不是官职的一个级别。但是,由于这个方向有可能长期敌对,因此,有必要稳定人事方面的临时性制度,才有了大都督的称谓。担任大都督的人,大到太尉、大将军、甚至丞相。小到校尉也可以临时担任大都督。举例说明:

大的就不用举了,都知道。张郃就是一个校尉级别的将领,但是,夏侯渊在战场上意外身亡,郭淮、杜袭们马上上奏曹操,提出要由张郃担任西南方向的大都督,其实就是临时接替夏侯渊的指挥权,获许。

至今没有再小的大都督了,没听说过还有都尉担任大都督的。

大将军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国家的军政最高首长!皇帝为了制约丞相的权利,增设了大将军的官职。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既有丞相又有大将军的时候,那么,这个丞相基本就是摆设!实权都在大将军手里。所以,大部分时间国家是没有大将军和丞相同时存在着得。要么就是有丞相,没有大将军,例如诸葛时期;要么就是有大将军,没有丞相,例如蒋碗、费祎时期。


得胜影视开拓者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由此,对于陆逊来说,成为东吴第四任大都督,此前三任为周瑜、鲁肃、吕蒙。在三国时期,除了大都督,还有大将军、大司马这两个武将官职。在武将中,大都督、大将军、大司马可以说是官职最高的武将了。那么,问题来了,在汉末三国时期,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哪个官职更大?哪个更有实权?


一.大将军

首先,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一般来说,在魏蜀吴三国中,大将军是官职最高的武将了。比如在曹魏一方,曹真、曹休等大将都先后担任过大将军这一官职,以此执掌曹魏的兵权。

再比如魏明帝在位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而就蜀汉来说,诸葛亮病逝后,蒋琬、费祎、姜维等人也先后担任过大将军这一官职。至于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对于东吴来说,孙权在称帝后设立了“上大将军”,成为东吴官职最高的武将了。


二.大司马

不过,相对于大将军,实际上大司马的地位要更高一点。早在汉武帝刘彻在位时,罢太尉设立大司马。东汉初,大司马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东汉末年又设立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由此,对于大司马来说,地位在三公之上,可谓武将的最高荣誉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蒋琬被后主刘禅拜为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对于蒋琬来说,是先任大将军,后加封大司马。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黄初七年(226年),曹丕驾崩,曹真与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受遗诏辅政。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曹真进封邵陵侯,迁为大将军,地位仅次大司马曹休。到了公元230年,在曹休去世后,曹真得以迁为大司马。

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大司马的地位是在大将军之上。不过,虽然地位较高,但是,大司马通常是一个加官,也即建立在大将军的基础上。如果仅仅是担任大司马的话,可能在实权上不如大将军。换而言之,大将军的实权更大,而大司马的官职和地位更高,如果二者兼得,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三.大都督

最后,在汉末三国时期,大都督也是地位非常高的武将官职。根据史料记载,大都督是第一品的官职,和大司马一样,大都督也属于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主要是东吴设立了大都督这一官职,以此掌握兵权。

而且是在孙权称帝之前,在孙权称帝之后,“上大将军”取代了“大都督”。至于曹魏,则设立了“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曹真、司马懿、司马昭等人,都曾担任过“都督中外诸军事”。对此,在笔者看来,“都督中外诸军事”也是大将军的一个加官,地位和官职更高,不过其和大司马一样,在实权上也比不上大将军。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老杜肚里能撑船


关于“古代大将军与大都督哪个权力大,为什么大《三国演义》里魏蜀吴都设都督,权力极大,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在制度上大将军应该更大”的问题,看法如下。

自古以来。大将军和大都督只是军中的官名,至于谁大过谁,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规定和说明。如非得要比较一下到底谁才是绝对真正的大,只能从其可比之处加减乘除的去对照啦。

从字面看,都督有中军旗舰的意思,坐镇后方。而将军一词就好理解啦,就是带兵打仗,敢亲冒矢石攻坚克难的意思。

事实上主要还得看皇帝所赋予其行使的职权体量,就是得去看皇帝赐给权利有多少。

因此,从《三国演义》里可知大将军比大都督的权力要大,因为周瑜做水军大都督,即便再大也大不过孙讨虏(大将军)吧。司马懿一路飙升,但最后做的大将军也指定比之前做过的大都督要位高权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