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權辱國的“第二次英法戰爭”,清朝已無力抵擋,圓明園慘遭燒燬

今日看點:喪權辱國的“第二次英法戰爭”,清朝已無力抵擋,圓明園慘遭燒燬

大家好,歡迎來到本期的喵喵闡史,今天給大家聊的是晚清時期英法聯軍之役及其影響。英法聯軍之役,實際上是鴉片戰爭的擴大和深入,所以又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發動的基本原因,從經濟上來了解,是英法兩國經濟之發展,引起市場爭奪與原料掠取的要求。現根據當時之社會特性,分析戰爭發動的原因。

喪權辱國的“第二次英法戰爭”,清朝已無力抵擋,圓明園慘遭燒燬

鴉片戰爭

戰爭爆發的遠因

中國當時的經濟仍然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家,外國經濟之侵入,更加速了城市手工業和農民破產的速度。失業者大量增加,社會秩序異常不安,而政治上亦處於動亂不安中,如太平軍之興起、北方捻黨起事、南方之三合會等反清運動此起彼落。清政府對此種民變則採取鎮壓手段,對外國之侵入則以妥協態度處之。在此種情況下,外國哪有不乘機侵入之理。

喪權辱國的“第二次英法戰爭”,清朝已無力抵擋,圓明園慘遭燒燬

洪秀全

英國曾於1847年及1857年發生了兩次經濟恐慌,為了開拓更多的國際市場,遂實行擴張政策,而中國則為亞洲之最理想市場。更且,克里米亞戰爭後,英俄兩國之矛盾加劇,俄國因西方海路被英所擋,唯有強佔黑龍江口,開闢南下港口,間接迫使英國用武力脅迫清政府,開放中國北方沿海的口岸,以便抵抗俄國勢力的南下。法國於1851年拿破崙第三次政變以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積極進行對外侵略,以轉移國人不滿情緒。而中法《黃埔條約》之訂立,使法國在華傳教取得特權,因而天主教和鴉片煙遂成為外國侵略中國的兩大武器。

喪權辱國的“第二次英法戰爭”,清朝已無力抵擋,圓明園慘遭燒燬

侵略者

《南京條約》訂立以後,英國對華的鴉片貿易大量增加,減低了中國人民對正當商品的購買力。再加上中國的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的社會經濟結構,使英國對華商品貿易的情況,遠遠未符合它的理想,特別是自1853年太平軍進入南京以後,他們的勢力奄有江南數省,外貨市場因而縮小,直接加深了歐洲工商業的危機,於是英國要求援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並藉以索取報酬,擴大特權。但清政府中之頑固派對外人尚有疑忌,且要保持“天朝體面”,所以拒絕了英國擴大市場的要求。英國認為清政府難以說理,便決意用武力爭取中國北方及內地開闢商埠,擴大它的工業品銷售市場。

喪權辱國的“第二次英法戰爭”,清朝已無力抵擋,圓明園慘遭燒燬

李鴻章

《南京條約》簽訂後,兩國雖恢復邦交,但中國人基於民族自尊心,對此等恥辱條約,總不甘於尊重,所以五口開放後,排外風潮繼起。當時上海、廈門、福州等地皆發生襲擊英人事件,尤以廣州為甚。道光二十五年,耆英宣佈開放廣州,准許英人入城,引起了民憤,使廣州陷入混亂狀態。二十六年秋,英商二人私自入城,被民眾圍毆。翌年春,又有英人在佛山受襲。此時英國派香港總督德庇時率兵九百人,乘艦入黃埔,用武力要求開放廣州及懲辦兇手等,耆英唯有答允,然而冬天又有殺死英人六名之事發生。至此,耆英因覺此事難辦,力請辭職,而中英民情,更成水火。

喪權辱國的“第二次英法戰爭”,清朝已無力抵擋,圓明園慘遭燒燬

法國艦隊

耆英去職後,清廷任徐廣縉為兩廣總督,葉名琛為廣東巡撫。徐葉兩人都是腐敗而頑固的官僚,他們不知國際大勢,不謀鞏固省防,而只妄言夷人不足重視。道光二十九年,香港總督文翰以兩年入城之約已屆,率艦入珠江要求履行。而廣縉則密召鄉團練數萬人立於兩岸,喧聲震天。文翰見群情洶湧,恐生事故,便聲明保留條約權利,日後再談。徐、葉竟上奏誇張戰勝英人,騙取嘉獎。宣宗不察,以為中英問題已解決,對英人放鬆戒備。其後葉名琛之對“亞羅船事件”之“不戰、不和、不守”態度,應負重責。

喪權辱國的“第二次英法戰爭”,清朝已無力抵擋,圓明園慘遭燒燬

耆英

戰爭爆發的近因

亞羅船事件

1856年10月8日,有在香港註冊的中國船亞羅號,停泊於廣州河上。午前八時半的光景,有四位中國水師官員,約六十名士兵上船,清查鴉片及匪徒,捕去十二人。但英領事巴夏禮和英國香港總督包合誣說中國水兵扯毀英國國旗,侮辱領事體面,強硬要求放回四十二名英水手,並向英謝罪。葉名琛因為船隻註冊有效期間,已過十日,拒絕。幾經交涉,乃交出十二人,但巴夏禮認為沒有道歉,不肯接受。葉名琛乃將十二人下獄,亦不備戰。10月28日,英國闖入省河,轟擊黃埔炮臺,且一度衝入廣州城。四鄉團練聞訊,立即紛紛入城守衛,並焚燬十三洋行及英、美、法各國商館。英軍在廣東民眾群起反抗下,自動退出廣州。

喪權辱國的“第二次英法戰爭”,清朝已無力抵擋,圓明園慘遭燒燬

葉名琛

法國教士被殺

當亞羅船事件發生之時,廣西又發生了殺害法國教上的事件。照《黃埔條約》,法國傳教士只可在通商口岸活動。但法國馬神父違反條約潛入內地,理當受到制裁,雖其被殺,也可用法律解決。法國政府為達到其侵略目的,遂不放過此機會,與英國組織聯軍,共同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

戰爭經過

1857年,英使額爾金、法使葛羅做全權專使,先後領兵東來。8月,英艦封鎖廣州。12月中旬,英法海軍駛入白鵝潭,寫信指責葉名琛。15日佔領河南,29日攻陷廣州。葉名琛採取“不戰、不和、不守”政策,結果,他於次年1月初被擄至印度,極盡侮辱。而廣州的行政,竟成中英法三國共管局面。

廣州事件後,英法請求派全權大臣,在1858年4月,到上海議新約。清廷的答覆是,這次廣東事變,因葉名琛處理不善,另派黃宗漢代理。但英法不滿,聯軍遂北上。4月,兵艦到達大沽,直隸總督譚廷襄負責談判,交涉極不順利。5月20日,英法聯軍攻陷大沽。5月30日到達天津。清廷唯有派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花沙納做欽差大臣,在英法軍攻進北京威脅之下,簽訂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條約主要內容如下。

喪權辱國的“第二次英法戰爭”,清朝已無力抵擋,圓明園慘遭燒燬

天津條約

  • 第一,公使常駐北京,用平等禮節。
  • 第二,開放牛莊、登州、臺灣、淡水、廣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商埠。海關僱用外人,重新改定稅制。
  • 第三,外人得自由入內地遊歷、傳教。
  • 第四,中外人民爭訟事件,中國官員會同領事審理。
  • 第五,減輕商船噸稅。
  • 第六,外國商船得駛入長江航行,外國兵艦遊弋各通商口岸。
  • 第七,對英賠款四百萬兩,法二百萬兩。
  • 第八,同享最惠國待遇。

聯軍退去後,清廷命僧格林沁加強防務,保護津沽。1859年3月,英國派普魯斯及法國的布爾隆為公使,往北京換約。6月20日到達白河口,深入中國的防守區域,和清守軍發生激戰。結果英法艦隊大敗,兩公使只得返回上海。1860年8月,英法再組織龐大聯軍,於21日佔領大沽各炮臺。8月25日,完全佔據天津。9月18日,聯軍和僧格林沁大軍,在張家灣大戰。21日又在八里橋大戰。10月5日聯軍繼續前進。6日進攻圓明園,13日佔北京。十八日,聯軍在圓明園大肆劫掠,並焚燬之。百多年來之文物,盡毀於一旦。

喪權辱國的“第二次英法戰爭”,清朝已無力抵擋,圓明園慘遭燒燬

圓明園遺址

至於文宗,在圓明園失陷之前,倉皇逃往熱河,留其弟恭親皇奕訢負責談判和議。奕訢膽小,不敢出面。俄使想取得權利,乘機討好,陪同出面和英法二使交涉。先賠出卹金五十萬兩,再開談判。10月24日,由奕訢負責與英使在禮部交換天津條約。25日與法交換條約,這就是中英、中法的《北京條約》,其要點如後。

  • 第一,《天津條約》仍然有效。
  • 第二,增闢天津為商埠。
  • 第三,準華民赴外洋工作。
  • 第四,割九龍司給英國。
  • 第五,交還教產給天主教堂,傳教士有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的權利。
  • 第六,賠英法兵費。

戰爭至此結束,奕訢在京處理政務,但是列強對中國之侵略並未因此而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