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千里”,“壯心不已”,在詩詞中品讀曹操的胸懷與氣魄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對曹操有如此的描寫:“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

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著名的詩人。他“雅愛詩章”,“登高必賦”,在戎馬一生中,創作了不少詩歌,有大家熟悉的《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這些詩詞中表現了曹操的政治抱負與雄偉的氣魄,更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等作品展現了曹操的法制思想,在曹操的詩詞中,可以看到他主張“儒法並用”的治國理念。

“志在千里”,“壯心不已”,在詩詞中品讀曹操的胸懷與氣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軍閥割據,混戰不休,中原廣大地區社會生產力遭到空前破壞。人民厭惡軍閥混戰,渴望統一與安定。在這種形勢下,爭取統一,還是繼續分裂是關係到社會的前進或倒退的嚴重問題,也是法家同儒家兩條路線鬥爭的焦點。曹操旗幟鮮明,反對分裂,堅持統一,實行法家路線,並且利用詩歌來宣傳這樣一條儒法鬥爭又同時兼併的政治路線。

曹操在詩歌中對軍閥割據的分裂活動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薤露行》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在這首詩裡,曹操揭露了董卓發動叛亂,首開禍端的罪行。

公元189年,董卓廢少帝劉,立劉協為獻帝,實際上獻帝是個傀儡,董卓篡奪了軍政大權。公元190年,在洛陽進行大規模的燒殺和掠奪,在關中實行軍閥割據。各地豪強地主以討伐董卓為名,各立山頭,擁兵割據。其中最突出的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袁紹、袁術兄弟。

“志在千里”,“壯心不已”,在詩詞中品讀曹操的胸懷與氣魄

《蒿里行》一詩尖銳地揭露了袁紹一夥大搞分裂、陰謀稱帝、鑄造玉璽,打著討伐董卓匡扶漢室的旗號,實際上欲稱霸天下的陰謀,抒發了曹操渴望統一中國的政治抱負。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這首詩揭示了這場戰亂的實質,並從生活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加以藝術概括,形象地反映了當時戰亂的社會現實:“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描繪出在分裂割據戰爭中,戰士由於長期作戰,盔甲常年不脫,都長出了蝨子,人民死亡暴屍荒野、田園荒蕪的悲慘景象,更坦率地表現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對人民的同情。

“志在千里”,“壯心不已”,在詩詞中品讀曹操的胸懷與氣魄

為了統一中國北方,曹操於漢獻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斬袁譚,平冀州。袁尚、袁熙敗逃三郡烏桓。曹操於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對支持封建割據的鳥桓奴隸主貴族,採取了積極的軍事行動,消滅了袁氏和烏桓貴族的聯軍,解救了被鳥桓貴族虜去成為奴隸的漢族人民,九月自柳城(今遼寧省朝陽縣南)勝利而還。

曹操在千里行軍、戎馬倥傯之間寫成氣勢磅礴的詩篇《步出夏門行 ·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篇詩是曹操在凱旋途中,行經碣石,緬懷曾經東巡到此的秦始皇的功業,不由豪情如海,發而為詩。曹操用寥寥數筆寫出了滄海的瑰麗壯美和巨浪滔天、吞吐日月的氣勢。這首詩並非單純寫景,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也並不是一幅客觀的滄海風景圖詩中句句寫景,也句句抒情,它充分表現了曹操豪邁開闊的政治胸懷,抒發了他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志在千里”,“壯心不已”,在詩詞中品讀曹操的胸懷與氣魄

曹操為了掃除軍閥割據,爭取國家統一,“不戚年往,憂世不治。”雄心勃勃,要一匡天下,開創一箇中央集權的“太平盛世”。因此,他的詩富有一種浪漫主義色彩。《對酒》描繪了在實行依法治國路線以後,山河一統,政令嚴明,社會安定,豐衣足食的一個理想國。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鹹禮讓,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斑白不負載。雨澤如此,百穀用成。卻走馬,以糞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鹹愛其民,以黜陟幽明。子養有若父與兄。犯禮法,輕重隨其刑。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在對酒中,曹操描繪了一個他所想象的“民無所爭訟”、“路無拾遺”的理想的太平世界,但在當時的混亂局面中,這種“太平盛世”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這裡面卻寄寓了他渴望實現國家統一、百姓安居樂業的理想。

事實上,由於曹操繼承了先秦以來法家注重耕戰的政策,大力舉辦屯田、興修水利,在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及保證軍糧供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多少改變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局面。

“志在千里”,“壯心不已”,在詩詞中品讀曹操的胸懷與氣魄

毛主席對於曹操的評價是積極肯定的:“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魯迅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有功有過,在這些文學作品中,確實展露了曹操遠大志向、渴望統一的情懷,這在漢末社會大破壞的現實背景下,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