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只知道楊家將,卻不知道歷史上的他,貢獻更大

在俠義小說當中,有這樣一位十分出名的大奸臣,名字叫做潘仁美,沒錯,就是迫害楊家將的那一位,他權勢滔天,居然公報私仇,導致楊繼業為表忠心,一頭撞死在了李陵的墓碑前,忠臣的形象何其讓人心碎,而奸臣的形象又是多麼的讓人憎惡。而這個潘仁美,歷史上的原型就是潘美,他其實是宋代的名將,也能算是宋朝的開國大臣。沒錯,當時的他,正好也參加了陳橋兵變,簇擁著趙匡胤上馬稱帝。

眾人只知道楊家將,卻不知道歷史上的他,貢獻更大

在宋朝建立了之後,潘美可以說是屢立戰功,地位也一直提升,這可是不多見的,因為當時參加了開國之戰的功臣,大多被趙匡胤懷疑了,趕回鄉下種田去了,唯獨潘美,一直被留在了中央,宋太祖相信他的人品,更相信他的實力,放心的把兵權交給了他。在雍熙三年的時候,遼宋爆發了一場大戰,當時的潘美,正被任命為西路軍主將,而楊業呢,則是副將,本來在初期的戰果其實是不錯的。但是後期在陳家谷口的一戰當中,楊業提出了自己的作戰方案,但是潘美和監軍王侁都沒有接受。

眾人只知道楊家將,卻不知道歷史上的他,貢獻更大

由於王侁才是那個手握大權的人,他下令讓楊業直接迎戰,楊業無奈,只得出戰。但是王侁平時只會拍馬屁,對敵軍情勢,根本一無所知,面對著數百倍的敵軍,楊業大敗,但是在楊業失利的時候,曾經向王侁發出了請求救援的消息,王侁卻並沒有接應他。導致楊業率領的軍隊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俘了,不過身為一個有氣節的將軍,楊業並沒有投降,絕世而亡。根據歷史記載,之所以這場戰爭失敗,其實監軍王侁要負大半的責任。

眾人只知道楊家將,卻不知道歷史上的他,貢獻更大

因為雖然他大權在握,卻缺乏實際的作戰經驗,不單單出兵的時機不對,下人們的意見不聽,從始至終都在一意孤行,責任全在他。但是沒想到,在後來的楊家將當中,潘美反而成為了醜化的最嚴重的那一個,並且整場戰爭失敗的原因,都歸結在了他的頭上,實在是不應該,其實古人們之所以這樣寫,也是有理由的。在那個時候,能夠選潘美成為楊家將的仇敵,還是因為潘美的名氣大,為了起到絕對的襯托作用,畢竟這可是開國的名將。

眾人只知道楊家將,卻不知道歷史上的他,貢獻更大

而相反這位監軍王侁,只不過是皇上隨意派遣下來的,歷史上的無名小卒罷了,根本起不到強烈的對比和襯托作用,相比之下,潘美更合適,在這場戰爭之後,果然一回朝,潘美還有監軍王侁就受到了皇上的重罰,甚至潘美的官職被連降了三級,可見皇上真的是對這次戰爭失望生氣了,可是畢竟是一起打過天下的人,雖然潘美的官職被削減了,但是遇上了什麼戰事,宋太祖還是第一時間將他派了出去,明擺著是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兩個人是真的感情深厚,而潘美呢,也不負趙匡胤的苦心,將官職用功勳又打了回來。

眾人只知道楊家將,卻不知道歷史上的他,貢獻更大

在潘美死後,受到了數次追封,在宋太祖還在的時候,就已經加官進爵,死後享有太廟了,可一直到了宋真宗的時候,還給潘美追封了無數的諡號,畢竟沒有他這個開國功臣,宋朝也不可能如此的牢固屹立了這麼多年。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英雄,經過了評書還有各種戲劇的渲染,人們都知道歷史上有著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卻很少有人知道潘美的功績,其實相比較對朝廷做出的貢獻,潘美一個人比他們滿門忠烈做的要多得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