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犇的生活:能代表社會真正進步標誌的,其實是傳統倫理的崩潰。

最近有個綜藝節目叫《我們的師父》,裡面牛犇老師大方的展示了他住的老年公寓。

要是沒猜錯的話,這應該是目前中國的養老院報道中,最正面、最輕鬆的了。

牛犇的生活:能代表社會真正進步標誌的,其實是傳統倫理的崩潰。

正常一般是這樣的:

牛犇的生活:能代表社會真正進步標誌的,其實是傳統倫理的崩潰。

乾淨的環境、周到的服務、講究的餐飲,老人良好的心態,一切都是那麼順其自然的恬淡閒適。

這讓人不免會意識到一個問題:能代表社會真正進步標誌的,其實是傳統倫理的崩潰。

很奇怪對嗎?

該言論在傳統的中國人家庭觀裡,完全可以當作一種十惡不赦的詛咒。其嚴重程度不次於家裡的老人跟你說“你想讓我早死”。沒捱打,算老人家脾氣好。

但事實是,從上古時期到中古時期再到近代。中國人的傳統倫理一直是逐漸鬆動然後崩潰的。

比如,婚姻關係

母系氏族時期,女性是家庭的核心,子嗣知道舅舅而不知道父親的事情很平常,男人的流動性常常很高。到了父系時期,男人又取代了女性的地位,成了一家之主。於是便有了一男多女的婚姻關係。等到了民國,男女有了法律上的平等,一男多女被廢除。一男一女的家庭構成才被看作一個健康的婚姻關係。比如,民國初年那些有留洋經歷的人,魯迅、郭沫若等。他們對家裡包辦婚姻的態度,便不再像普通老百姓一樣言聽計從。多數選擇離婚,少數一輩子不同房,另找一人組成家庭。這個時間段,結婚的女性,可以保留自己的姓氏。

發現沒,對於現代人來說,作為一個家庭倫理關係中重要一環的婚姻,其歷史不過只有一百年。要是從自由戀愛那兒論,這個時間還得砍一半有餘。照此看,我們目前所遵守的婚姻觀,實際是之前傳統婚姻崩潰後,新出現的。

整個家庭也一個道理。

傳統的中國家庭,由三部分構成:婚姻、父母、子女。

父母通過婚姻組建家庭生兒育女,子女通過家庭成長,之後贍養老人。這種模式在中國承襲千年。除了婚姻關係外,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似乎並未變過。但實際上,早已此一時彼一時。

在古代,古人對孝道的看重,僅次於君王。張居正父親病逝,按規定,需要離職回家守孝三年。而由於政務緊急,萬曆則需要張居正繼續工作,所以特許張居正“奪情”。(奪情後可不用回家守孝。)張居正奪情後,引起很大的負面影響,官員們紛紛上奏彈劾。最後還上演了,萬曆當眾打官員屁股的鬧劇。

在民國以後,這種回家服喪三年的說法便不存在了,慢慢演化成過三週年即可。

當然,這是形式上的父母、子女關係。實際生活中,一個家庭除了靠孝道這種情感維繫外,也需要靠利益維繫。

舉個反面例子:傳宗接代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這種利益關係在電視劇《都挺好》裡被體現的淋漓盡致。蘇明哲、蘇明成、蘇明玉。由於沒有傳宗接代的功能和女兒是外人的傳統認知,導致蘇明玉的童年是最慘的。

但蘇家父母重男輕女的現象,在現代社會里,屬於愚昧的價值觀。這點,下圖可以作證。

牛犇的生活:能代表社會真正進步標誌的,其實是傳統倫理的崩潰。

與之不同的是,蘇家的價值觀在古代包括民國時期,家家如此。有的貧苦人家,溺死出生女嬰和買賣女兒的事情屢見不鮮。

很明顯,近代以後,中國人的倫理關係,也已經不再符合之前舊社會的價值觀。那個貌似傳承千年的中國傳統家庭,早就不原汁原味了。

之所以發生這種現象,就是因為社會在進步。從晚清到民國,婚姻制度崩潰。從民國到現代21世紀,重男輕女崩潰。從牛犇老師大方展示自己養老院的生活開始,傳統的養兒防老的意識,也逐漸走向鬆動。

不否認,目前的中國人還處在養兒防老,父母、子女終生應該綁一塊的認知上。但快速發展的生活節奏,正試圖挑戰這種老人和子女捆綁一起的生活模式。就如,七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一樣,國有企業終究會迎來下崗潮。

科技的變革會帶來社會的進步,好比,工業革命帶來民主社會一樣。可社會真正進步的標誌在哪兒?

不是人們穿得越來越少,越來越怪。原始人穿得更少,更怪。是當那些根植心裡的價值觀,不適應社會的時候,人能打破倫理,理所當然的拋棄它。

科技改變了生活,但科技的真正進步是改變我們的人生,倫理的進化才是人類的進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