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打造“六个一”扶贫文化品牌

河南经济报记者 谷太磊 通讯员 李惠

济源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扶贫文化建设、扶贫文化品牌打造,用扶贫标志、微信公众号、政策宣传队、戏剧、微视频、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助力脱贫攻坚,记录脱贫攻坚火热场景,展示脱贫攻坚良好形象,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基层一线扶贫干部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坚定济源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营造了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一枚精准扶贫标志。2018年7月率先推出济源精准扶贫标志。标志整体设计为圆形,由文字与图片两部分组成。标志上方文字是“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标志中部主体图案为愚公挥镐苦干实干形象,愚公脚下是太行、王屋二山,两山之间济水流淌,具有鲜明济源特点。麦穗象征着美好生活,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去争取。精准扶贫标志自推出以来,被广泛应用济源主要干道、10个镇主干道、59个贫困村宣传标语(牌)等扶贫工作,营造了人人关注、支持、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提升了全社会对脱贫攻坚事业的关注度,增强了扶贫工作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已经成为济源的一张名片。2019年6月首次在全国推行精准扶贫标志授权使用,已有2批36家企业获得授权。据不完全统计,济源精准扶贫LOGO授权使用企业共为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捐款物超100万元,捐赠活动仍在进行中。

一个扶贫微信公众号。2018年6月创建全音频形式的“济源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在全国同类型公众号中率先将所发布内容全部实现了音视频化,这样的形式比单纯的文字图片效果好,很多政策都能及时收听,很便于掌握和在工作中运用。“济源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开设了学习园地、重要动态、扶贫播报、扶贫政策、亮点纷呈、他山之石等十余个版块,所有版块内容均以音视频、图文方式呈现。截止目前济源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共推送254期,1936条,已经成为学习扶贫政策、了解扶贫动态、交流扶贫经验、宣传扶贫亮点的一个重要平台。

一支扶贫政策宣传队。2019年1月组建“习习春风”扶贫政策宣传队。为了进一步整合宣传力量,统一宣传形象,提升宣传效果,济源将脱贫攻坚政策宣传队统一命名为“习习春风”宣传队,并统一为各镇、各行业部门、各驻村帮扶单位制作了200余面“习习春风”宣传队队旗。“习习春风”宣传队每月定一个宣传周集中宣讲,重点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最新的扶贫政策、脱贫攻坚典型做法、典型人物等等,把平时宣传与定期宣传结合起来,切实传递党的好声音,让党的关爱帮扶温暖千家万户,让党的阳光雨露洒遍每一个贫困角落,全方位提高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知晓率、满意度,激发他们主动脱贫、努力致富的内生动力。“习习春风”扶贫政策宣传,已经成为愚公故里扶贫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部扶贫现代豫剧。2018年10月编排完成扶贫现代豫剧《山路弯弯》。《山路弯弯》在济源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巡回演出,并组织两场扶贫干部专场慰问演出。2018年12月《山路弯弯》被选作脱贫攻坚主题剧目开始在全省各地市扶贫巡演。剧中对于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贫困村群众中的真贫、懒贫和装贫等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引人深思。对驻村第一书记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心一意为村里谋发展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与辛劳进行了十分真实而又艺术性的展现,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引起了广泛社会影响。

一部脱贫攻坚微视频。2019年2月开展“脱贫攻坚精彩瞬间”微视频征集活动,广泛征集脱贫攻坚优秀原创视频。微视频《过年》在2019年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举办的“脱贫攻坚精彩瞬间”网络微视频优秀作品征集展示活动中,获评优秀作品,成为我省唯一获奖作品。《过年》微视频时长5分钟,用镜头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生动记录了济源王屋镇桃花洞村第一书记胡爱国和谭庄村第一书记卢利娟除夕团圆夜扎根乡村、一心为民,解决贫困户吃水问题、照顾留守孤寡老人的感人事迹。微视频《过年》深情诠释了第一书记拼在基层、干在一线的情怀担当,传递普通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信念。

一本扶贫文学专刊。2019年7月出版济源文学扶贫专刊。组织市作家协会作家集中采风,广大作家深入火热的脱贫攻坚主战场,通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全面挖掘脱贫攻坚中最美的风景,讲述扶贫故事,塑造脱贫典型,记录脱贫实践,出版《济源文学扶贫专刊》,用文学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助力脱贫攻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中国财经报》总编辑、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苗福生,《中国扶贫》杂志社副社长兼执行总编、作家、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防法学兼职教授文炜,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乔叶,著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分别对《济源文学扶贫专刊》寄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