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三不准”,坚持做好1件事,孩子长大大多有出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深的存在,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在于经济能力带来的教育资源、生活资源等,更重要的是,从一张白纸长大成人的孩子,往往在行为处事方面,还是会有儿时养成习惯的影子。有太多年少成名的“神童”却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下,导致泯然众人,在清华教授看来,要想让孩子长大后有出息,父母要注重对孩子性格、能力的培养,牢记“三不准”,同时做好1件事。

牢记“三不准”,坚持做好1件事,孩子长大大多有出息

三不准:

1、“不准只说不做”

在王阳明先生看来,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懂得道理,而在于能够将道理与实际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在成绩不理想之后,常常会痛定思痛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想要提高成绩名次,但是等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后,“三分钟热血”冷静后,又会故作常态,最后养成凡事只是说说而已的地步。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要让孩子意识到责任、目标,并不是简单的一时口快,帮助孩子建立切实可行的具体计划,有助于让孩子逐渐提高实际的行动力,帮助孩子未来走得更远。

2、“不准随意评断”

如果说行动是驶向成功彼岸的船桨,那么思想语言则是指挥船桨方向的船舵。无论是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还是对于他人事物的评论、判断,都不应该处于片面的讯息获取,以及头脑一热的肆意断定。在任何一个团体中,一般会出现一些所谓的“主流”声音,而很多人也会随波逐流,来决定人生中的每一个转折方向。尤其当面对一些非议、问题以及多种声音是时,要学会综合判断其中的信息价值,进而决定自己的选择,而不是随意评断,对于职业生活、人际交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牢记“三不准”,坚持做好1件事,孩子长大大多有出息

3、“不准只做不思”

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当中途遇到挫折难题后,在解决问题之后,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在接下来的路上,避免再出现同一种错误。孩子凭借热血与勇气,向自己立下的目标前进,中途可能会遇到挫折、磨难,但是一旦退缩,不可以用“反正我试过了”来作为逃避不继续的借口。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当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的关键,然后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次次的在同一个地方失败导致放弃。

做好1件事:以身作则

很多时候在父母的感染鼓励下,孩子能够克服许多难题,而如果父母只是对孩子有诸多要求,但是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却无法做到,那么自然会导致说过的话信用度大打折扣,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最好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说几句话,而是以实际行动来树立榜样,对于孩子的言行影响也会更加深刻。

牢记“三不准”,坚持做好1件事,孩子长大大多有出息

在清华教授看来,要想让孩子从小就培养出生活、职场必备的能力、品质,父母牢记以上的“三不准”,同时做好1件事,有助于让孩子更好的接受父母的熏陶,成为走向成功的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孩子长成什么模样,更多的在于父母如何引导!

尤其在3-6岁的时候,是培养孩子优秀人格、优秀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的最重要时期,很多父母忙于工作,缺席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导。父母再忙也要抽点时间陪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有套绘本故事我最近一直在读给孩子听,分享给大家,尤其对于孩子的内心与人格培养很有帮助。

牢记“三不准”,坚持做好1件事,孩子长大大多有出息

此套全彩绘本共10册,由多名育儿专家联合编写而成,绘本中每一个故事都是经精心设计,从多个维度对孩子加以引导,孩子听了后,可以更加的有自信、有毅力、有诚信、有爱心、有自律和有担当。同时,也有助于孩子智商的提高和情商的发展。父母可以作为睡前小故事讲给孩子听,孩子也可以自己观看书中生动有趣的图片。

牢记“三不准”,坚持做好1件事,孩子长大大多有出息

2-8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这个时期好好培养,准备一些认知类、行为习惯类、情绪处理、入园小故事类的绘本,还有助于让孩子形成终生的阅读习惯!

在3岁之前,父母可以读给孩子听,当做睡前故事书。在3-6岁当做好习惯养成的故事书,用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养成好性格。健全的性格会让“雏鹰”的翅膀更有力量,有了力量他们会飞的更高更远。不要错过了帮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