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三部曲:鐵器牛耕+技術革新+水利工程,感受西漢農業高光時刻

前言

農業生產雖然在現代社會中經濟比重一直在不斷下降,甚至如今也不再是大部分農村人口維持生計的主要手段,也不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形態,但是我們仍清楚在中國古代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中,農業一直都是王朝發展的核心產業。

小農經濟也是封建王朝經濟不斷髮展、統治不斷穩固的重要經濟基礎,這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一直延續到了晚晴時期。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工業化並未迅速替代早已經根深蒂固的農業基礎,那時候的農業人口依然佔據著我們新中國人口總數的大部分,農業產值也一直都是新中國成立不久的經濟支柱。可以說雖然意識形態和封建統治形勢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農業作為華夏文明的千百年以來的重要經濟基礎,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農業三部曲:鐵器牛耕+技術革新+水利工程,感受西漢農業高光時刻

遠古時期農耕

農業自從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不斷廣泛應用來到了其迅速發展的新時代,經過秦朝末年的短暫破壞之後,農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勢頭依然不可阻擋。這得益於西漢初期對於農業各方面政策上的照顧,尤其是輕徭薄賦、推廣農業工具的更新、農業水利工程的修建等等。農業生產也在西漢初期得到了很好的恢復,產值也在不斷提高,成為西漢走向強盛的重要推動力。

所以說中國封建時代的王朝更替,雖然大部分都是以武力獲取王朝的建立,但是終究還是要依靠傳統的農耕文明來立國,維持封建統治。這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特性,因此農業的發展順利與否,直接關係到封建王朝的統治壽命以及基層社會是否穩定。西漢時期正是由於前期幾位皇帝都特別對農業生產的重視,才會為漢武帝時期的強盛、昭宣中興局面的出現奠定了重要基礎。

《史記》載:"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閒,國家無事,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農業三部曲:鐵器牛耕+技術革新+水利工程,感受西漢農業高光時刻

鐵犁

【鐵器牛耕】西漢農業黃金時代

農業工具的發展以及農業人力替代品的發展對於農業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春秋戰國被稱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具激烈變革意義的時代,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在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生產工具上出現前所未有的革新。鐵器此時成為替代原來青銅器和打磨石器的最先進農業生產工具,這為土地的開墾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牛耕作為人力在農業上替代品,逐漸成為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勞動力,使得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從此牛耕成為中國封建時代最主要的人畜結合的農業耕作形式。西漢建立之初,在資源掌控和牲畜數量上都極度缺乏,大量的鐵礦不能得到有效開採,牲畜也在戰亂中喪失了不少,對於農業生產最為重要的兩項工具經常得不到推廣,農業生產效率一直提不上來。

農業三部曲:鐵器牛耕+技術革新+水利工程,感受西漢農業高光時刻

二牛抬槓

這種情況下,劉邦只能從政策上入手來減免農民的賦稅,緩和社會矛盾,但是這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文、景二帝時期,經常從中央所掌握的耕牛中向廣大農民進行政策性的租用,對於極度落後的農業區,直接劃撥一定數量的耕牛進行農業生產。也正是如此,導致牛一度成為當時最為珍貴的牲畜,也是等級最高的牲畜。

《史記》:"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屬少府,陛下不私,以屬大農佐賦。願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貨,以致富羨,役利細民。"

漢武帝即位之後,對於國家經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為了提高國家的控制力和經濟實力,漢武帝進行了鹽鐵專營的官方壟斷政策,這樣全國範圍內的鐵礦和食鹽全在中央政府的掌握內。鐵器由中央負責開採和鍛造,直接生產出了大量的農業工具,之後由中央分發到各農業區。農業生產有了鐵器農具和牛耕的幫助,逐漸擺脫了之前一蹶不振的發展局面,開始了農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農業三部曲:鐵器牛耕+技術革新+水利工程,感受西漢農業高光時刻

農業勞作

【新型技術】農業生產效率的保障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工具使用固然重要,但是更為核心的耕作技術更是成為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的有力支撐。鐵器的使用雖然能夠擴大農業生產的範圍,同時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但是對於農作物的質量優劣卻起不到關鍵性的作用。這時就需要長期經驗積累起來的農業耕作技術來發揮作用了,漢武帝時期,由於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位於西北,經常處於雨水欠缺,長期乾旱的現象。

因此農作物的生長受到氣候影響非常之大,農業的生產也就經常處於歉收狀況,這為當時的農業發展、百姓生活以及國家的賦稅收入都帶來了消極影響。當時漢武帝任命的搜粟都尉趙過在西北地區負責農業生產多年,他觀察了西北地區多風乾旱的氣候條件,並且從多年的農業耕作中積累經驗,最終發明了對於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代田法"。

《漢書》載:"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下詔曰:方今之務,在於力農。以趙過為搜粟都尉。過能為代田,一畮三甽。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

農業三部曲:鐵器牛耕+技術革新+水利工程,感受西漢農業高光時刻

趙過

"代田法"講究的是幫助農作物抗風耐旱,將當時一畝耕地利用鐵器農具進行劃分,一塊塊分割的耕地分為播種區和翻土區,也就是說播種時,將種子埋入相應的播種區,經過灌溉出苗之後,再將翻土區的土推在播種區上,這樣幼苗就可以在新土的保護下成長了。同時趙過還建議耕種之時,最好不要在同一地區耕種同一種作物,也不要將一畝地耕種得密密麻麻,要懂得休養地力。

漢武帝統治後期之前的西漢農業,在播種上一直都是人力播種,這種方式要先人工挖出苗坑,然後播種,在埋土,這種效率十分低下,一畝地往往需要很多人力和時間才能完成播種。趙過發明的耬車成為播種神器,這種播種車以此可以播三行,再加上耕牛的牽引,非常節省人力和時間。最高效率可達一個人,一頭牛,一臺耬車完成一頃地的播種,效率大大提高。

農業三部曲:鐵器牛耕+技術革新+水利工程,感受西漢農業高光時刻

龍首渠

【水利工程】西漢農業質的飛躍

遠古時期的農耕文明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靠天吃飯的營生,那時候農業在各方面都十分落後,因此旱澇災害對於農業生產的打擊是毀滅性的。隨著國家的建立,雖然在農業生產整體上表現出了快速發展的趨勢,但是依然擺脫不了被自然支配的狀況。到了封建王朝時期,人類的力量得到了一個質的提升。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修築了各種大興土木工程,這是對人類力量發展演變的重要考驗。西漢時期,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各種農業工具相繼被髮明並推廣使用,加上統治者尤其重視農業的發展,因此對於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設也成為中央主持的一項重要任務。

農業三部曲:鐵器牛耕+技術革新+水利工程,感受西漢農業高光時刻

耬車

西漢時期農業生產大部分都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方的農業一直處於緩慢的發展進程當中,黃河能否順利為農業生產服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時王朝百姓的溫飽供應。西漢初期,黃河經常氾濫成災,農業生產受到很大阻礙,中央不得不對黃河的治理重視起來。漢武帝直接派數萬民眾前去治理黃河,修築堤壩,黃河氾濫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漢書》載:"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臿為雲,決渠為雨。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言此兩渠饒也。"

隨後漢武帝又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農業水利工程建設,依靠地理優勢、水源優勢和農業生產區相得益彰,充分發揮水利工程對於農業生產的有效性和保障性。漢武帝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師徐伯相繼主持了漕渠、龍首渠、白渠、六輔渠等多個大型水利工程,這為西漢的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農業三部曲:鐵器牛耕+技術革新+水利工程,感受西漢農業高光時刻

水排

評價

中國古代封建時期,大多數都是以農業立國的王朝,因此農業發展狀況直接關係到王朝各方面政策的實行。一旦農業發展出現問題,率先就會在基層民眾中產生社會矛盾,這種矛盾在廣大的農民範圍中不斷擴散,最終由下到上形成一股股反對中央的農民勢力。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農民起義戰爭。

農業生產為國家提供必要的賦稅收入,提供重要的糧食供應,整個封建王朝的各個階級、各個階層都是需要農業這種最基本的行業做最根本的支撐。封建地主階級是相對於農民階級出現的,如果地主沒有好好處理農業問題的話,那麼自己的權利和地位也很難繼續維持下去。

西漢時期對於農業的大力扶持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是飽受戰亂之後的西漢需要一個穩定發展的內部環境,穩定的最大對象就是佔有王朝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的龐大農民群體。而穩定他們的情緒最需要的就是穩定他們賴以生存的產業,也就是農業。

一旦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長期發展,這就使得農民心無怨言,他們可以一心一意地從事自己的工作,這樣王朝的基層社會就得到了穩定。

西漢對於農業的發展並不是簡單從政策上去體現,西漢統治集團是在身體力行、從農業現實發展狀況上進行農業的調整的。鐵農具大範圍推廣,耕牛稀少,統治者嚴禁食殺耕牛,大力保護耕牛數量不再減少,保證農業在技術和生產力上的支撐。西漢雖然也耗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去修建水利工程,但是並不像秦朝那樣肆無忌憚地徵發徭役,西漢統治者是採取溫和的手段進行的。正是西漢統治者對於農業的大力扶持,以及農業生產和耕作技術的革新,才使得農業得到了長久的發展。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