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至交趾、三定交南的英國公張輔被這個人害死!

大明王朝雄邁英武,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開創近三百年之基業。

朱元璋雄起江左,誅滅群梟、北逐元室。朱棣七下西洋,收復安南、萬國來賀。

咱們今天就來講一下繼漢唐之後又一次把安南納入版圖的英國公張輔。

張輔,字文弼,河間王張玉長子也。靖難之師起兵的時候為指揮同知,跟隨父親力戰沙場,父親張玉戰死以後張輔作為長子繼承了父親的職位。跟隨大軍征戰夾河、藁城、彰德、靈璧,皆有戰功。燕兵攻入南京以後被封為信安伯,食祿一千石,允許世襲罔替,給予世襲劵書。說到世襲券書這件事,本人不得不多說一句,明朝皇帝朱元璋雖然喜歡殘殺功臣,但是對於功臣的子孫還是非常不錯的,尤其世襲罔替這件事上,那真是說到做到,毫不食言,很多功臣的爵位都一代一代傳至明末,和明朝共始終、同興亡。最著名的有封疆大吏如雲南沐王府,公侯如魏國公徐家、今天的主人翁英國公張家,多了不做贅述,且回正題。永樂三年張輔又被封為新城侯,加祿三百石。

四至交趾、三定交南的英國公張輔被這個人害死!

是時安南黎季犛弒殺安南國王,自稱太上皇,讓其兒子黎蒼僭號越位做了皇帝。為什麼說他僭號越位呢,因為安南自洪武皇帝朱元璋時期就已經歸順大明,被封為王,傳位立後都得報大明批准,作為藩屬只能稱王,不能稱帝。古時候君君臣臣是有嚴格定義的,中國為君,安南乃臣也,是不能隨意僭越禮制的。

黎季犛篡位的事被大明朝知道以後,黎季犛誆騙永樂皇帝請歸故王孫,並截殺了大明護送王孫的都督黃中。永樂皇帝大怒,所以決定用兵出征,命成國公朱能為徵夷將軍,張輔為副將軍出征雲南。

四至交趾、三定交南的英國公張輔被這個人害死!

幾路大軍,分路並進,號稱八十萬兵士。

朱能還沒到安南境內便病死於軍,張輔於是帶領將軍之職。張輔一路檄文黎季犛罪過,讓百姓周知,一面並軍前進,所至皆下。與沐晟合軍攻佔多邦城,畫獅像蒙在馬頭上配合神機火器大破安南大象陣。張輔不僅有帶兵打仗的本領,治兵安撫軍民也是非常有手段的,所到之處迎降者日以萬計,深得人心。只用了七個月時間便俘獲黎季犛,平定了安南,大明王朝於是設立了交趾布政司,繼唐亡以後再次把安南納入中國版圖。此時距安南脫離中國版圖已經四百餘年。

其後永樂皇帝冊封張輔為英國公,賜予世襲券書。永樂七年復奉命征討陳氏故臣簡定,俘獲簡定。永樂九年再次出征黎季擴,生擒黎季擴,永樂十三年為交阯總兵官再次鎮守交趾。永樂十四年東召還京師,張輔至此四至交趾、三定交南,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功勞。

史載交人只畏懼張輔一人,張輔還朝一年後,黎利便起兵造反,僵持多年以後大明王朝宣德皇帝徹底放棄了交趾。安南自秦始皇時期便為中國郡縣,西漢為中國九郡之一,漢唐時期皆屬於中國,自此安南再未納入過中國版圖。

張輔回朝以後任太師,並監修《實錄》。後隨宣德皇帝親征漢王朱高煦,進階光祿大夫左柱國,朝朔望。威名一時無人可比,聞名海內外。張輔為人剛毅嚴整,治軍肅靜整齊,歷事四朝皇帝全都小心謹慎,謙遜敬重,並和皇帝聯姻,從無過錯。和明朝賢相三楊同心輔政,國內外太平無事,明王朝一時達到了頂峰狀態,這其中張輔對於明王朝的功勞貢獻不可忽視。

明英宗繼位以後寵信宦官王振,王振漸漸越位掌管了司禮監,擅權跋扈,文臣武將爭拜王振,唯有張輔不屑與之為伍。瓦剌也先入寇,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導致土木堡大敗,明英宗被俘虜,諸位陪行大臣也都死在亂軍之中,其中就包括英國公張輔。當時張輔已經七十五歲高齡,王振領軍恣意所行,不讓英國公張輔干預軍政,才有了土木堡大敗喪師辱國。

王振如果不肆意專行,能讓張輔參預軍政,或許在土木堡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了。張輔之死,與王振是脫不了干係的,也可以說是王振的驕橫無知害死了一代名將張輔。一代名將雖說是身死疆場,如此死法不能不讓後人扼腕嘆息!

張輔死後被追封為定興王,諡號忠烈。其英國公爵位一直傳至明亡。

四至交趾、三定交南的英國公張輔被這個人害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