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成社群淘金術:社群經濟的本質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大勢能營銷的創始人李科成。今天給大家分享社群經濟的本質。要搞懂社群經濟的本質,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傳統經濟和社群經濟的區別所在。


李科成社群淘金術:社群經濟的本質是什麼?


縱觀整個經濟發展史,主要有兩個階段:

一個階段叫“物的經濟”,突出的是產品、品牌、爆品等有形的物;一個階段叫“人的經濟”,強調的是人設、情懷、故事等個人IP。

二者之間分水嶺就是以小米手機為代表的粉絲經濟的出現。粉絲經濟就是以個人IP為核心,以社群為載體的全新經濟形態。

過去,消費者和商家之間是純粹的買賣關係,它們之間沒有情感的鏈接。比如,逛商場或線上商城,消費者買的是產品或品牌,但和店員、店主甚至品牌商(即品牌的製造者和經營者)之間沒有任何情感鏈接。

這種關係導致商家留不住老客戶,客戶像水一樣流來流去,稱之為“流量”。所以,不論是線下開門店的還是線上做電商的,都永遠留不住客戶,永遠缺流量。

有人可能會認為,我有自己的品牌,不就有粉絲,就能持續鎖定消費者嗎?比如可口可樂,海飛絲、雀巢、蘋果、寶馬、奔馳它們都是家喻戶曉、粉絲無數的知名品牌。

熟不知,在物的時代,為了保持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以滿足客戶“喜新厭舊”的心理需求。一旦產品創新乏力,品牌的光環就會褪去。如柯達、摩托羅拉、諾基亞、健力寶、波導手機、匯源果汁,品牌一旦無法滿足消費者新的需求,消費者對品牌就棄之如履,忘之腦後。


李科成社群淘金術:社群經濟的本質是什麼?


此外,即使消費者對品牌忠誠,也只是忠誠於品牌本身,而不是忠誠於品牌的經營者、代理商和零售商這些商家。比如,你是蘋果手機的粉絲,不等於你是蘋果CEO庫克的粉絲,或者是蘋果專賣店的粉絲,或者是蘋果店主的粉絲。

那麼,以物為載體的傳統品牌營銷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點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不足:

1、任何品牌都只能滿足消費者的某一類需求,如海爾是家電,李寧是運動裝、王老吉是涼茶……但是人的需求是多樣的。一旦增加太多產品,就會稀釋品牌,比如茅臺做啤酒,霸王洗水法做霸王涼茶就屬於不務正業。

2、商家和消費者二者是對立的關係,商家想賺錢,消費者想省錢,二者存在根本上的利益衝突,這個矛盾在傳統營銷範疇是無法協調的。

3、打造品牌需要投入資金和時間,這是絕大多數資金緊張、實力弱小的中小企業無法逾越的競爭門檻,所以,過去中小企業主都知道品牌重要,卻不會打廣告做品牌,因為沒錢。

因此,品牌營銷和社群營銷二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品牌營銷以物(產品)為載體,商家和消費者之間是“先談生意,再談感情”的關係。

社群營銷以人(人設)為載體,商家和消費者之間是“先談感情,再談生意”的過程。

品牌營銷是利己的,品牌營銷的本質是利己營銷,只有賺了錢,賺更多的錢才有資格打品牌,賣更高的價格。

社群營銷是利他的,社群營銷的本質是利他營銷,先分享,先輸出,先給予,再鏈接。

品牌營銷是封閉的:我的客戶就是我的客戶。

社群營銷是開放的,我們可以共同開發和經營客戶,可以相互成為客戶,可以組團砍價,讓商家以批發價賣給我們。


李科成社群淘金術:社群經濟的本質是什麼?


比如我是做幼兒全腦開發教育的,你是做孩子藝術教育的,他是做兒童攝影的,我們三方共同的客戶都是3-12歲孩子的家長,我們之間也沒有競爭關係。我們每個人有1000個客戶,如果相互引流,就意味著我們共同有3000個客戶。客戶的開發成本有可能沒有增加一分錢,賺到的都是純利。

由此可見,社群經濟是建立在人與人關係鏈條上的共同體經濟,社群成員之間既有利益上的交易,也有利益上的共享,更有情感上的連接。

大家一定要有正確的商業認知,傳統的經濟是以物為本,重在通過交易和暴利獲取利益,而社群經濟是以人為本,重在通過交情和互利實現共贏,二者之間有著本質區別。

如果你做社群的出發點,只是想搞一批人賣產品賺錢,那麼你的社群將很難做大。如果你的出發點是輸出價值,成就他人,順帶賺點錢,社群才能不斷壯大。

從“利己的賣貨思維”到“利他的共享思維”,從“冰冷的物質交易”到“溫暖的利益共享與情感共鳴”,這是社群經濟與傳統經濟本質上的不同。

轉載至李科成老師,以或本人同意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