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派力挽狂澜,皇帝大怒勒令大臣,元辅辞呈告老还乡

东林党派力挽狂澜,皇帝大怒勒令大臣,元辅辞呈告老还乡

前言

明朝万历皇帝历经年四十有八,死后朝局动荡,官员各自为政,文官集体趋于涣散。此事朝中有数十名官员自立新党派,名为东林党,意图重新振奋不堪的朝政。皇帝生子有三,钟爱其三子欲立为太子,然据明朝宪法,太子应立长子。

众臣以此要挟皇帝,令其妥协,而节外生枝,双方协议因一官员中饱私囊,随之皇帝得势,与官员就此分道扬镳。官员为皇帝此举,甚为愤怒,一众联名上书,以分廷抗礼。皇帝不以为然,而手下亲信被奏为两面三刀,皇帝与亲信皆无力辩驳,此朝随即无元辅任位。

东林党派力挽狂澜,皇帝大怒勒令大臣,元辅辞呈告老还乡


东林党派,力挽狂澜

他们从《四书》以及朱熹的注释中,得到这种君子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绝不消极退让,也绝不可能放弃自己的职责,君子需要自强不息的奋斗。君子们十分清高与自负,他们在朝政或者在朝外,都处处以自己为榜样,认为自己的品德天下无双,遇到与自己不合的人,就称之为小人。这群哥们是在吏部和都察院工作的,他们优秀的道德感也让他们可以在考核中大刀阔斧的对他们心目中认为道德败坏或不努力上进的官员施以摆布,退官回乡。

这种宗旨堂皇的道德运动,在没有皇帝的主持之下,终究走向了失败。绝对权威的皇帝之所以可以高于一切,并非其判断力出众,这种神秘力量是来自传统赋予的,超过范围的宗教权威。如果官员认为这事情的决断是出皇帝本人而非宦官操纵,就会服从皇帝的圣旨,而东林没有这样的绝对权威,自然不能令人信服,即使不考虑这一点,万历皇帝与大臣由于立太子事件造成不和之后,皇朝两万多名官员已经互相攻击失去道德,几十名官员做出这样的努力确实无济于事。

东林党派力挽狂澜,皇帝大怒勒令大臣,元辅辞呈告老还乡

党同伐异,集团涣散

在万历去世后,本就不合的大臣们的诸多矛盾如同水泵决堤一般爆发。多年前的立太子事件的病根终于在此时,又被重提。互相之间揣摩对方小心思的大臣互相之间开始了公开声讨,问题如同算盘的珠子滑落一样,被撑到了台面上。

一连串问题就此提出:万历对自己继承人的选择犹豫不决时,你们伦理极强的中枢院王锡爵为啥不向皇帝灌输大义?前朝的元辅王锡爵,身在高位,居然同意皇帝三王并立,这不是把太子之位滞空吗?如果不是大臣们没有骨气,爱惜羽毛不敢上奏,国本这么大的事又是怎么拖延如此之久呢?而郑贵妃谋害皇子的阴谋又为何不彻查到底?如此诸多问题,互相指责的官员之间并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决心,而只是想用这些问题把食指指向反对者的鼻子,以此获得主动,仅此而已。

东林党派力挽狂澜,皇帝大怒勒令大臣,元辅辞呈告老还乡

立储详情,节外生枝

一五九零年,申时行被迫离开朝政,皇长子此年七岁半,还未出阁讲学,廷臣们因此担心他长大后无法跟文官们进行交往,不立太子的情况下是无法出阁讲学的。于是所有廷臣向文渊阁四个大学士施压,要求他们运用声望把太子扶上去。这时以申时行为首的四个学士把这个压力甩向皇帝,称无法和大臣交代,如果皇帝不同意,就提出辞呈(古代离职申请)。

皇帝无法拒绝大臣们的坚定意志,他们四个一旦离开,下面的官员没人敢接受这个重要职位了。所以皇帝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说法,如果一年内廷臣不以立太子这件事情要挟他。他可以在一五九二年立常洛(皇长子)为太子,而如果有人继续纠缠下去,立太子这件事就要延后。这个相对妥协的方式提出之后,各个大学士回到了文渊阁把此事稍做了缓和。

东林党派力挽狂澜,皇帝大怒勒令大臣,元辅辞呈告老还乡

阳历十月,工部的一名官员在册立太子的时候,把皇帝册封太子的经费蓄意编造,扩大预算,请皇帝批准,皇帝在明知这件事的情况下做出了让一众廷臣瞠目结舌的决定,朱批写着:朕早已声明不准廷臣在一年内催促我立储,而还官员借着编造预算的名头做出了催促朕的实事,这是在公然违反朕的命令,而根据之前的声明,必须把立储延后。”

这个奏章一下,众多廷臣感到无比忧虑,皇帝如此行为,故意节外生枝,皇帝当成这个样子,怎么维持自己的威信去统一国家?所以众臣联名奏请皇帝收回朱批,且强迫皇帝把立太子这件事付诸实现。

东林党派力挽狂澜,皇帝大怒勒令大臣,元辅辞呈告老还乡

龙心震怒,降旨勒令

这样大规模的抗议使皇帝非常的震怒,申时行知道此事后,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立刻向皇帝上奏了一份揭帖,表示联名奏章虽然有他的名字,但是他事先并不知道这件事。

皇帝被孤立的情况下十分感谢申时行,于是在朱批之中向自己的元辅申时令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

事情本来是到此为止,而偏偏有一个叫做许国的官员截获了这份揭帖。随后交给办公室抄录公布,申时行得知马上进行了阻止,此事不准公布,但为时已晚,帖子早就在文官中传开。而这个文件也违背了皇朝的宪法。重臣知道此事后,由给事中的官员参骇申时行,其中的措辞异常严厉,说其"语以误君。阳附群众请立之议,阴缓其事以为内交之计",

东林党派力挽狂澜,皇帝大怒勒令大臣,元辅辞呈告老还乡

"陛下尚宽而不诛,高庙神灵必阴殛之"大意为申时正是个十足的两面派以及小人,皇帝如果不杀他,皇帝阴曹地府的老爹也会下手杀他。皇帝不以为然,而且降旨把给事中参骇的官员调往外省,官员们知道这件事,情绪如火如荼,一个接一个递上参骇申时令的奏章,申时令再也无法抵御这些道德的控诉,局势十分明朗,他的威信就此扫地, 申时令元辅在皇帝面前一如往常,忠心耿耿,而大臣口中的他即是另一副面孔。

作为皇长子却不受皇帝重视,需联合大臣力抗皇帝,而仍受皇帝驳斥。本朝东林党派因人员稀少终究难以振奋朝政,给事中一案本是册立太子,却中饱私囊,皇帝私人朱批竟被官员截获,明朝至此,已是摇摇欲坠。


参考文献

  • 《万历十五年》
  • 《四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