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如果不听从假诏书之意,能否改变时局,力挽狂澜?

其实说起公子扶苏,无论是后面的史官还是当时天下的百姓,对这个人都有一定的认可。虽然说是暴君的儿子。但是他的性格一点也不像其父亲。面对天下的百姓他心目中一直保持的就是宽厚仁慈的治理理念。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百姓们的日子才会过得安心。受的苦才会少。天下也会更加的稳定。

扶苏如果不听从假诏书之意,能否改变时局,力挽狂澜?

只不过公子扶苏成长路上遭到很多人的陷害。尤其是自己那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弟弟。很多时候都想要置公子扶苏于死地。因为在始皇帝的眼里面,自己的小儿子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小儿子。对于管理国家大事根本就没有这种能力,加上年纪尚小。皇帝不可能将天下重任交给他。最好的人选就是公子扶苏,而真实的皇帝想法,确实是有意想要公子扶苏继位。

扶苏如果不听从假诏书之意,能否改变时局,力挽狂澜?

后来,胡亥为了陷害自己的哥哥,联合赵高使用昌平君的典故陷害公子扶苏,因为昌平君原来是给秦国服务的人,但本人是一个楚国人,后来昌平军统领秦国大军倒戈相向。给秦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并且同时也给秦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在昌平军造反后的几十年里面。昌平君这几个字一直都是非常忌讳的文字。只不过公子扶苏与此人相交甚好,后来胡亥决定利用这三个字除掉公子扶苏。

扶苏如果不听从假诏书之意,能否改变时局,力挽狂澜?

于是就在秦始皇的献祭大典上面。使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士兵大喊昌平君三个字去刺杀嬴政。为的就是能够除掉公子扶苏,其实刺杀嬴政是假。昌平君三个字才是重点。后来公子扶苏遭此陷害。被秦始皇派人到蒙恬的营帐之中进行协作。也是给了扶苏一个学习的机会。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秦始皇已经知道当时宫中已经有人想要对扶苏不利。想要提前扼杀掉这个将要上任的君王。派遣他到蒙恬的营帐之中学习。其实用意就是想让蒙恬去保护他。

扶苏如果不听从假诏书之意,能否改变时局,力挽狂澜?

但是后来结局很不幸,始皇帝在最后一次东巡途中不幸暴毙,死去的时候身边恰好存在的赵高和胡亥两人,这两人于是决定偷天换日,伪造了一份假的诏书,为的就是除掉公子扶苏。公子扶苏在得到假的诏书之后,于是决定听从自己父皇的意思,自杀于军中。

扶苏如果不听从假诏书之意,能否改变时局,力挽狂澜?

随后公子胡亥正式得到整个天下,赵高在朝廷之中权力巨大,根本无人敢惹,甚至出现指鹿为马的搞笑说法,足可以体现当时朝政有多么混乱,朝政一旦混乱,带来影响最大的并不是朝廷本身。而是下面生活当中的民众。朝廷的稳定是民众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如果朝纲混乱,可想而知民众们的管理也会很混乱。本来全国颁布的法律都非常严酷。百姓们很多时候根本喘不过气,这个时候朝廷之中乌烟瘴气。会让下面原本生活困难的民众更加苦不堪言,于是起义频频爆发。

扶苏如果不听从假诏书之意,能否改变时局,力挽狂澜?

如果公子扶苏没有听从假诏书的意思,而得到了自己父皇留下来的征召书,上位管理天下。后来的结局又将会是什么样?天下百姓还会起义纷纷吗?其实就算公子扶苏不遵从假诏书的意思,对于秦国的命运,他不可能再力挽狂澜,因为大局已定。

扶苏如果不听从假诏书之意,能否改变时局,力挽狂澜?

为什么会说大局已定?始皇帝一旦离了人世,整个朝廷之中权力基本上都在赵高的手上,除了赵高之外,李斯也是一个权力最大的人,在沙丘的时候,于是就不得已上了赵高的贼船。就算是扶苏不听从假诏书的意思,他们也会强行将这个人除掉。因为公子胡亥才是这两个人扶持的重点,一旦扶苏上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因为扶苏从他们两个人身上从来就没有看出来有意要扶持扶苏的意思,所以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害怕扶苏上位,因为很可能宰相之位就保不住。但是胡亥上位却不一样,他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人,让这种人登上皇位,不会很大程度上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扶苏如果不听从假诏书之意,能否改变时局,力挽狂澜?

最重要的一点。整个帝国从扫六合开始一直到结束,其实都是因为一个人才存在,那就是嬴政,因为嬴政一个人的强大意志而存在的帝国。在始皇帝离了人世之后,整个帝国肯定要覆灭,因为统治意志不一样。加上在其统治期间天底下的百姓就很受不住严厉的刑罚。加上原来六国残余势力日益壮大,秦国覆灭也就是时间问题,谁都挡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