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蒸月饼?起义信使?细数月饼的前尘往事

月饼,别名小饼、月团。

笼蒸月饼?起义信使?细数月饼的前尘往事

饼如月圆,月兆人圆。中秋合家分食之,祈愿和睦团圆,因循至今。


月饼×源起

月饼溯源,可追至中国古代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笼蒸月饼?起义信使?细数月饼的前尘往事

而关于中秋食月饼之俗,有一说法,当年李靖征讨匈奴八月十五得胜归来,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将胡人献的祝捷饼分于群臣,此后遂有中秋食胡饼之俗,后杨贵妃提议将胡饼易名为“月饼”。

此说虽无可证,但唐人中秋食饼之俗不虚。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有载,“(八月)十五日,寺家设餺饨饼食等,作八月十五之节”。


唐代虽无月饼记载,但宫中流行一种饼食谓宫饼。《洛中见闻》称,一年唐僖宗于八月十五夜吃饼,听闻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宫饼赐予新科进士。

笼蒸月饼?起义信使?细数月饼的前尘往事

月饼一词,则最早见于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该书“蒸作从食类”有“月饼”一项,此月饼不同于今日,是一种笼蒸带馅的发面饼,如今山东河南一带一些农家逢中秋还会制作这种月饼,可视为宋朝遗俗。

而对中秋赏月食饼的描述,明代《西湖游览志会》有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食饼×演变

北宋时宫廷流行中秋食饼,后渐传于民间,苏轼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由此可知当时月饼已用酥油和糖作馅了。

笼蒸月饼?起义信使?细数月饼的前尘往事

相传元朝时,中原人民不满蒙古人残酷统治,便利用馈赠月饼之机,于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起义,赶走蒙古鞑子。在东北地区,仍有“八月十五杀达子”的说法。

笼蒸月饼?起义信使?细数月饼的前尘往事

到了明代,中秋食赠月饼之俗普遍于民间,月饼有了“团圆”之义。《酌中志》有载,“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宛署杂记》亦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此时月饼已是圆形,“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制作工艺也已达到很高水平,供给皇宫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

笼蒸月饼?起义信使?细数月饼的前尘往事

时至清代,月饼制作越来越讲究。形制上,京中祭月的月饼直径一尺多,上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口味上,《随园食单》如此描述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月饼×今世

而今,月饼在用料、做法、形制等方面丰富发展,不仅形成京、苏、广、潮、滇五大派别,更有冰皮、冰淇淋月饼等新秀迭起。

笼蒸月饼?起义信使?细数月饼的前尘往事

一如上元之元宵、清明之寒团,月饼存在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食之本身,是浓缩了人情、盼愿的美好化身。

中秋夜,人团圆,月上碧空,桂花香拂眼,饼甜心更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