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街巷裡的黃鶴樓。 圖/視覺中國

-風物君語-

武漢,到底有多少個名字?

4月8日零時,武漢正式“解封”,對外交通有序恢復。這意味著,沉寂了76天之久的“九省通衢”迎來複蘇,重新恢復運轉。

疫情肆虐的日子,遠離武漢的我們一直將神經繃緊,一邊關注不斷變化的數字,一邊刷著各地搶口罩、屯糧食的新聞。圍城中的人和他們的城市,在過去的兩個半月裡,先是陷入煉獄,然後又在與病毒賽跑中,完成了一場鳳凰涅槃般的突圍。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武漢,重啟!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武漢長江二橋上演燈光秀。圖/人民視覺

“每天不一樣”的武漢從來不缺少話題。但是,在高度緊張的氛圍中,我們已經太久沒有審視她本來的面目。


認識一個人,從其姓名開始。瞭解一座城,也不例外。

“武漢”一詞到底從何而來?


名字,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代號。在重視禮法的傳統宗族社會,一套人名,是由姓、名、字、號等組成的符號系統。


人有各種名號,城市也是如此。以古都南京為例——南京,是其正式的“現用名”,古代的建業、建康、秣陵、金陵、應天、江寧等則是其“曾用名”;“六朝古都” 是其“綽號”或“別稱”。

眾多的城市中,有一些性格固執、從不改名的主兒,如從魯襄公年間(公元前6世紀)開始,至少2500年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邯鄲(早期曾寫作“邯單”“邯丹”);從

古蜀開明王朝遷都時期開始,至少沿用2400多年且不改城址的“成都”。

跟古老的“邯鄲”“成都”不同,“武漢”一詞很年輕。這個從武昌、漢口、漢陽取兩字形成的複合型地名,在江湖上叫開,不過是近百年的事兒。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武漢水系。製圖/Paprika

武漢——從泛稱到特指


“武漢”一詞出現遠比正式地名要早得多。

公元1606年,一位叫李宗魯的文人在《漢陽府學記》中寫道:“武漢間摘發無寧 , 日漢□寢。”此處“武“和”漢”之間應有停頓——武指的是武昌、漢指的是漢陽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位於漢陽的晴川閣,與黃鶴樓、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攝影/李瓊

清咸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曾向朝廷提交 “規復武漢疏”;清光緒年間,譚嗣同則寫有題為《覽武漢形勢》的律詩。可見,將武漢三鎮泛稱為“武漢”,在清晚期已十分流行。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傳為明人仇英繪製的《江漢攬勝圖》,又名《武漢三鎮圖》,武漢市博物館藏。


不過,這時候的“武漢”是對三鎮地區的泛稱。正式的“武漢”地名,誕生在1926年的武漢國民政府時期。但是,第二年發生“寧漢合流”,首都遷往南京辦公。新誕生的“武漢”只當了半年多的首都。

這時,剛剛合併不久的武漢三鎮又被拆分——經濟上最牛的漢口成為特別市相當於今天的直轄市;武昌繼續擔當省會;漢陽改稱漢陽縣。等到新中國成立,三鎮再次合併,作為城市名的“武漢”延續至今。

武漢的“漢”——從天而降


“武漢”誕生之初就開始簡稱“漢”,如當時的歷史事件稱為“寧漢合流”。再往前追溯,“漢”取自漢口、漢陽,得名於二者的母親河漢江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漢江——武漢母親河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漢江夜景。圖/視覺中國

不過,漢江之“漢”,最早不是地名,而是指天上的銀河。先秦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關中、河洛,漢江上游穿行在秦巴山區,對於平原地區的人來說,河流彷彿懸在天空。由此衍生的類似詞語有霄漢、河漢等。楚漢戰爭時,漢中為劉邦封地。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這條“天河”衍生出了漢王朝和漢民族。


武漢的“武”——鳩佔鵲巢


武漢的“武”來自武昌。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從三國時期開始到民國初期,它在今鄂州市已使用了近1700年。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原本叫夏口、江夏,直到隋朝設立武昌郡,元代改為鄂州,後改稱武昌路,明清稱為武昌府,但其駐地仍叫江夏縣,而“武昌縣”此時仍在鄂州。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武昌首義廣場雕塑。攝影/杜石

清末,武昌起義打響,這裡的武昌指的是武昌府,而不是七八十公里外的“老武昌”。1913年,原江夏縣正式改名武昌。

武,原本屬於鄂州;漢,原指漢中盆地。而武和漢的最終相遇並形成CP,實屬不易。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背後便是黃鶴樓和晴川閣。圖/視覺中國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歷史上的武漢,有哪些“名字”?


兩江四岸的地理格局,是孕育武漢的襁褓,也是武漢三鎮的基本肖像。然而,這種看似穩定的面貌,從古至今,無時無刻都處於劇烈變動中。


武漢歷史上的第一個名字,肯定已經無法考證。據考古發現證實,今約3500多年的商代盤龍城,是武漢地區最早的城市遺址。盤龍,不是它原本的名字,是以考古發現地位於黃陂區盤龍湖畔而被考古學家命名的。這座幾乎和鄭州商城(商代早中期都城)同時期的城邑,被視為“武漢之根”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長江邊的武漢人。攝影/谷一鳴

盤龍古城出現後一千多年,秦漢時期,武漢主城區開始出現城池,主要是軍事性質的城堡。今武漢地區有記載的城市發展史,由此拉開序幕。


沙羨( yí )、塗口、郤月——武漢主城登上歷史舞臺


先秦的武漢地區,儘管屬於楚國的天險要塞,但因雲夢大澤所在,地勢低窪,那裡很難誕生繁華的城市。

到了漢代,今武漢主城區終於有了郡縣——郡為江夏,今武漢主城區屬沙羨管轄,縣城駐地叫塗口,誕生於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位於

今江夏區金口街;東漢末期,縣名不變,時任荊州牧的劉表將縣城駐地遷徙到郤(xì)月。它位於在當時漢水注入長江的東岸。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武漢長江隧道。攝影/朱雲峰

沙羨縣郤月城,成為今漢陽區域第一座有名字的城堡

。漢末三國時代,梟雄並起,劉表在江漢交匯處設立城池,是為防禦對此虎視眈眈的孫吳。武漢地區,成為天下角逐長江沿線的重要角色。

東漢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南方兩大軍閥孫吳和劉表火拼,前者佔據沙羨縣之後屠城,郤月城被焚燬。


江夏、夏口——拉開三國序幕,見證魏吳對立


隨後的赤壁大戰中,今長江北岸的漢口地區出現了一個閃亮的名字——夏口城,因為夏水(漢水古稱之一)注入長江而得名。當陽坡一戰,劉備三兄弟南下,請求與孫權聯合抗曹,他本人率軍進駐夏口。

大戰的主戰場赤壁,位於夏口以東。那一戰,孫劉聯軍擊退曹操。八百多年後,蘇東坡遊覽古戰場,並留下了《赤壁賦》道"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龜山電視塔。攝影/wenidon


文中提到的武昌,並不是今武昌,而是武漢以東75公里的鄂州市——據說它的命名,是為表達孫權“因武而昌”的願望。一年之後,孫吳一方在今漢陽設魯山城,因在魯山(今龜山)而得名;公元223年,在當時的江夏山(又名黃鵠山,今蛇山)築城,也名叫夏口,屬江夏郡管轄,與漢陽地區的舊夏口隔江相望

汝南、江夏——南北王朝對峙,城頭變幻大王旗


時間來到南北朝劉宋時期,昔日的夏口從縣城駐地升級為更高的州駐地,因為它是郢州首府,所以又稱郢城;曾經的塗口城此時改名“汝南”,為江夏郡駐地。也就是說

,在今武漢的長江以南地區,先有一個“省會”,後有一個“地級市”。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武昌江灘。攝影/wenidon

隋朝初期把郢州改為鄂州——此鄂州駐地在今武昌區,而不是今鄂州市。同時,原汝南縣改名江夏,縣城從塗口遷至今武昌區

此地從那時開始一直稱為“江夏縣”——從隋朝到清末,持續了1300多年。

武昌——“借”來的地名,最終變成省會


元代設立湖廣行省,武漢地區開始稱鄂州路,後改名武昌路——注意!這個武昌,自三國時期設立以來,指的是今鄂州市一帶,此時首次被今武昌區所用,但縣城仍叫江夏,是行省的治所,這是武漢地區首次成為“省會”。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今湖南、湖北前身湖廣承宣布政使司(俗稱“湖廣省”)設立,駐地稱武昌府(“武昌縣”仍在鄂州)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武昌區武漢綠地中心。攝影/朱雲峰

漢津、漢陽——江北出現新城,“漢陽”正式誕生

隋開皇年間,江南設立江夏郡的時期,江北誕生了沔陽郡,下設漢津縣。到了隋煬帝大業二年 (公元606年) 漢津改名漢陽,是新設

沔州的首府。從此,“漢陽”作為縣名出現。從此時開始,武漢所在的大江兩岸出現了兩大區域中心——漢陽和武昌(江夏縣)城市對峙的格局

漢陽、漢口——“兩漢”分家,“三足鼎立”形成


公元15世紀,明成化年間,江漢平原發生了一次巨大的洪災。洪水退去之後,人們發現:漢江改道了!漢江下游拐了個大彎兒,來到了漢陽城北。按照陰陽取名法則,“漢陽”應改“漢陰”。但是出於文化習慣,“漢陽”依然沿用至今。

漢江改道,從原漢陽縣東郊切出一塊土地。這裡南靠新的長江、漢江交匯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座繁茂的碼頭商埠,

因靠近漢江河口,而被稱為“漢口”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漢口龍王廟。攝影/Han翰

到了明末清初,級別是鎮的漢口發展為數一數二的都市:“火煙數十里,行戶數千家,典鋪數十座,船泊數千萬,九州諸大名鎮皆讓焉。”(出自清乾隆《漢陽府記》)

最終,行政級別遠不如武昌、漢陽的漢口完成逆襲,在經濟地位上反超兩位前輩。近代外國人口中的“中國的芝加哥”指的就是漢口。1899年,漢口地區設立夏口廳,漢口與漢陽正式分治。雖然行政地名叫夏口,但習慣上仍稱漢口地區。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中國的芝加哥”漢口夜景。供圖/HANS漢聲

今天的大武漢地區,漢陽、武昌仍作為行政地名存在,而漢口之地被礄口、江岸、江漢三區取代。

綜上可知:兩千多年裡,武漢地區的地名,令人眼花繚亂。如果把武漢比作一個人,他的個人信息 “曾用名”一欄,可列出一長串:沙羨( yí )縣、塗口、郤月、江夏、夏口、汝南、漢津、漢陽、漢口……反觀四川的省會,從建城到今日,“成都”的名號已經沿用兩千多年。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江漢關夜景。攝影/Han翰

李冰父子治水成功後的川西平原,是寧靜安逸的,這造就了靜若處子、城址穩定的成都。地處長江中段,銜接中原和南國的武漢,一開始就在“大江東去”“驚濤拍岸”中成長,始終是各種勢力的角逐的舞臺。

這樣的武漢,註定是充滿變化的。到了今天,這種慣性依然還在,比如武漢的城市形象口號——每天不一樣。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漢口古德寺。攝影/toby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大都市時代,武漢應該叫什麼“都”?

有影響力的國內外都市,常有響亮的綽號,如北京的“帝都”、上海的“魔都”、廣州的“花都”、洛陽的“神都”。歷史上,武漢的前身江夏、漢口等也曾有“江城”“中國的芝加哥”“九省通衢”等稱號。不過,它們要麼不夠簡練,要麼標籤不夠鮮明。

至今,武漢沒有一個叫響的“X都”稱呼。究其原因,還是跟武漢的複雜身世和多元文化有關。易中天先生曾用一串四字詞彙形容武漢,其中有八個字極其精闢:“四海呼應,五方雜處”,但他同時又說:這當然並非說武漢是一個“最說不清的城市”。沒有什麼城市是“說不清”的,武漢就更是“說得清”,只不過有些“不好說”。

在風物君看來,今日的大武漢至少配得這些稱號。


“水都”武漢——舍我取誰

李白曾將唐代的武漢江南地區稱為“江城”,當代武漢因湖泊、溼地雲集而有 “百湖之城”美譽。綜合起來,武漢可稱“水都”。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武大珞珈山下的東湖凌波門,夏季游泳聖地。攝影/田野

首先,她河湖極多。這裡有中國第一大河長江橫穿、長江中下游最大支流漢江縱貫,超過5公里的165條河流,372個湖泊,加上人工運河、水庫,構成了極其發達的水系。

其次,她水域廣袤。發達的水系覆蓋的水域面積為2117.6平方公里,佔武漢總面積的1/4,是全國水域比率最高的大城市。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東湖聽濤景區。攝影/田春雨

第三,她水資源豐富。地下水淨儲量128億立方米,地表水總量7145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萬千瓦,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全國平均水平40倍。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青山戴家湖公園。攝影/餘堯

“路都”武漢——當仁不讓

長江、漢江組成的水路航道造就了古代武漢的勃興,近代武漢的壯大;而溝通南北的鐵路大動脈——京廣線與黃金水道長江的交匯,奠定了武漢全國交通心臟的地位。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武漢的發達水路,從近至遠依次可看到武漢長江大橋、長江二橋和二七長江大橋。攝影/谷一鳴


水路方面,武漢位於我國最大水運動脈長江中游,是三大內河港口之一;

高鐵方面,以武漢為樞紐的路線可通往全國12個方向;

地鐵方面,武漢是我國地鐵營運里程最長的五個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11月, 9條線路總長339公里,居全國第五;

公路方面,溝通北京和深圳的107國道、溝通東南和西北的316國道、北緯30度附近的318國道均從武漢穿過。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武漢竹葉山立交橋。攝影/朱雲峰

作為全國的“九省通衢”,武漢的路網幾乎沒有死角:高鐵、公路、地鐵、隧道、立交橋、航空、水運等一應俱全,這一點連北京、上海、廣州都無法做到。武漢稱“路都”,應該沒有爭議。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穿城而過的武漢地鐵1號線。攝影/田春雨


“橋都”武漢——名副其實

水多之地,橋樑必不可少。古代武漢曾有成千上萬座橋樑,至清末存世131座橋。現代化橋樑時代,武漢日漸成為名副其實的“橋都”。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鸚鵡洲長江大橋。攝影/盧小沫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說的是武漢長江大橋,它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號稱“萬里長江第一橋”。此後,武漢跨江大橋陸續建成11座,漢江之上也有了11座橋樑。湖泊眾多的武漢,還有百餘座跨湖的橋樑。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楊泗港長江大橋。攝影/寧波,供圖/HANS漢聲

單論大型橋樑數量,重慶不輸武漢,但武漢不僅擁有橋樑,還盛產了許多造橋國家隊,如中鐵大橋局、中交二航局、中鐵大橋院、中鐵建大橋設計院等均位於武漢。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顏值頗高的藍色古田橋。圖/圖蟲·創意


“學都”武漢——學子百萬


今日的武漢坐擁83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當地媒體報道,武漢有130萬在校大學生,是全球大學生最多的城市。這個說法有所誇大,但武漢大學生多是不爭的事實。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提起武大,必談櫻花。攝影/wenidon


國家統計局2019年度數據顯示,武漢普通高校在校生數量近97萬人。武漢市發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至2019年底,全年在校研究生14.93萬人、本專科在校生100.69萬人,總量超過115萬。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華中科技大學秋色航拍。攝影/田春雨

公辦大學方面,武漢的高校數量、質量俱佳。985、211時代,武漢有7所高校在列;“雙一流”時代,武漢有7個高校、29個學科上榜。以城市為單位,這個成績單僅次於北京、上海、南京。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製圖/Paprika

民辦大學方面,武漢辦學水平全國領先。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發佈的排行榜中,武漢地區有15所高校入選頂尖民辦大學和一流民辦大學榜單。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波樓。攝影/馮加薪


“花都”武漢——四季賞花無盲區

為了提供專業賞花服務,武漢專門設立一個叫“武漢賞花辦”的機構,其每年都會發布

《武漢賞花地圖》,每次出爐都引發一波刷屏。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東湖磨山櫻園賞夜櫻。圖/視覺中國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東湖梅園。攝影/田春雨

在別處,賞花多分淡季和旺季,但在武漢,賞花貫穿全年:武漢大學的櫻花剛掀起熱潮,東湖的牡丹、黃陂的杜鵑馬上開始接棒。春天看完桃花、杜鵑,夏天的荷花、水蓮接踵而至;秋天的桂花、紅葉剛落幕,冬天的梅花剛好開始綻放。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東湖櫻園賞花遊人。攝影/wenidon

在別處,賞花多集中在公園,而在武漢,花景遍佈全城:武漢市的旅遊景區名錄中,有13處直接以花為名;武漢市2019年發佈的賞花線路中,城郊特色賞花點有38個;此外,武漢70個較大的規模公園和廣場中,其中有60多個有自己的招牌花。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漢口江灘蘆荻花開。圖/圖蟲·創意

“吃都”武漢——早晚吃喝不重樣

以早餐聞名的城市有很多,但只有武漢誕生了這個極具儀式感的詞語—— “過早”。多次品嚐武漢市井美食的蔡瀾先生,將武漢稱作“早餐之都”。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排隊買熱乾麵的市民。攝影/toby


關於武漢早餐的種類,沒人進行過專門統計。面對這個問題,武漢人會說:這裡的早餐有上百種,吃一個月也不會重樣!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武漢早餐攤的燒麥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武漢早餐攤的燒麥和豆皮。攝影/姜軻

武漢的美食之絕妙,在於它的口味幾乎讓各地人都難以拒絕。這要感謝地理區位的恩賜:四通八達的武漢,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來此經商、雜居。正如葉調元在一首《竹枝詞》中所描述:“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武漢吉慶街夜市。圖/視覺中國

跟其他城市不同,武漢的美食集中營幾乎沒有死角。美食街遍佈兩江四岸,如蘭陵路、石牌嶺、長堤街、車站路、天聲街、六渡橋、北湖;各大商場、各大高校,也都有自己的招牌美食;一天即將結束時候,武漢人將在宵夜中結束一天的生活,夜色中等待安撫他們味蕾的有小龍蝦、涼麵、燒烤、炸炸、牛雜、串串、滷菜。

武漢的名字到底有多傳奇?“武”來自鄂州,“漢”來自陝西

▲ 武漢保城路夜市。攝影/朱小馬

這就是“武漢”,一個擁有過千百個古老地名的武漢,一個在各個領域不斷被賦予新“綽號”的武漢!


- END -

文丨羽毛

製圖 | Paprika

封圖 | 人民視覺


孫中山:《建國方略》之“實業計劃”篇

武漢市教學研究室 編:《武漢地理》

趙鵬璞:《戰國政治地理格局研究》

馮大誠:《關於武漢的若干歷史地理知識及可能的誤會》

羅威廉 著,江溶等譯:《漢口:一箇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