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小人得志

強項者未必為窮之路,屈膝者未必為通之媒。故銅頭鐵面,君子落得做個君子;奴顏婢膝,小人枉自做了小人。

———《小窗幽記》

為什麼總是小人得志


[譯文]剛正不阿的人未必會走上山窮水盡之路,諂媚屈膝的人未必會獲得榮通顯貴的媒介。所以銅頭鐵面,君子甘願做個君子;奴顏婢膝,小人白白做了小人。

這還是作者的一廂情願,小人自然不會都有好下場,但是,若論“得志”者,還是小人多得多。


宋人詹初有一首詩寫道:


世道已趨末,人心覺更殊。


逐逐在勢利,權勢競吹噓。


忠言翻為怨,成風在諂諛。


諂諛勢立至,勢去還躊躇。


小人誇得志,君子思歸歟。


不忍同世濁,深山高結廬。


閉門守吾拙,勢利安可居。


勢利一時榮,時過禍反予。


不如守貧賤,履道常坦如。


所以介然志,三公不易諸。


為什麼總是小人得志


雖說小人也有運盡的時候,可是,接替小人的,往往還是小人。

東漢名士範滂被捉。知縣接此公文後不上堂而哭泣,範滂說:“一定是朝廷要捉我,知縣不願捉我。”範於是自己去縣衙投報。知縣是好官。範自上囚車時,母與二子同送。範對母說:“吾不孝,不能侍奉老母而犯罪入監。”母說:“你能與名土李膺等一同下獄,吾心喜甚!”範回頭對二子說:“我此去不回,有話教訓,壞人不好,勿做,好人如我亦不好。”

讀罷此故事,我淚流滿面。恨不能遇上這樣大寫的人。

範滂的故事,也給蘇軾樹立的榜樣。


為什麼總是小人得志

蘇軾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範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你能學範滂,難道我就不能跟滂母一樣嗎?

蘇軾母親的回答,可謂鏗鏘有力。

不知道蘇軾之母回答完會不會覺得苦,偉人的母親自己必先背上十字架。

為什麼總是小人得志


為什麼總是小人得志


為什麼總是小人得志


倒是《小窗幽記》的另一句話更切合實際:

一世窮根,種在一捻傲骨。

即:一生困厄的根本,就種在一點傲骨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