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小人得志

强项者未必为穷之路,屈膝者未必为通之媒。故铜头铁面,君子落得做个君子;奴颜婢膝,小人枉自做了小人。

———《小窗幽记》

为什么总是小人得志


[译文]刚正不阿的人未必会走上山穷水尽之路,谄媚屈膝的人未必会获得荣通显贵的媒介。所以铜头铁面,君子甘愿做个君子;奴颜婢膝,小人白白做了小人。

这还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小人自然不会都有好下场,但是,若论“得志”者,还是小人多得多。


宋人詹初有一首诗写道:


世道已趋末,人心觉更殊。


逐逐在势利,权势竞吹嘘。


忠言翻为怨,成风在谄谀。


谄谀势立至,势去还踌躇。


小人夸得志,君子思归欤。


不忍同世濁,深山高结庐。


闭门守吾拙,势利安可居。


势利一时荣,时过祸反予。


不如守贫贱,履道常坦如。


所以介然志,三公不易诸。


为什么总是小人得志


虽说小人也有运尽的时候,可是,接替小人的,往往还是小人。

东汉名士范滂被捉。知县接此公文后不上堂而哭泣,范滂说:“一定是朝廷要捉我,知县不愿捉我。”范于是自己去县衙投报。知县是好官。范自上囚车时,母与二子同送。范对母说:“吾不孝,不能侍奉老母而犯罪入监。”母说:“你能与名土李膺等一同下狱,吾心喜甚!”范回头对二子说:“我此去不回,有话教训,坏人不好,勿做,好人如我亦不好。”

读罢此故事,我泪流满面。恨不能遇上这样大写的人。

范滂的故事,也给苏轼树立的榜样。


为什么总是小人得志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你能学范滂,难道我就不能跟滂母一样吗?

苏轼母亲的回答,可谓铿锵有力。

不知道苏轼之母回答完会不会觉得苦,伟人的母亲自己必先背上十字架。

为什么总是小人得志


为什么总是小人得志


为什么总是小人得志


倒是《小窗幽记》的另一句话更切合实际:

一世穷根,种在一捻傲骨。

即:一生困厄的根本,就种在一点傲骨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