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歷史學家的技藝》

我相信對很多人來說歷史是個陌生的學科,我也相信“歷史究竟有什麼用?”是個困惑多數人已久的問題,也正是因為這個問題,歷史學總在冷門學科的範疇之內,那麼,歷史究竟有什麼用呢?帶著“歷史有什麼用”這一問題,我閱讀了馬克·布洛赫的《歷史學家的技藝》。讀完,我大致瞭解到這本書是作者為歷史學的吶喊與辯護。

馬克·布洛赫的《歷史學家的技藝》是由一個問題開始的:“告訴我,爸爸,歷史有什麼用?”這是馬克·布洛赫的小兒子向他身為歷史研究者的父親提出的,正是因為這個不經意的問題“切中了要害,童言無忌,他的發問恰恰是針對史學存在的理由而言的。”馬克·布洛赫深入思考並結合自身實際,寫了《歷史學家的技藝》,並“但願本書能夠作為我的答案”。

《歷史學家的技藝》是一部憤世之作,也是作者一生史學思想的總結,全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歷史、人、時間”,第二章“歷史的考察”,第三章“歷史的考證”,第四章“歷史的分析”,第五章“歷史的因果”。第一章是總論,剩下的四章構成了歷史研究的完整過程,第一步發現史料;第二步對發現的史料進行考證,分析其真偽;第三步對史料進行分析,書中作者認為史料無論真偽,對歷史研究都是有益的,連偽造的史料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最後發現歷史的秘密,得出因果關係。

第一章“歷史、人、時間”主要講了“歷史學是什麼”這一基本問題。在書中,作者認為歷史學是時間中的人類的科學 。在“由古知今”小節中,馬克·布洛赫認為認識前一階段對於認識後一階段是必不可少的。“單一的事件無法闡明事實的真相”表明了馬克·布洛赫作為年鑑派開山祖師的整體史觀,“由今知古”這一小節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第二章“歷史的考察”批判了一個觀點:對過去的瞭解必然是'間接'的。在“歷史考察的一般特徵”小節中,馬克·布洛赫認為不存在完全“間接”的歷史觀察,而“間接”觀察卻對了解歷史真相必不可少,“直接”觀察卻總是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在“證據”小節中,馬克·布洛赫提出了“有意”、“無意”兩種史料的劃分,他還認為歷史學家應該關注多樣史料,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也可以與他人合作,共同進行研究。在“證據的流傳”小節中,作者通過批判編纂目錄類工具書對史學研究毫無意義,從而為目錄學證名,並認為對新史料的保密是制約後世史學研究的一大障礙,這一觀點與嚴耕望先生相同。

第三章“歷史的考證”主要介紹了辨別史料真偽的方法和意義。馬克·布洛赫認為辨別史料一可依據常識,二可依靠理性。馬克·布洛赫指出輕視考據和過分重視考據都是不可取的,辨別史料真偽只是第一步,就像嚴耕望先生在《治史三書》中,在史料豐富的情況下,不要跟著自己的想法去尋找史料,這極容易把偶然的重複當作正確的史料,不利於史學的研究。

第四章“歷史的分析”討論了對歷史事件應該保持的態度以及如何理性對待歷史分期。馬克·布洛赫反對隨意批判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當今社會很多人片面瞭解歷史,再加上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刻意引導,很多人並不能理性的對待。馬克·布洛赫認為用我們所在的時代標準去衡量歷史人物並評判其功過得失是不理性的,不符合歷史研究原則的,作為一名歷史研究者,應用以理解和包容的態度。另外,作者還討論了“術語”,馬克·布洛赫在書中指出,歷史學作為人文學科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測量標準,術語的含義也會根據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所以我們在寫歷史文章的時候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機械的搬運外一起,這需要視情況而定。

第五章“歷史的因果”主要介紹瞭如何利用因果關係,並將它作為認識歷史的工具。歷史的推理與社會實踐並無差別,就像軍事史家在分析戰爭勝利的因素時會忽視那些最常見、最普遍的前提條件。書中,馬克·布洛赫把原因分成各種等級只是為了方便思考,不能將其分類絕對化。現實具有無限的多樣性,生活本身具有無限的多元性。

《歷史學家的技藝》展示了布洛赫的史學觀點,雖然有年鑑派史學家對其總體觀提出質疑,“總體史顯然是沒有意義的,它是一種願望,標誌著一個方向,只是一種不明智的雄心”,但是不能因為有質疑就否定布洛赫對歷史學的貢獻。就像布洛赫在結尾寫到“歷史的原因不是想當然的”,布洛赫寫就《歷史學家的技藝》也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