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临帖,没必要一模一样,为啥启功和沙孟海都这么说?

学习书法离不开临帖,临帖的重点是什么呢?喜欢书法的都明白,临帖就是要追求形神兼备,就像清代的王淑在《论书滕语》中说的那样:“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王淑说的非常有道理,如果是初学书法的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形态上的精准,至于“神似”嘛,那是达到“形似”之后的事。

临帖要写得像,这基本上是大家都人认同的常识了,可还是有一些书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就说启功吧,他在《启功给你讲书法》中曾这么说:“或问临帖苦不似奈何?告之曰:永不能似,且无人能似也。即有似之,亦只是略似,貌似,局部似,而非真似。苟临之即得真似,则法律必不以签押为依据矣。”不光启功先生这么说,沙孟海先生在谈论起书法临帖的时候也曾强调说:“临帖不是描字,没必要和古人写得一模一样。”

书法临帖,没必要一模一样,为啥启功和沙孟海都这么说?

书法临帖,没必要一模一样,为啥启功和沙孟海这么说呢?个人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理论上是不可能一模一样的。

就像启功先生说的那样,你临帖功夫再高,也只能算是局部上相似,或者说是接近于相似,根本没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一模一样。

再者,虽然书法临帖注重形似,但这是建立在笔法正确的基本上的,如果单纯的为了写得像而在那刻意地描画的话,就失去了临帖的意义了。这也是沙孟海一直强调临帖不能“描字”的原因。

从我个人有限的学书经历来看,在临帖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字形往深处看,要明白古人是通过什么具体的笔法来实现笔画形态的表现的,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把原理吃透了,比单纯的表面模仿要重要的多。

书法临帖,没必要一模一样,为啥启功和沙孟海都这么说?

阶段不同,临帖的重点也不同。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是初学书法,没有任何笔法的概念,也没有结体上的认识,那么,你就照着字帖来就行了,人家怎么写你就怎么临,先把基本打牢了再说。

经过反复地练习,你再去临帖的时候,自然会在下笔的时候不自觉地加入自己养成的用笔想法。这个时候,临帖的时候就有自我的存在了,不会再像之前那样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大家想一下,王铎临帖为什么和原帖出入那么大?是他不具备写得像的功力吗?当然不是,主要是因为他本身已经足够强大了,没必要啥都跟在人家后面。启功和沙孟海先生之所以强调不要一模一样,我认为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书法临帖,没必要一模一样,为啥启功和沙孟海都这么说?

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勇气。

书法艺术具有个人性,同时也具有时代性。现在的我们,即使临一辈子的王羲之,也不可能完全再现魏晋时期的风采。反过来说,当今的书法,也不是完全不值一提的,也有很多符合现在这个时代的闪光点。书法艺术要想健康地往前发展,继承的基础上,还少不了每个书家的突破和创新。就像《翰林粹言》中说的:“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法;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

最后,愿我们写出来的字,都有“我”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