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從近代的亞洲歷史上看到,日本是一個不滿足現狀的國家自明治維新後更加愈演愈烈,從明治時期開始據統計這個彈丸國家有著驚人的爆發力,先後十餘次向俄國、大清國、朝鮮等亞洲地區就侵略,每次戰爭勝利之後都會為戰役設計一款紀念章來授予參加的士兵進行作為戰功的褒獎來增加士氣和使命感,這就是(軍牌)日本從軍記章。

確定勳賞立法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賞牌、從軍牌圖式

1875年(明治8年)4月14日,日本政府頒佈太政官佈告第54號《賞牌、從軍牌制定之事宜》,設立了八個等級的“勲等賞牌”(旭日章的等級劃分),以彰顯勲績和功勞;同時還設立了“從軍牌”以紀念戰事,參戰者無論軍階高低、建功與否,凱旋後均可獲得。第二年即明治9年,11月15日太政官佈告第141號將“賞牌”改稱“勳章”和將“從軍牌”也改稱為“從軍記章”。太政官佈告在第54號同時規定了的從軍記章的材質及造型:從軍記章的牌身及飾板為銀製,章主體圓形,正面鐫刻桐條紋兩束上鐫刻“從軍記章”四字,背後銘年號;綬寬一寸,綠白條紋相間。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賞牌、從軍牌制定之事宜

在其後日本所頒佈的所有從軍記章中,僅明治七年臺灣出兵一枚嚴格遵循了太政官佈告第54號中對於形制的要求。之後的每次戰役事變時,均專門發佈敕令對記章的材質、綬帶顏色、章體形狀以及圖案進行不同的單獨規定來區別對待。這是因為當初在頒佈這個法案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製作的成本和形質的相同性,從軍章的正面圖案如果都是相同,僅背面銘刻年號以示區分的話會造成辨識度不足。就等於佩戴了多個戰役的從軍記章受勳者會讓人看上去戴了一串同樣的勳章沒有差異區分性。

明治七年從軍記章

1871年,琉球國(公元1350-1879年間的中國藩屬國,今日本沖繩縣)的船隻遇颱風飄到臺灣,與臺灣高山族人發生流血衝突,死54人。事後中國(清朝)以“撫慰”的方式解決,1873年11月,日本政府派外務卿副島種臣出使中國,隨員柳原前光到清政府總理衙門詢問琉球漂流民被殺事宜,提出“貴國臺灣之地....所施治者僅及該島之半,其東部土番之地,貴國全未行使政權,番人仍保持獨立狀態。前年冬我國人民漂流至該地,遭其掠殺,故我國政府將遣使問罪。總理衙門大臣毛昶熙則以“.夫二島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決在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過問?”柳原前光堅稱琉球為日本國土(日本已於1871年將琉球國作為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1872 年又改設為琉球藩,中國方面應按國際法懲辦兇手。毛昶熙讓步稱“殺人者皆生番,不服王化。”柳原前光則表示“生番害人,貴國舍而不治,我卻將問罪島人。”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牡丹社事件

1874年2月6日,日本政府通過《臺灣番地處分要略》。4月組成由西鄉從道陸軍中將率領的“臺灣生番探險隊”共3000人(其實就是名副其實的武裝軍隊咯),乘艦隊登陸於臺灣琅嶠。5月18日同臺灣高山族人交戰,殺死牡丹社酋長阿實祿父子。7月,“臺灣生番探險隊”以龜山為中心建立都督府,此後日方先後增兵13批共3658人,中方得知此事,立即向日本政府發出質問,同時指派福建船政大臣沉葆楨率領中國政府軍前往臺灣進行交涉並暗中備戰。

最終經過一番外交鬥爭後, 雙方政府於10月31日簽訂《臺事專條》【即中日《北京專約》又稱《日清兩國互換條款》】,明治七年從軍記章牡丹社事件(中國),徵臺之役(日本)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王國船難者遭臺灣原住民出草殺害而出兵攻打臺南原住民部落,以日清雙方簽訂《北京專約》結束,這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強迫清政府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交付“日本國從前被害難民之家”撫卹銀10萬兩和日方在臺灣修道建房等經費40萬兩。12月20日,“臺灣生番探險隊”退出臺灣。從此日本在國際上聲勢大振,在1879年4月宣佈吞併琉球並將其更名為沖繩縣,邁出了力圖實現“八紘一宇”的第一步。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牡丹社事件的死傷人員公墓

在《北京專約》中,明確規定:“該處生番,中國自宜設法妥為約束”,日本公開承認“生番”住區屬中國領土。但是,日本後來卻確實利用《北京專約》作為併吞琉球的藉口。1875年3月,大久保聽從法籍法律顧問巴桑拿的進言,開始將1874年北京專約曖昧的條文詮釋歪曲,“解釋成保民義舉乃中國承認琉球屬日,以便作為日本對琉球侵略的張本及所謂法理根據”。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明治七年從軍記章正反面

授予對象:

  1. 明治七年從軍記章是授予參加過臺灣出兵的軍人、軍屬。 根據帝國賞勳局送交給內閣的“明治九年至十二年賞勳局報告書”中記載:臺灣之役從軍記章分別授予陸軍軍人及軍屬2352人,海軍軍人及軍屬286人,共計2638枚。
  2. 這裡的“軍屬”是指未受過軍事訓練的軍隊文官、軍法法官、秘書、書記員、司書、翻譯等文職人員,在軍隊裡從事後勤保障等工作,他們服務於戰爭,同樣有資格獲得從軍記章。

獎章數據

  • 形狀:圓型
  • 材質:銀
  • 直徑:25mm
  • 正面:左右對稱的兩組桐葉交叉環繞著篆體漢字“從軍記章”
  • 背面:“明治七年,歲次甲戌”兩行楷體漢字
  • 樣式:銀質,銘刻篆體漢字“臺灣”銘條
  • 綬帶:寬36mm白色絲帶,中央26mm為白色,兩邊為綠色各5mm
  • 從軍記章盒:本色木盒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首枚從軍記章的證書,日本政府對其給予了充分的重視

作為首枚從軍記章,日本政府對其給予了充分的重視,證書用紙與勲記完全相同,記章圖像還用了彩色套印,這在明治早期是高等級勳章勲記才有的待遇。明治七年從軍證書是將陸軍中將山縣有朋的署名放在賞勳局總裁之前,而且鈐蓋陸軍之印,說明此時從軍記章的頒發主體還是軍部,賞勳局僅起核准和備案的作用,軍事色彩十分濃厚。之後的從軍記章由於發行數量巨大,其證書無論是從印刷質量、用紙還是尺寸方面都遠不及明治七年從軍記章證書規模了。

明治二十七八年從軍記章

1884年,中國與法國為爭奪越南等地而交戰,駐朝清軍兵力大減。日本方面藉此機會,密令駐朝鮮公使竹添進一郎策劃朝鮮開化黨人樸永孝、 金玉均、洪英植等發動政變並幫助其制定政變計劃。12月4日洪英植等發動甲申政變,引日軍入宮。中國駐朝鮮大使袁世凱當即率2000名清軍攻入王宮並擊敗日軍和開化黨,救出朝鮮高宗李熙,不久處死洪英植等七人,並追捕樸永孝。後李鴻章、伊藤博文於1885年簽訂《天津條約》,宣佈兩國均自朝鮮撤兵,並約定“將來朝鮮如有事,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行文知會;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1894年3月,朝鮮東學黨黨魁崔時享於全羅道聚眾起義,發檄征討日寇、驅逐權奸,李熙當即請求中國出兵援助。4月,中國派直隸提督葉志超率軍赴朝鮮並駐屯於牙山,並按《天津條約》規定電告日本。東學黨得知中日軍隊已至,不戰而潰。5月,袁世凱見叛亂已平,要求日本同時從朝鮮撤兵。日方表示要求兩國共同留兵並主持改革朝鮮內政,為清廷所拒。6月,日軍突入王宮,囚禁李熙並命李是應主國事。後者為報囚禁之恨,下令驅逐在朝鮮的所有華人出境(後日本發現李是應也曾寫信要求東學黨北上與清軍一起驅逐日軍)。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甲午戰爭

中國北洋大臣李鴻章發覺事態不妙,急調總兵衛汝貴、提督馬玉昆率軍由大東溝登陸,進駐平壤;另調北洋陸軍十餘營分梯次渡海馳援朝鮮。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中國清朝政府對日宣戰,日本明治天皇也發佈宣戰詔書,正式宣戰(因按照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中國稱為甲午戰爭,日本則稱為日清戰爭),此時相當多的西方人認為中國將會獲勝。但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時間,經歷豐島海戰(前文所述)、成歡之戰、平壤之戰、黃海海戰、九連城之戰、旅順口之戰、威海衛海戰、營口之戰及澎湖之役等數場戰役,中國節節戰敗,最終於1895年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談判。

1895 年4月17日簽署《馬關條約》宣告停戰。條約指明,中國須承認朝鮮為獨立國,撤出朝鮮半島。割讓臺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向日本開放包括沙市、重慶、蘇州、杭州作為通商口岸。並向日本支付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0.3億兩為換回遼東半島的費用)。同時承認日本船隻有權沿內河駛入上述個通商口,日本貨物在中國內地必須免去內地稅。這使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改變了東亞地區由英俄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獲得巨大利益的同時還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導致1902年的英日聯盟及1904年的日俄戰爭。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明治二十七八年從軍記章甲午戰爭(中國),日清戰爭(日本),第一次中日戰爭(國際)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中日雙方進軍朝鮮為爭奪朝鮮控制權而爆發。中方約30000人陣亡,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旅順2萬中國人遇難,日本1132人陣亡,3758人受傷。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結束。(據說該章的一部分由北洋水師戰敗軍艦的艦炮銅材製作)

授予對象:

  1. 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中在大本營工作,或被編入出征部隊親臨戰場者。
  2. 雖被編入出征部隊,但未親臨戰場者以及從事戰役相關軍務的軍人軍屬,但傭役、人夫不在此列。授予人數:270267。

獎章數據

  • 形狀:圓型
  • 材質:黑味銅
  • 直徑:30mm
  • 正面:御菊紋下交錯著日本陸軍聯隊旗/海軍軍艦旗
  • 背面:中央為“從軍記章”四字,“明治二十七八年”篆體漢字環繞
  • 樣式:銅質 無銘
  • 綬帶:寬36mm,綠白相間
  • 從軍記章盒:黑漆木盒,盒面無銘
  • 雕刻師:池田隆雄
  •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明治二十七八年從軍記章證書

    日本古代冶金技術落後,在鍊銅過程中和銅礦伴生的砷、銻等雜質往往難以去除,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髮色介乎深棕色到黑色之間的銅材,是為“黑味銅”(Kuromido)。黑色給人莊嚴肅穆之感,因此黑味銅常被用於製做花器、茶具、香爐等物,是日本銅器的傳統材料之一。明治二十七八年從軍記章的材質就是是“黑味銅”在《造幣局七十年史》就有記錄。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明治二十七八年従軍記章條例》

    關於明治二十七八年從軍記章的一則傳說:這枚章是用在甲午戰爭中繳獲的清國大炮熔鍊鑄成的。根據資料這個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可以在日方的資料中查到設立此章的勅令《明治二十七八年従軍記章條例》發現上述內容。

    明治三十三年從軍記章

    晚清由於列強欺凌過甚,激起中國百姓普遍的憤恨,造成義和團的興起,以“扶清滅洋”為號召,拔電杆、毀鐵路、燒教堂、殺洋人和教民。清政府聽信義和團能夠刀槍不入,殺光洋人,便於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對八國宣戰。為撲滅義和團的反帝鬥爭,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奧八國組成的侵略聯軍,於1900年6月,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租界出發,向北京進犯。最後導致中國陷入空前災難,險遭瓜分。1900年,是中國農曆庚子年,這場100多年前爆發的動盪也被中國人稱為“庚子國變”、“庚子國難”。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晚清時局圖

    八國聯軍把北京分成不同的佔領區,東四以北由日軍佔領,東四南大街以東由俄軍佔領,以西由意大利軍隊佔領,皇城東北由德軍佔領,皇城東部由日軍佔領,皇城東南由英軍佔領,崇內大街以西東長安街以南由德軍佔領。西城由美軍、法軍、英軍、意軍佔領,外城由英軍、美軍、德軍佔領,實行軍事統治。日佔區設立"安民公所",德佔區設立"華捕局",沙俄侵略軍張貼布告,禁止中國人民反抗。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明治三十三年從軍記

    1901年4月21日,日本政府頒佈《第142號帝國法令》,設計製作“大日本帝國明治三十三年清國事變從軍記章”,明治三十三年從軍記章庚子國變(中國),清國事變(日本)1900年,義和團圍攻北京使館區,英、法、德、美、日、俄、意、奧派遣聯合遠征軍鎮壓義和團並迫使慈禧挾光緒“西狩”。以簽訂《辛丑條約》結束,因條約簽訂日為陽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國恥”一說,共賠償白銀6億5千萬兩《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精神屈辱最深沉。該條約標誌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明治三十三年從軍記章證書

    獎章數據

  • 形狀:圓型
  • 材質:銅質
  • 直徑:30mm
  • 正面: 一隻展翅的綠雉託舉著篆體漢字“從軍紀章”和國徽
  • 背面:楷體漢字“大日本帝國明治三十三年”
  • 樣式:銅質橫條上有篆體漢字“清國事變”
  • 綬帶:寬37毫米、左右各有兩條2亳米寬的天藍色鑲邊,中間為三條7毫米寬的淺藍色豎條與兩條6毫米寬的天藍色豎條相間。
  • 從軍記章盒:本色木盒
  •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報刊登陸明治三十三年從軍記章

    該章正面圖案中佔據顯著位置的綠雉是日本的特產,傳說在大火燎原的時候,雌綠雉仍不會舍巢而去,會不顧危險伏在巢上保護它的卵。在許多文學與藝術中,綠雉也佔有重要位置,故而在各種正式場合均有其圖案,到1947年,綠雉被定為日本國鳥。由於藝術化的綠雉圖案與鳳凰形象相類似,故常被誤認為鳳凰。

    未完待遇......

    它見證了中國的血淚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證——日本從軍記章(一)

    對二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下我,我的主頁還有其他二戰方面的文章。本文只介紹二戰的歷史、軍事等科普性知識和常識,絕非宣言納粹和軍國主義思想,我們只為了解二戰軍事歷史,銘記歷史勿忘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