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从近代的亚洲历史上看到,日本是一个不满足现状的国家自明治维新后更加愈演愈烈,从明治时期开始据统计这个弹丸国家有着惊人的爆发力,先后十余次向俄国、大清国、朝鲜等亚洲地区就侵略,每次战争胜利之后都会为战役设计一款纪念章来授予参加的士兵进行作为战功的褒奖来增加士气和使命感,这就是(军牌)日本从军记章。

确定勋赏立法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赏牌、从军牌图式

1875年(明治8年)4月14日,日本政府颁布太政官布告第54号《赏牌、从军牌制定之事宜》,设立了八个等级的“勲等赏牌”(旭日章的等级划分),以彰显勲绩和功劳;同时还设立了“从军牌”以纪念战事,参战者无论军阶高低、建功与否,凯旋后均可获得。第二年即明治9年,11月15日太政官布告第141号将“赏牌”改称“勋章”和将“从军牌”也改称为“从军记章”。太政官布告在第54号同时规定了的从军记章的材质及造型:从军记章的牌身及饰板为银制,章主体圆形,正面镌刻桐条纹两束上镌刻“从军记章”四字,背后铭年号;绶宽一寸,绿白条纹相间。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赏牌、从军牌制定之事宜

在其后日本所颁布的所有从军记章中,仅明治七年台湾出兵一枚严格遵循了太政官布告第54号中对于形制的要求。之后的每次战役事变时,均专门发布敕令对记章的材质、绶带颜色、章体形状以及图案进行不同的单独规定来区别对待。这是因为当初在颁布这个法案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制作的成本和形质的相同性,从军章的正面图案如果都是相同,仅背面铭刻年号以示区分的话会造成辨识度不足。就等于佩戴了多个战役的从军记章受勋者会让人看上去戴了一串同样的勋章没有差异区分性。

明治七年从军记章

1871年,琉球国(公元1350-1879年间的中国藩属国,今日本冲绳县)的船只遇台风飘到台湾,与台湾高山族人发生流血冲突,死54人。事后中国(清朝)以“抚慰”的方式解决,1873年11月,日本政府派外务卿副岛种臣出使中国,随员柳原前光到清政府总理衙门询问琉球漂流民被杀事宜,提出“贵国台湾之地....所施治者仅及该岛之半,其东部土番之地,贵国全未行使政权,番人仍保持独立状态。前年冬我国人民漂流至该地,遭其掠杀,故我国政府将遣使问罪。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则以“.夫二岛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在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烦过问?”柳原前光坚称琉球为日本国土(日本已于1871年将琉球国作为令制国编入鹿儿岛县,1872 年又改设为琉球藩,中国方面应按国际法惩办凶手。毛昶熙让步称“杀人者皆生番,不服王化。”柳原前光则表示“生番害人,贵国舍而不治,我却将问罪岛人。”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牡丹社事件

1874年2月6日,日本政府通过《台湾番地处分要略》。4月组成由西乡从道陆军中将率领的“台湾生番探险队”共3000人(其实就是名副其实的武装军队咯),乘舰队登陆于台湾琅峤。5月18日同台湾高山族人交战,杀死牡丹社酋长阿实禄父子。7月,“台湾生番探险队”以龟山为中心建立都督府,此后日方先后增兵13批共3658人,中方得知此事,立即向日本政府发出质问,同时指派福建船政大臣沉葆桢率领中国政府军前往台湾进行交涉并暗中备战。

最终经过一番外交斗争后, 双方政府于10月31日签订《台事专条》【即中日《北京专约》又称《日清两国互换条款》】,明治七年从军记章牡丹社事件(中国),征台之役(日本)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王国船难者遭台湾原住民出草杀害而出兵攻打台南原住民部落,以日清双方签订《北京专约》结束,这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交付“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抚恤银10万两和日方在台湾修道建房等经费40万两。12月20日,“台湾生番探险队”退出台湾。从此日本在国际上声势大振,在1879年4月宣布吞并琉球并将其更名为冲绳县,迈出了力图实现“八纮一宇”的第一步。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牡丹社事件的死伤人员公墓

在《北京专约》中,明确规定:“该处生番,中国自宜设法妥为约束”,日本公开承认“生番”住区属中国领土。但是,日本后来却确实利用《北京专约》作为并吞琉球的藉口。1875年3月,大久保听从法籍法律顾问巴桑拿的进言,开始将1874年北京专约暧昧的条文诠释歪曲,“解释成保民义举乃中国承认琉球属日,以便作为日本对琉球侵略的张本及所谓法理根据”。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明治七年从军记章正反面

授予对象:

  1. 明治七年从军记章是授予参加过台湾出兵的军人、军属。 根据帝国赏勋局送交给内阁的“明治九年至十二年赏勋局报告书”中记载:台湾之役从军记章分别授予陆军军人及军属2352人,海军军人及军属286人,共计2638枚。
  2. 这里的“军属”是指未受过军事训练的军队文官、军法法官、秘书、书记员、司书、翻译等文职人员,在军队里从事后勤保障等工作,他们服务于战争,同样有资格获得从军记章。

奖章数据

  • 形状:圆型
  • 材质:银
  • 直径:25mm
  • 正面:左右对称的两组桐叶交叉环绕着篆体汉字“从军记章”
  • 背面:“明治七年,岁次甲戌”两行楷体汉字
  • 样式:银质,铭刻篆体汉字“台湾”铭条
  • 绶带:宽36mm白色丝带,中央26mm为白色,两边为绿色各5mm
  • 从军记章盒:本色木盒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首枚从军记章的证书,日本政府对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作为首枚从军记章,日本政府对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证书用纸与勲记完全相同,记章图像还用了彩色套印,这在明治早期是高等级勋章勲记才有的待遇。明治七年从军证书是将陆军中将山县有朋的署名放在赏勋局总裁之前,而且钤盖陆军之印,说明此时从军记章的颁发主体还是军部,赏勋局仅起核准和备案的作用,军事色彩十分浓厚。之后的从军记章由于发行数量巨大,其证书无论是从印刷质量、用纸还是尺寸方面都远不及明治七年从军记章证书规模了。

明治二十七八年从军记章

1884年,中国与法国为争夺越南等地而交战,驻朝清军兵力大减。日本方面借此机会,密令驻朝鲜公使竹添进一郎策划朝鲜开化党人朴永孝、 金玉均、洪英植等发动政变并帮助其制定政变计划。12月4日洪英植等发动甲申政变,引日军入宫。中国驻朝鲜大使袁世凯当即率2000名清军攻入王宫并击败日军和开化党,救出朝鲜高宗李熙,不久处死洪英植等七人,并追捕朴永孝。后李鸿章、伊藤博文于1885年签订《天津条约》,宣布两国均自朝鲜撤兵,并约定“将来朝鲜如有事,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行文知会;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1894年3月,朝鲜东学党党魁崔时享于全罗道聚众起义,发檄征讨日寇、驱逐权奸,李熙当即请求中国出兵援助。4月,中国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赴朝鲜并驻屯于牙山,并按《天津条约》规定电告日本。东学党得知中日军队已至,不战而溃。5月,袁世凯见叛乱已平,要求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兵。日方表示要求两国共同留兵并主持改革朝鲜内政,为清廷所拒。6月,日军突入王宫,囚禁李熙并命李是应主国事。后者为报囚禁之恨,下令驱逐在朝鲜的所有华人出境(后日本发现李是应也曾写信要求东学党北上与清军一起驱逐日军)。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甲午战争

中国北洋大臣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马玉昆率军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渡海驰援朝鲜。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中国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正式宣战(因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中国称为甲午战争,日本则称为日清战争),此时相当多的西方人认为中国将会获胜。但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时间,经历丰岛海战(前文所述)、成欢之战、平壤之战、黄海海战、九连城之战、旅顺口之战、威海卫海战、营口之战及澎湖之役等数场战役,中国节节战败,最终于1895年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谈判。

1895 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宣告停战。条约指明,中国须承认朝鲜为独立国,撤出朝鲜半岛。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向日本开放包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并向日本支付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0.3亿两为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同时承认日本船只有权沿内河驶入上述个通商口,日本货物在中国内地必须免去内地税。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东亚地区由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还刺激其侵略野心。与此同时,条约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1902年的英日联盟及1904年的日俄战争。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明治二十七八年从军记章甲午战争(中国),日清战争(日本),第一次中日战争(国际)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双方进军朝鲜为争夺朝鲜控制权而爆发。中方约30000人阵亡,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旅顺2万中国人遇难,日本1132人阵亡,3758人受伤。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结束。(据说该章的一部分由北洋水师战败军舰的舰炮铜材制作)

授予对象:

  1. 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中在大本营工作,或被编入出征部队亲临战场者。
  2. 虽被编入出征部队,但未亲临战场者以及从事战役相关军务的军人军属,但佣役、人夫不在此列。授予人数:270267。

奖章数据

  • 形状:圆型
  • 材质:黑味铜
  • 直径:30mm
  • 正面:御菊纹下交错着日本陆军联队旗/海军军舰旗
  • 背面:中央为“从军记章”四字,“明治二十七八年”篆体汉字环绕
  • 样式:铜质 无铭
  • 绶带:宽36mm,绿白相间
  • 从军记章盒:黑漆木盒,盒面无铭
  • 雕刻师:池田隆雄
  •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明治二十七八年从军记章证书

    日本古代冶金技术落后,在炼铜过程中和铜矿伴生的砷、锑等杂质往往难以去除,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发色介乎深棕色到黑色之间的铜材,是为“黑味铜”(Kuromido)。黑色给人庄严肃穆之感,因此黑味铜常被用于制做花器、茶具、香炉等物,是日本铜器的传统材料之一。明治二十七八年从军记章的材质就是是“黑味铜”在《造币局七十年史》就有记录。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明治二十七八年従军记章条例》

    关于明治二十七八年从军记章的一则传说:这枚章是用在甲午战争中缴获的清国大炮熔炼铸成的。根据资料这个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可以在日方的资料中查到设立此章的勅令《明治二十七八年従军记章条例》发现上述内容。

    明治三十三年从军记章

    晚清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造成义和团的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清政府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杀光洋人,便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对八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晚清时局图

    八国联军把北京分成不同的占领区,东四以北由日军占领,东四南大街以东由俄军占领,以西由意大利军队占领,皇城东北由德军占领,皇城东部由日军占领,皇城东南由英军占领,崇内大街以西东长安街以南由德军占领。西城由美军、法军、英军、意军占领,外城由英军、美军、德军占领,实行军事统治。日占区设立"安民公所",德占区设立"华捕局",沙俄侵略军张贴布告,禁止中国人民反抗。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明治三十三年从军记

    1901年4月21日,日本政府颁布《第142号帝国法令》,设计制作“大日本帝国明治三十三年清国事变从军记章”,明治三十三年从军记章庚子国变(中国),清国事变(日本)1900年,义和团围攻北京使馆区,英、法、德、美、日、俄、意、奥派遣联合远征军镇压义和团并迫使慈禧挟光绪“西狩”。以签订《辛丑条约》结束,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共赔偿白银6亿5千万两《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精神屈辱最深沉。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明治三十三年从军记章证书

    奖章数据

  • 形状:圆型
  • 材质:铜质
  • 直径:30mm
  • 正面: 一只展翅的绿雉托举着篆体汉字“从军纪章”和国徽
  • 背面:楷体汉字“大日本帝国明治三十三年”
  • 样式:铜质横条上有篆体汉字“清国事变”
  • 绶带:宽37毫米、左右各有两条2亳米宽的天蓝色镶边,中间为三条7毫米宽的浅蓝色竖条与两条6毫米宽的天蓝色竖条相间。
  • 从军记章盒:本色木盒
  •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报刊登陆明治三十三年从军记章

    该章正面图案中占据显著位置的绿雉是日本的特产,传说在大火燎原的时候,雌绿雉仍不会舍巢而去,会不顾危险伏在巢上保护它的卵。在许多文学与艺术中,绿雉也占有重要位置,故而在各种正式场合均有其图案,到1947年,绿雉被定为日本国鸟。由于艺术化的绿雉图案与凤凰形象相类似,故常被误认为凤凰。

    未完待遇......

    它见证了中国的血泪史,也是侵略者的罪证——日本从军记章(一)

    对二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我,我的主页还有其他二战方面的文章。本文只介绍二战的历史、军事等科普性知识和常识,绝非宣言纳粹和军国主义思想,我们只为了解二战军事历史,铭记历史勿忘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