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致中和——中国人的古老创新理论

16.致中和——中国人的古老创新理论

现在有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文化没有创新的基因,没有创新的理论。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是一种自在未发的不偏状态,是成物的本源,“和”是一种因时而发的合宜状态,而最终达到“中和”的最高境界。《礼记·中庸》第一章开篇曰:“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意为:人的情绪未表露出来时称为中(此时内心虚静淡然,不偏不倚),表露出来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此时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共行的原则。达到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1】

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焉;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

【1】

“致中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既是儒家关于天地万物存在、演变的的解释,也是其创新思想的阐述。

在笔者看来:“中”是神经网络的平衡点,是神经网络系统所有“涌现”都潜在显现,而又都没有被意识所映照,意识处在一种平静状态;“和”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的编码空间比例恰到好处(自然和谐),相关各通道概念的连接层次合理高效;“致中和”是指当“中”与“和”都同时处在极致平衡点时,新的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就会诞生。所以,“致中和”即是古代中国对创新的理解和解释——古人的创新理论

参考文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