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失敗的政治家,一心向聖的悲劇人物

導語:

王莽何許人也?篡權者、變法者、新太祖。王莽的名號很多,罵名流傳,終究歸於其謀權篡政,外戚專權。可是這歷朝歷代,哪一任統治者的權力不是從上一任的手中奪來的呢?到底還是當朝統治者為鞏固自身所作的宣傳罷了。所以篡權無可厚非,只是膽大有能者將心中所想化為了實際行動。

王莽更為人所知的還是其變法,即"王莽改制"。王莽是外戚專權的集大成者。貝殼、龜殼,難以想象,這些東西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之後竟還能被當作金錢使用。在信用體系尚且不完善的古代,"金匱直萬"這樣大面值像如今支票性質的銅質物居然出現。

奇怪的思想與制度在王莽治下已經算不得稀奇。

王莽:失敗的政治家,一心向聖的悲劇人物

(金匱直萬)

後漢的外戚專權:

漢代社會階層思想嚴重,雖有舉孝廉這樣聯通階層的梯子,但在階層固化這個問題上也實在是杯水車薪,當然,統治階層也並沒有真正想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階層思想影響了漢朝官員的任用,尤其是高級官員。君主用人有兩種,一是用人唯賢;二是用人唯親,選擇前者的大多是明主,選擇後者的則是一般的方便穩妥之舉。封建社會里,往往是明主難得,有時候,君主沒有雄才大略,只要穩當,便也算是安天下。所以,能用人唯賢的明主少,而用人唯親的君主居多。

用人唯親的君主往往有兩種選擇:一是宗室,也就是皇帝一脈,二是外戚,也就是皇帝母親、皇后一脈。就算不是任用賢才,選擇了用人唯親,但宗室外戚同時參與,彼此頡頏,避免一家獨大,也總是局面穩定的。可惜西漢中期,其中的有一方遭到了破壞。

  • 七王之亂導致的宗室削弱;

漢景帝時期,因為歷史上著名的"七王之亂",宗室力量遭到了巨大削弱。

西漢初期的郡國並行制在初期的修生養息方面有巨大作用,但也導致了中央權力無法充分集中。景帝時期,強硬的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藩",並得到了漢景帝的支持。這樣的舉動卻激起了藩國,也就是景帝叔伯兄弟們的強烈不滿,其中七王聯合,以"清君側"為名(這樣的名號在古代不斷被用到),向中央發起挑戰。


王莽:失敗的政治家,一心向聖的悲劇人物

(晁錯削藩)

七王之亂在三個月內即被平定,"君側"的晁錯被除,不過七王也隨之覆滅。因為七王之亂的發動,中央得以在事後名正言順地將地方權力降級,晁錯的削藩想法得以實現。可以說,晁錯為漢帝國中央獻出了自己,不得不承認,晁錯是一個忠心的臣子。

皇帝叔伯兄弟們的反叛自然是寒了上心,這樣的教訓也被之後的統治者牢牢記在心裡。可以說,漢朝宗室地位在七王之亂後直線下降。

而如之前所說,本來彼此頡頏,不相上下的宗室與外戚,在此之後慢慢轉向了外戚專權。


王家有為少年郎:王莽

真正的外戚掌權局面從漢元帝開始,到了之後漢成帝時,成帝任用外家王氏,王家權勢逐漸增強。

王莽:失敗的政治家,一心向聖的悲劇人物

(王莽)

少年王莽的姑姑便是成帝皇后王政君,也就是孝元皇后。王莽父親早亡,少年王莽與叔伯們生活。

彼時的王家已是名門望族,族內子弟鬥雞走狗,嬉笑享樂,唯有王莽例外。

也許是有些寄人籬下的因素,抑或是自幼熟讀經書,思想陶冶,王莽的生活樸素,平日裡恭謙有禮,認真上進,在這樣的顯赫家族裡還能保持這樣的高品質殊為不易。王莽青年才俊的名聲傳遍了長安。

一個人如果有名望的同時還能懂得權謀,那麼仕途一路想必能寬廣許多,王莽就是如此。對外簡樸有賢才,對自己的競爭對手也能下得狠手,24歲即踏入仕途的王莽一路披荊斬棘。


  • 下得狠手,足見遠心

漢哀帝即位期間,太后和皇后一族的外戚得勢,王莽遭受排擠,漢哀帝下詔命其回鄉修養。這期間發生了意外:二兒子殺害了一個家奴。以王家勢大,西漢社會嚴重的階層分化,一個大家族的紈絝子弟殺了自家家奴這件事是完全可以壓下來了,一般結果即是賠錢了事,頂多再加一些不輕不重的處罰,二兒子王獲這樣想,外人這樣想,可王莽卻做出了令當時,也流傳後世的選擇:讓親兒子以命抵命。

古代社會注重倫理秩序,很多時候情法相融,甚至情大於法。王莽的狠心之舉轟動一時,名聲更勝。名聲愈隆,上至官吏,下至平民紛紛上書請求給王莽加封,民願難辭,漢哀帝只好下詔讓王莽回京。

在不得勢之時卸職隱居,一有機會,哪怕是自己的親骨肉也能下得狠手,王莽的果斷狠辣令人佩服且懼怕。


  • 讓人迷惑的改革

哀帝駕崩,年幼的平帝即位,一般這種情況都是內有太后照顧,外有強臣輔佐,王莽便成了這樣的強臣。曾經謙恭不爭的王莽開始漸漸顯露出其巨大的野心。王莽對上恭敬,對下則剷除異己,收攏權力,對大眾則還是保持著原先的君子人設。

長期的攝政後,王莽終於是不甘止步,公元八年,王莽逼迫皇室禪讓,名正言順地登上了天下最高位,開始讓後人有些迷惑的轟轟烈烈地改革。

王莽:失敗的政治家,一心向聖的悲劇人物

(刀幣)

王莽代漢改制,一改地名,二改官名,三改錢幣。很難想象,王莽在位僅十餘年,居然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王莽在位時期,錢幣種類複雜,不僅創出了布幣,甚至還恢復了秦朝就已廢除的刀幣,就連存在於原始社會地龜殼和貝殼這樣的東西也被拿了出來。

王莽:失敗的政治家,一心向聖的悲劇人物

(存在於原始的貝殼錢幣)

在幣制改革方面你,王莽著實有些自私與自作聰明,可以看到,王莽發行的錢幣都是越改越小,價值變小,價格提高,想用布、貝殼、龜殼之類從百姓手中套取真金白銀,將錢聚攏中央。

上位的王莽似乎內心有團火,一味求新,不僅是幣制。在土地上王莽恢復井田制,認為這可以解決大地主兼併土地問題,這就充分得罪了豪強大族。王莽不斷將老地名更改,甚至還想出了分封制······

即位的王莽手筆巨大,肆意揮毫,卻著實讓人難以捉摸。


  • 一番美夢終成空

不斷改制,不斷將人得罪。王莽的做法觸及了豪門大族的利益,同時更是擾亂民生,使經濟秩序崩潰。人禍持續,偶或天災發生,反對王莽的呼聲愈高,最終化為了真正的行動。

公元二十三年,王莽陷入重圍,兵士爭相殺之。王莽沒有料到,百姓們也沒有想到,曾經那個名動京城,大家追捧的少年郎,最終落得人人殺之而後快的地步。

心懷大夢的王莽登上最高位,本以為可以憑藉這無上的權力,將心中所想任意揮毫,變作現實,最後卻是一場空。


總結:

王莽的許多舉動都異於當時,有人會提出王莽種種舉動在於作秀,為博人眼球賺取名望。但有些事情可以偽裝一時,偽裝一世卻難有人做到。王莽殺子,還並不止上面提到的二兒子一個,大兒子密謀作亂,王莽沒有留情,小兒子密謀殺父,王莽自然還是沒有手軟,還有其後來的侄子、孫子······王莽在法律上對親人如此的冷酷無情,已經到了讓人難以評斷是非的地步了。

王莽:失敗的政治家,一心向聖的悲劇人物

(西漢儒家大師董仲舒)

王莽是個心有執念的刻板人物,熟讀儒家經學使其心有大志。儒家確是漢朝正統,這在武帝董仲舒後已是共識,可這些大家都承認的東西只是皮囊。儒家經學只不過是統治者用來粉飾自身,鞏固地位的工具罷了,只要可以維持統治,儒家還是其他都無所謂。西漢初期黃老哲學,之後外儒卻是內法。可是王莽真信了天下大同這一套,併為之去努力。

王莽真算是個心有大夢的悲劇英雄了。



《中國通史》——呂思勉

《中西文化縱橫論》——張忠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