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工作遇到困難別總想著“甩鍋”,“背鍋”不見得是壞事。

小張是一名財務管理人員,最近公司組織進行財務自查,他和李姐兩個人忙前忙後,總算快熬出頭了,可是在最後環節,她卻感覺自己手上的工作報表好像不能按時完成了。

於是他和身邊的李姐說:“李姐,老闆交代的這次財務自查,你手上的工作都做完了嗎?”

李姐說:“我這邊都弄完了,就差你的報表了,你抓點緊。”

小張順水推舟說到:“要不你幫我看看,我還有其他事情著急弄,這個報表老闆催得緊,你經驗豐富,把把關。”

李姐也是出於好意就給接過來了,可沒想到老闆打來電話催進度的時候,小張和老闆彙報,自己的事都弄完了,就差李姐手上還有點工作沒做完。

一下子,搞得李姐變成了“背鍋”的。

這個案例中,小張輕而易舉的就把工作推給了比自己經驗豐富的同事去做,反過來卻在老闆面前邀功表現,而這種行為,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理論,稱之為“背上的猴子”。

威廉姆翁肯 (William Oncken)和Donald L. Wass在1999年發表的書籍《Management Time: Who's Got the Monkey?》中提到了這一經典理論。

在這個理論中,“猴子”代表著工作中的“下一個問題”,比如案例中的報表。

小張把報表的工作推給了李姐去做,類似於理論中提到的把“背上的猴子”甩到了別人身上,俗稱“甩鍋”。

職場中,工作遇到困難別總想著“甩鍋”,“背鍋”不見得是壞事。

職場中,這種案例多的數不勝數,今天我們從4個方面來分析一下,職場中的“甩鍋”行為。

  • “甩鍋”行為的本質
  • “甩鍋”行為的常用伎倆
  • “甩鍋”行為帶給我們的啟示
  • 面對“甩鍋”行為,我們應該怎麼做?

“甩鍋”行為的本質

“甩鍋”行為的本質就是推卸責任,把自己不想承擔的後果通過各種手段加到別人身上。

很多時候,我們在從事工作的時候都會遇到問題,有的時候領導催進度催得緊,不能按時完成工作;有的時候任務量巨大,難免需要延期;有的時候自己有私事無法全面投入工作。

這些情況發生時,人在第一時間大多數都會想到,該如何逃避責任、規避風險!

理智的工作者會和安排工作的領導進行溝通,採用合理的方式達到“緩期完成”的目的。

而有一些人卻喜歡採用極端方式去實現責任的推卸,本質上目的是一樣的,但是方法卻天壤之別。

職場中,工作遇到困難別總想著“甩鍋”,“背鍋”不見得是壞事。

“甩鍋”行為的常用伎倆

職場中,常見的“甩鍋”行為,主要有5種常用伎倆:

1、“無中生有”式

這種情況類似案例中提到的小張的行為,為了把自己手頭上無法按時完成的工作,交由自己的同事處理。

她藉著詢問的口氣,編造了一個自己還有其他工作無法完成,需要李姐幫忙的藉口,成功的獲得了李姐的幫助。

2、“苦肉計”式

為了達到“甩鍋”給同事或其他人的目的,編造領導批評自己或者訓斥自己的言論,以此博得同事的同情,進而得到其他人的幫助。

3、“瞞天過海”式

把某一項工作描述的非常簡單,給別人一種錯覺,認為就是幫個小忙的事情。

實際上,等接手以後才發現,自己還不如不插手。

4、“笑裡藏刀”式

利用自己的良好的人際關係,拉攏自己信得過的人,以此得到幫助。

多數情況下,這種方式會破壞自己的關係網,屬於稀釋人情。

5、“一走了之”式

工作實在是做不完,而且又沒人可以幫忙的情況下,最終極的辦法就是一走了之,也就是“撂挑子不幹了”。

這種情況,對公司是最為不利的,不僅需要找接班人 ,還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遺留工作交接給其他人。

以上5種方式,是職場中最典型的“甩鍋”方式,或多或少的對個人和公司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職場中,工作遇到困難別總想著“甩鍋”,“背鍋”不見得是壞事。

那麼這種行為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甩鍋”行為帶給我們的啟示

職場工作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崗位,因此也都是有相應的工作內容的。

松下幸之助說過:非經自己努力而得來的成績,不算真正的成績。

由此可見,在工作中我們要學會自我學習,自我剖析。第一時間發現工作中哪些“點”是困難的,哪些“點”是需要提前思考的。而不是等到這些“點”已經影響到最終成果的時候,總想著把“點”變成“鍋”甩給別人去做。

所以,“甩鍋”行為帶給我們的啟示,我認為可以歸納成3點:

1、我們每個人都要有意識的、儘可能的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獨立實現。

2、不要總想盡辦法,利用別人的價值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3、要意識到自己能力的邊界,而不是好高騖遠去接觸那些自己根本無法完成的工作。

明確了這三點,也就知道了為什麼有人總想“甩鍋”。

職場中,工作遇到困難別總想著“甩鍋”,“背鍋”不見得是壞事。

面對“甩鍋”行為,我們應該怎麼做?

最後,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案例,看一下故事的解決。

李姐雖然延期提交報表,老闆卻因為報表做的詳細、具體、完整,不僅沒有批評她,反而當著全公司表揚了李姐。而“甩鍋”的小張心裡有苦說不出,畢竟那份報表有95%的工作量都是她做的。

這個案例印證了我們關於“甩鍋”的態度,即:“背鍋”不一定是壞事。

雖然“背鍋”不一定是壞事,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儘量避免,那麼面對“甩鍋”行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首先,正視問題的根源,幫助“甩鍋”者找到破解之法

如果一味的“大包大攬”,所有問題都扛過去,本身就是對這種行為的縱容。

因此,面對這種“甩鍋”,首先我們應該查找問題的根源,找到相應的方法。比如案例中的李姐,面對小張的訴求,應該幫助他找到報表無法按時完成的原因。

如果是因為時間不夠,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去趕進度;如果是數據收集有誤,可以重新核實一下數據的來源。

總之,要找到出現問題的“點”,才能保證工作完成的“面”。

2、引導其直面問題,突破瓶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把問題擺到檯面上,或許解決起來就會簡單很多。

職場中的新人,很容易在開展工作中遇到瓶頸,簡單問題複雜化,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法,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作為局外人,適時的予以引導,對於當局者或許就會起到撥雲見日的效果。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的時候,看似複雜的問題,找到了合理的方法就可以迎刃而解。

3、必要時可以給予幫助,“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如果還是無法解決問題的話,我們可以給予幫助,但是前提是明確責任人。

諸如:你發給我,我幫你弄一下;我抽時間看看能不能解決;我想想辦法,這類話千萬不能表達出來。

一旦把這些話告訴對方,相當於你把“鍋”接下了。在你沒有找到辦法解決之前,你就是這個“鍋”的主人,而且在此期間,老闆詢問起來的話,首先追究的責任人也是你。

最好的辦法是,告訴對方:“我們梳理一下問題,看怎麼辦才好”。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幫助了對方,而且對方也能解決問題,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職場中,工作遇到困難別總想著“甩鍋”,“背鍋”不見得是壞事。

總結

幹不完的工作別總想著“甩鍋”,這種行為本身對職業發展就沒有益處,這是典型的逃避問題,有問題不可怕,只有不斷的從問題中汲取營養、總結經驗才能不斷成長。

主動解決問題,而且還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人是企業主要的人才,這類人是有機會成為領導層的,從這個層面而言,“背鍋”不見得是壞事!

一個健康的、優秀的團隊,彼此之間必然是相互幫扶的,有了問題大家集體去解決,而不是把問題轉化成“鍋”甩給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