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装逼文学”

论“装逼文学”


我经常在网络上看见一些无的放矢的文章。但有趣的是,这味同嚼蜡的文字却有一大群的读者愿意为它买单。并且这些文章的单篇阅读量有些早就破了千万,这全民卖座叫好的程度,可谓是让莫言、蒙森、比昂松、米斯塔尔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之汗颜。于是我带着诸多的疑惑,怀着极本穷源的态度,反复去研习和推敲这类文体的长处,终算在鲁迅先生所著的《作文秘诀》一文中找到了头绪。这其中的窍门全在“做作”二字上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装逼”。

譬如自媒体大V——X小姐就写过这么一段话:为了追一篇热点,我经常通宵找50万字的素材;为了写好一个观点,一篇稿子来回改个七八遍是家常便饭;为了不断的输出我要求自己不断的输入,一年要看100多本书;为了研究别人爆文的写法,我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去拆解;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写出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就内容的表达形式而言,这段文字的描述不外乎就四个字:我很努力。但对于读者来说,四个字阐明自己的努力,稍显得有些勉强了。于是,作者必须要熬一锅鸡汤来大肆渲染一番。但这样的文字结构的确是缺少文学性的,总有些矫揉造作的感觉,且小资情调浓郁,颇有“割肉相啖”的精神。


论“装逼文学”


再譬如郭敬明,他的小说里面总会写一些看似充满禅机,实则却是梦呓一样的句子——一群羊在草地上吃草,一辆车开来,只有一只羊没去看车,只静静地吃草,这只羊显得特别孤独……。

待你细细品读这些文字以后,又会惊讶地发现,这不像是文章,更像是格言,颇带了些令人上瘾的情怀。而这些格言对于小白生活中的焦虑来说,绝对是正中下怀的,于是读者与作者就产生了情感共鸣。进一步而言就是,这种近乎格言的内容就是为了迎合市场而创作的,所以难免会有过度地去粉饰词句。而这种失去文学严肃性的做作及情怀卖弄,便成了一种显现作者才华的标志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类似贩卖鸡汤的文章的出现,还是有诸多的弊端。从作者角度来看,他们为了市场和流量,给读者编撰了很多的谎言,使其表达形式变得格外夸张,矫情、不真实和虚伪;甚至还会出现带有妄想症色彩的思想,及脱离生活和实际历史、社会、人性状态的谬论。


论“装逼文学”


从读者的感受来看,这种文体非常适合于碎片化阅读,某些句子还具备摘抄分享的功能,特别可以用来安慰自己焦虑的生活,也可以用于教化别人。久而久之,读者的思想里面也就埋下了“鸡汤情怀”的种子,不经意之间,便让人上缴了“武器”,

使其思想涣散而不聚焦,恍恍惚惚地对苟且虔诚,对卑微妥协,关于思考这样奢华的行为,就不得不自动放弃了。

全因为这种文体短小精悍,无论是篇幅有多长也不必担心,读者只须摘抄其中颇合口味的段落或句子便可,毕竟摘抄这些词句并不是用来充实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焦虑中得到一丝快意。并且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种文体的具体创作还需要“旧词新义”,或者是穿插一些流行语。例如,作者称很好的女性朋友叫闺蜜,关注自己的人叫粉丝,可爱的男孩叫正太,没钱结婚的叫裸婚……。总之,这类文章之中你可以看见许多的新词模型,从而忽略了造词的两大重要因素(这里不做赘述,可自行查阅百度),进一步让阅读变得简单化、片面化及粗浅化。这更证明了一点,愈是肤浅的作者,愈喜欢使用流行词,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们为了博人眼球,不仅对流行语格外费心之外,还擅长去引用篡改名人格言,使其变成自己的原创思想,大有“妥鉐丝苔”的风旨。


论“装逼文学”


这种格言之风自古有之,孔老先生就是一位创造鸡汤和格言的能手,否则也不会使其门徒桃李满园了。然而这种文体的盛行是可耻还是光荣呢,我就不敢武断地下结论,只是说作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创造出来的“妄想”,不太令人舒服,并且这类文体逐渐变成阅读主流,也的确让人惋叹。

这些作者对冒充孤独、模仿绝望、强作深情、假装深刻等四个方面上,都有摩登且高明的手段。所以,当今文坛上卖座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些“魏晋文人的装逼之风”,今天一则“偶感”,明天一段“据说”,从作者和读者看来,自然是好文章,因为反复强调,都成了道理,尽显了人生智慧。

这些格言作者有较强的洞悉商机的能力,倘若说今天的热点是国泰民安的话,他们便颂扬一番“太平盛世”;倘若说今天的话题是焦虑的话,他们便咒骂几遍“奴颜婢膝”的社会现象,并以为这是给人间定公论。这种文体无以名之,姑且称呼为“装逼文学”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